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據云南省水利廳消息,受降水總量少、時空分佈不均以及河道來水偏少、全省庫塘蓄水少等因素的影響,目前雲南正遭遇近1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多地突發山火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影響春耕春播進度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中央下撥1億元補助資金


4月17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雲南省緊急下撥中央防汛抗旱補助資金1億元,主要用於支持受災地區做好抗旱救災工作。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


數據顯示,截至4月15日


◆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60萬畝,其中輕旱351萬畝,重旱94.5萬畝,乾枯14.7萬畝;


◆100條河道斷流,180座水庫乾涸;


◆因旱造成147.79萬人、41.73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庫塘蓄水61.1億立方米,比2019年同期少蓄10%。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旱情為何如此嚴重


雲南位於中國西南部,屬於典型的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乾溼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明顯。氣候方面,冬春季、初夏氣溫偏高,初夏降水偏少,易形成乾旱。
此次旱情中,從氣象、水文預測分析和雲南季節性乾旱突出特點分析,今年全省大部分地區春季(3—5月)將進入氣象乾旱快速發展期,乾旱強度總體將較常年偏重,並將持續至初夏雨季開始前。


——乾旱將持續向深層次發展
其中,滇中西部、滇西北和滇西東部氣象乾旱將逐漸發展,滇中以南地區由於前期降水量異常偏少,乾旱將持續向深層次發展,影響強度進一步加重,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發生重大幹旱風險很高,普洱、玉溪形勢非常嚴峻。


——楚雄、昆明、玉溪和大理可能出現連片旱情
隨著時間推移,河道來水偏少將導致溪流斷流、庫塘蓄水更加不足,蓄水總量將快速下降;楚雄、昆明、玉溪和大理可能出現連片旱情,文山、紅河、普洱、西雙版納面上旱情將會持續擴大,保山、德宏面上旱情將有一定發展,麗江、怒江、迪慶、昭通、曲靖旱情將有分佈。
據預測,旱情可能涉及全省70多個縣、市、區,隨著供水量增大,庫塘蓄水總量將快速下降,城鄉供水不足矛盾仍將持續並加劇,春季農業生產用水保障難度加大。


——警惕!汛期降雨時空分佈不均導致洪水發生


此外,由於汛期降雨時空分佈不均,局部地區暴雨多發頻發,金沙江、珠江流域部分主要支流可能發生中等洪水,紅河、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流域幹流可能發生小洪水,個別支流可能發生中等洪水,各流域中小河流發生超警戒洪水的可能性較大,局部地區暴雨山洪陡漲陡落,防汛抗旱形勢十分嚴峻。


投入抗旱人數113.35萬人


針對旱情,雲南省政府年初安排了5000萬元抗旱資金,支持有關州市提前實施抗旱調水工程及減災救災工作。


同時,雲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省水利廳8次深入普洱、玉溪等地瞭解旱情、組織指導抗旱工作。指導各地利用2019年汛後有水可蓄的有利時機,全力增加庫塘蓄水,努力實現了全省庫塘蓄水80億立方米蓄水目標任務。加強庫塘蓄水等水源管理,厲行節約用水,嚴控管控計劃用水。


目前,全省12個州(市)73個縣(區)已組織實施502件抗旱應急工程,計劃解決和提升應急供水人口316.5萬人,其中323件已建成投入運行,有效保障了城鄉供水安全。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此外,截至4月15日,全省已投入抗旱人數113.35萬人,抗旱機電井3934眼,泵站1202處,機動抗旱設備3.68萬臺套,裝機容量25.13萬千瓦,機動運水車輛13.11萬輛,抗旱用電1307.14萬度,抗旱用油1458.34噸,抗旱資金5.46億元。抗旱澆灌面積219.07萬畝,臨時解決147.79萬人、41.73萬頭大畜飲水困難。


下一步,雲南將根據旱情發展,不斷強化組織指揮協調,動員旱情嚴重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和社會力量投入抗旱保民生、保供水安全、保工農業生產。同時,全力保障城鄉供水、嚴格水源調度管控。特別是對已出現飲水困難的區域,解決好旱災導致群眾臨時飲水困難,確保不因旱情影響全面實現脫貧攻堅大局。


專家開出抗旱處方


本次旱情對春季採收的茶葉、甘蔗、蠶桑、咖啡、中藥材等作物影響較大。同時,對水果、蔬菜、糧油作物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以咖啡為例

眼下,咖啡採摘收購已近尾聲,受旱情持續影響,今年普洱市咖啡產業受災嚴重。據普洱市茶咖發展中心統計,截至3月31日,全市咖啡因乾旱受災面積16.22萬畝,初步估算造成經濟損失7413.5萬元。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專家們提出,我省農業生產要樹立抗旱農業生產的思維,有旱抗旱,無旱備旱,逐步形成高原特色的節水高效現代農業產業生產體系。


