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RPA進軍中國市場,“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這塊蛋糕怎麼分?

又一家RPA進軍中國市場,“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這塊蛋糕怎麼分?

全球TOP3的英國RPA公司Blue Prism進軍中國市場了。

繼快速增長的RPA公司UiPath在2018年宣佈正式入華之後,其競爭對手之一Blue Prism,也於今年下半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RPA即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簡單來說,RPA讓人類“解放雙手”——通過讓機器人執行提前定製好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工成本。這裡的“機器人”不是實體存在的機器,而是代替人進行重複性工作的程序,模仿員工的行為,完成點擊、獲取等一系列操作。目前,RPA的應用集中在金融、財務、公共部門等領域。

RPA並不是一個新技術。

國外的RPA公司大多成立於2000年-2005年,UiPath則成立於2012年。近兩年,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企業信息化需求的上升,RPA全球市場的增長顯著,吸引了大量資本和創業者。Gartner數據顯示,RPA市場總收入在去年達到了8.46億美元,同比增長63.1%,在全球企業軟件市場中增長最快。

中國RPA行業起步相對較晚。除了藝賽旗、阿里雲RPA等少數公司在多年前就開始了研發,大部分RPA創業公司都成立於2017年以後。據媒體報道,今年6月,三家國內RPA企業(弘璣Cyclone、來也科技、雲擴科技)陸續融資成功。

市場增長意味著機遇,Blue Prism也不能忽視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公司亞太區首席技術官Dan Ternes認為,這兩年中國市場上數字化的需求越來越大,使用RPA的企業數量正在成倍增長。在他看來,國外公司更注重簡化工作量,相比而言,國內企業使用RPA不僅是為了節省人力,還希望使得流程更加標準化、提高服務質量。他們瞄準了這些機會。

Blue Prism北亞和大中華區負責人Jimmy P Sharp表示,他們在全球五大地區進行了戰略投資,大概於一年前建立了整個亞太地區的組織圖。在亞太地區第一個市場澳大利亞進行長時間的學習之後,他們認為公司做好了充足準備,決定進入中國市場。

Blue Prism成立於2001年,是RPA行業唯一的上市企業,2016年在英國IPO。同時,他們也是RPA這個概念的提出者。但Sharp認為,他們的RPA指的是智能的Connected-RPA,不同於市場上的“桌面級產品”(為每位員工配一個機器人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他表示,“和其他RPA公司相比,BP的定位是可擴展的‘企業級’平臺,為大型企業提供中心化平臺。”

定位不同,意味著市場部署的戰略也不同。

相比於追求更多的客戶量,Blue Prism未來計劃做深度的機器人部署。Dan Ternes介紹,他們有一個AI平臺,類似於蘋果的App Store,企業在應用產品時,可以在平臺上選擇AI技能,相當於培訓Blue Prism的機器人,解決自己的需求。

對於特殊狀況的處理和第三方AI平臺的連接,Blue Prism採用的是無代碼拖拉改動方式。“現在很多快速發展的企業經常對工作流程做一些改動,對大多數的競爭對手來說,流程一改可能就很麻煩,一開始裝的機器人要重新做一次。”Sharp介紹,目前Blue Prism已經在英文體系國家推出了這個平臺,後期也計劃在中國尋找更多生態合作的市場。

儘管起步較早,像Blue Prism這樣的海外RPA公司,在進軍國內市場時面臨的挑戰並不小。

首先,國內RPA公司對本土大企業的IT需求更加了解,也更熟悉中國企業在安全和合規方面的要求。加上渠道上的優勢,很多國內客戶可能會優先考慮本土企業。今年5月,金智維RPA平臺就中標了中國兩大國有銀行。

對此,Dan Ternes的觀點是,豐富的經驗和AI能力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和AI結合是RPA平臺的重要能力,在實施自動化流程時,機器人會執行很多不同的流程,如何調用AI、確定這些流程的優先級十分關鍵。他認為,在RPA業務中,經驗值很重要,Blue Prism一直在如何處理複雜場景、對接複雜系統上做研發,今年年初,他們在英國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專門研究AI。

其次,“僧多肉少”,客戶數量有限,而競爭者越來越多。除了其他進軍中國市場的海外公司和逐漸崛起的國內創業公司,像達觀數據這樣的人工智能公司也入局了RPA,開拓公司的業務,想要分一杯羹。

未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更多這樣的場景:企業員工只要點擊開始,等待短暫的時間後就能拿到報銷單,系統裡的操作都由RPA平臺完成了。但風口之下RPA的競爭將如何繼續,還要看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