「吶喊」還土地以尊嚴,讓農業合倫理

「吶喊」還土地以尊嚴,讓農業合倫理


人與土地的關係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部分,農業是與土地關聯最為密切的人類活動。

土地,不僅僅是土壤,它是流過土壤、植物和動物這個迴路的能量的源泉。食物鏈是使能量上行的活的通道;死亡則使之返回土壤。這個迴路不是封閉的。某些能量在腐敗中耗散了;又通過吸收空氣中的能量有所增補;還有一些儲存在土壤、泥炭和長生的森林中。但是,這是一個持久存在的迴路,像是一個緩慢遞增的生命的循環庫.

從這個視角來審視當下的農業方式,則顯然,工業化農業是違背土地倫理的

隨著所謂綠色革命的全球蔓延,工業化農業已經成為普遍採用的農業形態。支持工業化農業的各種科學理論都是建立在機械自然觀之上的,機械自然觀包括三個方面:機械論、還原論和決定論。這種觀念把糧食還原為營養素的集合,把莊稼視為糧食-營養素的載體,視為在土壤上生長出來的生物機器。而土地存在的意義,則是為莊稼提供所需要的養分,這些養分又被還原為氮磷鉀等元素。於是農業活動就蛻變成類似某種搭積木的機械活動。人類想象某種糧食需要什麼化學元素,就為它提供、添加什麼化學元素。除了這些化學元素之外,土地上的其它東西都被認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某塊土地上缺乏某些被認為必要的元素,就人工生產出來,從遠處運過來,施放到這塊土地上。這就是化肥。如果某塊土地上沒有足夠的水,就從遠處的河道中運送過來,從很深的地下汲取出來,施放到這塊土地上。

對於土地共同體而言,這個過程是粗暴的。

進而,人類的利益被簡化為糧食產量。

化肥是為了提供產量而施用的。專門設計的各種肥料大量地迅速地被莊稼吸收,變成莊稼中的元素。莊稼也被重新設計,重新改造,使其能夠吸收更多的化肥。以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糧食,其實與傳統的糧食已經有了質的差異。

農藥也是為了保證產量而施用的。工業化農業大規模使用農藥,蟲口奪糧,對土壤中的昆蟲和微生物構成了致命的傷害,亦即剝奪了土地共同體其它成員的生命,損害了它們的利益。

化肥對於共同體其它成員的傷害也同樣的致命的。

雖然人類在短期內獲得了相對高的糧食產量,但是幾十年下來,土地板結、土壤退化、河流汙染、地下水汙染、地下水位下降。人類不尊重土地,不尊重土地共同體的其它成員,導致土地共同體整體利益遭到破壞,最終人類自身也深受其害。農田成為汙染源,說起來是個諷刺。

從土地倫理,也能夠引申出更具一般性的生態倫理。整個地球生物圈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這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是由一個個不同層級不同大小的生態系統構成的。生物圈具有充分的多樣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不同,蘊育出不同的生態系統。在每個地域的生態系統中,各個物種與本地的土壤、水系、氣候構成了複雜的共生共榮關係。人類的生存也必須依賴本地生態。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這一觀念貫穿到傳統農業的各個環節。同時,傳統社會普遍相信萬物有靈,人類之外的事物從來不是單純的物,而是具有生命、具有靈性的主體。天人合一、萬物有靈,兩者結合起來,支配著中國傳統農民的思想。因而也可以說,中國傳統農業內在地符合生態倫理和大地倫理。

「吶喊」還土地以尊嚴,讓農業合倫理


在中國,梯田中散落著人家

農業本身是對自然進行改造的結果,必然要對本地生態構成破壞。但是,在農田建設完成之後,這個破壞就停止了。農田上的農業雖然不是本地原初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但是,傳統農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重視農田自身的生態系統的健康,此外,對於農田與周邊自然生態系統的關係,也予以足夠的重視。

中國農民開荒種地,把荒野農田化的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漸變的過程。在農民與土地、與更大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農民形成了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農民對土地存在著深厚的感情。在這種文化傳統中,土地及土地上的生命是有靈的主體,而不是客體,不是簡單的物。

從更大的視野看,拓荒者相對緩慢地切入本地生態系統,也是一個與本地生態逐漸協調的過程。在很多民族的傳統中,開荒是一個非常大的事件,需要複雜的祭祀儀式,敬告神靈,敬告將要在墾荒過程中被傷害的萬物之靈。傳統農業對於自然、對於土地有著天然的敬畏之心。

在中國傳統社會,農民安土重遷。農民與農業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中國農民一旦在某個地方安家落戶,就作著世世代代、子子孫孫生存於此的打算,所以中國農民不可能不愛護自己的環境。只有保持與周邊環境的和諧,保持農田自身的生態健康,才可能持續生存下去。反過來,如果中國傳統農學不能使農業與周邊環境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中國傳統農業就不可能延續兩千年。


「吶喊」還土地以尊嚴,讓農業合倫理

生態農業是人類的未來,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中國曾經擁有自己的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農業思想,是當代中國人的幸運。

在符合生態倫理和土地倫理的未來新農業的建設過程中,倫理思考是一個非常好的維度。倫理學關乎態度。利奧波德說:

我不能想象,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讚美,以及高度認知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係。所謂價值,我的意思當然是遠比經濟價值高的某種涵義,我指的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2]221

我們需要重新調整我們對於土地的理解方式,還土地以尊嚴。

唯有土地擁有尊嚴,人類才有未來。


作者田松 來源:文化傳統平臺 內容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