改善農業水利條件, 提高抗災能力。我省水資源相對豐富,但工程性缺水嚴重,要充分利用我省瀾滄江、怒江、金沙江、元江、伊洛瓦底江、南盤江等6大水系的優勢,科學佈局、合理開發利用豐富的水資源,改變“山下河水流,山上渴死牛”的狀況。加大“五小水利”的建設力度,有計劃地新建水利工程,做到有水可用,有水能用,努力擴大耕地灌溉面積。


建設設施農業體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為契機,發展溫室花卉,溫室蔬菜、溫室水果等,採用數字化農業技術,做到精確高效灌溉。推廣國內外先進的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應用先進的節水管理經驗,加大管灌、微灌、膜下滴灌等農業抗旱設施的推廣應用,推廣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和抗旱劑等科技抗旱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順天時應地利,進行秋季農業開發。我省冬春乾旱,但夏秋多雨,在做好大春農業的同時,要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光照強,日照好的優勢,大力發展秋季農業生產,將冬季農業開發的經驗用於秋季農業開發上,充分發揮我省“高原涼棚”的優勢,以蔬菜產業為重點,打造新的農業產業增長極。


科學佈局生產,實行生態農業規劃。我省地形地貌特殊,以橫斷山脈為主的高黎貢山、無量山以及哀牢山等把我省分成了兩個大的氣候區,滇西南地區年降雨量大,溼度大,適宜佈局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滇中特別滇東南地區降雨量小,空氣溼度小,病蟲害發生危害相對相少,適宜佈局高附加值的作物。在高海拔地區,充分發揮“高原涼棚”優勢,佈局發展夏秋蔬菜產業。在低海拔乾旱地區,病蟲害難於發生,要大力推進週年有機農業生產,建立規模化的有機高效農業產業區。


改變生產觀念,實行進一退二戰略。

我省2500餘萬農村人口,耕地統計面積9365萬畝,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實際耕種面積遠大於在冊面積,廣種薄收情況突出,“種地一山坡,收到一蘿蘿”,不僅耗費了寶貴的水資源,還造成生態資源環境的破壞,為此,改變生產觀念,實行進一退二的農業生產思路,爭取人均建成一畝旱澇保收的高效農田,退下兩畝旱坡地還林還草還牧,推進農業的高效化發展。


乾旱頻發 記憶猶新


高溫、炎熱,該來的雨季遲遲不來,從這似曾相識的表象裡,我們很容易就聯想起幾年前的那場持續了數年的特大旱情:2010年,雲南遭遇百年不遇特大幹旱,2011年發生雨季乾旱,2012年季節性乾旱,2013年又發生冬春連旱。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資料圖:乾涸的水庫

下面這組雲南日報記者於2010年2月底至3月初拍攝於雲南楚雄、大理、保山等地的照片,更能喚起人們對乾旱的記憶。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越是困難,越是要幹水利


2013年4月,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曾對雲南旱情做過一期專題報道,在當時的報道中,乾旱以及旱情持續發展的原因被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雨量總體減少,而另一方面則是工程性缺水。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資料圖:乾旱導致壩塘乾涸


雨量減少屬於不可控的客觀因素,因此在應對乾旱時,水利設施的作用顯得愈發重要。雲南是水資源大省,但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讓雲南面對“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尷尬。


越是困難,越是要幹水利!自2010年遭遇特大幹旱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持續加大對雲南抗旱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間,全省水利投資累計完成1466億元,是“十一五”的3.5倍。


遭遇10年來最嚴重旱情,雲南該如何應對?

資料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數據顯示:

去年,我省共爭取中央水利資金130.07億元;落實地方水利資金206億元,其中省級配套資金108億元、州(市)配套資金98億元。中央水利建設投資計劃執行加快推進,年度中央水利建設投資計劃全省完成率96.56%,其中重大工程投資完成率達96.42%,超額完成水利部確定的計劃完成90%以上目標任務。


去年,雲南省列入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阿崗水庫等6個在建項目建設進度有序加快。列入國家《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大理州海稍水庫擴建工程已於當年9月開工建設;臨滄市耿馬灌區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審查待批覆,其中6件大型水庫工程、6件大型灌區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牛欄江紅石巖堰塞湖整治工程順利通過下閘蓄水驗收。


全省累計新開工重點水網工程63件,超額完成年度新開工50件項目任務,在建水網工程超過350件,總投資規模超過1600億元。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投資33.2億元,鞏固提升了498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時隔數年,再戰高溫乾旱,這一次雲南將如何應對?


在雨季到來之前,高溫乾旱將是雲南面臨的一次重大挑戰,或者說,是一次嚴苛的考核。各級的應急預案是否準備充分,各地建設的水利工程是否能發揮效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旱情不會隨人的意願改變,在困難面前,唯有早作準備、全力以赴。


來 源 / 雲南日報(記者 陳雲芬)、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雲南省水利廳官網、央視財經、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