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後,偏遠小城還有希望嗎?(上)

現在買房投資的都在講城市化,打工創業的也在講城市化,都在說接下來資源會更加朝著一二線城市集中,那麼像三四線這樣的小城市難道就沒有希望了嗎?


我們來看一個數據,目前全國有2859個區縣,能稱得上“大城市”的只有15%,為什麼會這麼少?其實中國2019年進入萬元美金社會後,還會有更多的人流向大城市,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但是這一定是一個趨勢。


那麼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時候其實小城市還是有機會的,一個城市中的人員開始聚集起來後,將導致那裡不再需要單位面積產出很低的比如製造業,隨著而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會提高,這一定會推動者這些製造企業往更便宜的的地方遷移,所以也就會出現“大城市外溢”和“製造外遷”的現象。


稍微年長一點的人都知道東莞,曾經的他除了製造業之外還靠著某些遊走在“邊緣地帶”的產業而聞名,誰在飯桌上提到要去東莞,大家都會相視一笑。


但是到了2008年之後隨著製造業的轉型和國家的掃黃打非的推進,東莞的經濟一直處於萎靡的狀態。但是到了2016年,東莞GDP增速排名突然上升了7位,到2017年的時候全球每4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於東莞生產的,到了2018年東莞的GDP排到了廣東省第四名,這麼高速的增長背後到底說明了什麼?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國內一線品牌華為遷到了東莞,於是華為所在的松山湖工業鎮的工業增加值一下衝到了全市第一。


還有一個城市是廣東河源,原來是廣東最窮的城市,但是到2018年GDP突破1000億元,跟八年前相比翻了一番,仔細研究後你會發現,河源稍微大一點的企業中有60%都是從深圳搬過來的。


類似這樣的城市還有惠州、汕尾、江門、甚至河南、湖北、湖南等內陸城市都受到了深圳製造業外遷的福利。外遷的企業有華為、中興、比亞迪等深圳知名的製造企業。


除了深圳之外其他大城市的製造業也在外遷,比如上海的寶鋼帶動了江蘇省海門市,上汽集團帶動了安徽廣德等。


那麼為什麼這些大型製造業幹得好好的還要向外遷呢?其實這就像“水滿則溢”,當大城市規模達到一定的量級後,人口和產業總會向外溢出,因為製造業的單位面積產出一定會比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出低,就拿北京金融街來說,光四大行一年的淨利潤就是0.95萬億,這絕對不是幾個工廠能夠承擔得起的。


那麼到底哪些小城市是這些外遷企業最喜歡的,這些城市又有哪些特點呢?其實最要重的就是“鏈接度”。


先講交通,一個交通足夠便利的城市能夠讓人力和資源低成本的流動,交通越方便,耗時越短,與大城市的鏈接度就會越強,收到大城市輻射的機會就越多。


第二個是看這個小城鎮周邊是否有真正的大城市,所謂大城市是指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以上的城市。正常情況下一般的人口普查數據和實際的人口數據是有誤差的,所以如果根據移動設備檢測的網絡人口去統計的話以下幾個城市屬於大城市:上海有2418萬常住人口,還有581萬的網絡常住人口;北京有2170萬常住人口,有1108萬網絡常住人口,廣州有1449萬常住人口和1837萬網絡常住人口,所以當我們可以個城市是否是大城市,除了看常住人口之外還要加上網絡常住人口。


第三個是看大城市是否有需要外遷的產業,當一個產業的單位面積經濟產出覆蓋不了他佔用的土地成本時,就需要考慮外遷了。比如成都的產業外遷需求一定低於北京的。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北京和成都這個地方的房價和寫字樓的價格你就有數了。成都商品房成交價大概1.5萬一平,北京將近5萬一平,所以同樣的公司開在成都和開在北京,光房租的壓力就不一樣。


所以在未來10-20年裡,還會有一些小城鎮慢慢的變大,瘋狂吸收周圍的人口,這導致大量的製造業外遷,如果你的城市具備以上幾個外遷目的地的特點,那麼恭喜你,你的城市經濟將會增長,這也會使得你的房價等其他不動產的價值增加。


城市化後,偏遠小城還有希望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