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01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就在160年前的這一天,英法聯軍未受一兵一卒抵抗,順利在天津北塘登陸。隨後他們長驅直入,劫掠京津,為了銷贓滅跡、掩蓋罪行,最終一把火燒掉了圓明園,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被徹底打碎。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就在126年前的這一天,中日兩國同時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在此之前,7月25日,日本在豐島海面突襲中國運兵船,並向清軍發起攻擊。這場戰爭的結局大家很清楚了——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旅順慘遭日軍屠城。隨著李鴻章、伊藤博文在馬關春帆樓裡一紙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忍痛割讓臺灣,賠款2億兩白銀。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明天,更是一個特別的日子。93年前,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劃破了死寂沉悶的夜空,第一支真正屬於人民、為了人民的年輕隊伍閃亮登場。星星之火,自此燎原。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中國共產黨歷史》如是評價這劃時代的一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一面革命武裝鬥爭的旗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02

假如,沒有南昌城頭的那一聲槍響,8月1日,記錄在我們民族歷史裡的,可能會是一個接一個慘遭打臉的痛苦記憶。正是當年南昌城內槍林彈雨換來的旌旗飄揚,才讓這個特殊的日子,在跨越歷史的時空後,依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賦予承前啟後的內涵,昭示著一箇舊時代在風雲激盪中翻篇改寫,一個新時代在艱苦卓絕中破土新生。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此後歷經20餘年,我們的人民軍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終於向全世界正告——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在此基礎上,黨領導軍隊、帶領人民歷經將近百年的接續奮鬥,才有了今天站起來的我們,才有了今天富起來的生活。

而這一切,肇始於南昌中山路380號江西大旅社,肇始於這棟灰色建築裡為了國家夢想聚在一起的共產黨人,也肇始於七天後在漢口鄱陽街139號召開的緊急會議,在那次會議上,毛澤東作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偉大論斷。

03

回望來時路,歷經坎坷與辛酸。魯迅曾說,“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的未來。”

然而,很長一段時期,網絡上充斥著歷史虛無主義,見不得我們好起來的一小撮“恨國黨”“帶路黨”們以解構英烈壯舉英勇事蹟為能事,以虛無國家認同、民族尊嚴為目的,那些值得緬懷崇敬、張揚血性鬥志、充滿家國情懷的人和事,常常被消解於網絡。也許在他們的認知裡,我們的國家就應該跪著活在160年前,活在126年前,我們的人民就不該站起來,93年前開始的覺醒和抗爭就不該到來。

這裡面有美化侵略的紀錄片,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屠殺、掠奪和奴役,稱成“點亮文明之火”;有長期發表不當言論的大學教授,為侵華日軍“塗脂抹粉”、參拜靖國神社“美化曲解”;有毫無言論底線的大學生,用極其惡毒的語言對國內同胞進行人身攻擊......

這些人打著所謂的“民主自由”、“重新審視歷史”的旗號,逢中必反、逢洋必贊,通過拼接、裁剪“史料”,肆意歪曲歷史本來面目,傾向性選擇失明,在渾然不覺中把自己的大腦變成了敵對勢力刻意倒灌思想的“跑馬場”,企圖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否定中國革命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進而消解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征程中迸發出來的熱情,阻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

04

歷史就是如此巧合,同樣是在8月1日,1952年,天安門廣場前,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開工興建。紀念碑上的碑文我們就算不能背下,也至少耳熟能詳——“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68年過去了,“共和國第一碑”毅然矗立在天安門廣場前,無聲訴說著百年來中華民族自強獨立不屈奮鬥的行之惟艱來之不易,深刻昭示著黨帶領人民軍隊歷經浴火重生最終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苦難輝煌,並終將激勵著廣大後來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砥礪前行。

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見證了這種偉大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工作者們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廣大志願者無懼風雨、任勞任怨把服務和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各地抗洪一線,人民子弟兵聞“汛”而動、向險而行,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保衛家園、死守大堤。

明天,是一個緬懷歷史、追憶榮光的日子。我們之所以要隆重紀念八一,因為正是有了93年前這一天的存在,才有了71年前新中國的成立,才會讓126年前和160年前這一天發生的苦難不再重演。

明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銘記歷史,才能仰望未來。正如習主席所強調的,“我們有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堅實國力應對挑戰,有足夠的底氣、能力、智慧戰勝各種風險考驗,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胡小康、陳思(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