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一、考不考研,這是個問題

2018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了820萬人,而同時期碩士研究生的報考人數竟然也高達240萬人。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儘管我們知道考研的不都是應屆畢業生,也有許多考了兩次三次的往屆生,但這驚人的比例依舊意味著,每年的畢業生都有超過1/4的人考慮讀研。

每4個大學生中就有一個在備考研究生?

這話說出去大概都沒多少人會信。

正如知乎裡的一個回答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而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但事實卻擺在眼前,為什麼表面懶散的大學生們實際個個志在高遠?裝作懶散實則背後唸書?

或許還有一種解釋,報不報考是一回事,但考不考得過是另一回事。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畢業不願工作,寧願投身考研大軍,再體驗一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道現在的大學生們都有受虐傾向嗎?

被高考虐過一次還不夠,還想再回憶一遍?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到底是大學生懶散不工作,一屆不如一屆了;

還是考研的題目容易得飄了?

這個問題,一千個考研人心裡有一千零一個答案,但今天姑且來聽聽我的答案。

以前的考研人有得選,考研or不考研,這是個問題;今天的我們沒得選,考研是唯一的答案。

二、以前人們喜歡問“考不考大學”

今天我們能看到各大平臺上都有人在問“要不要考研?”

但如果我們將時間調回10年前,我們看不到能有多少人會去問“考研”,但有同樣數量龐大的人群在焦急地問著“要不要考大學?”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10年前,讀不讀大學還是個選擇題,無論你選A還是選B都有辦法過得不錯,所以當一個人選擇讀大學只是因為他想選A。

而10年後的今天,讀不讀大學已經從選擇題變成了判斷題,“讀大學”是正確答案,“不讀”是錯誤答案。這是親戚朋友告訴你的,也是整個社會告訴我們的。

而且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當今的中國,不讀大學能找到的好出路實在太少了,許多工作崗位都以大學本科作為最低門檻,甚至部分行業已經非名校不要,而且這個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嚴苛。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人生的卷子上,每個人的題量都是固定的,既不會多也不會少。

那麼在10年後的今天,取代了當年“要不要讀大學”這道選擇題的是什麼呢?

“要不要考研?”

或許再過10年、20年,我們的孩子也要去工作時,他們擔心的已經是

“考研能不能過?”

“考研不過怎麼辦?”

為什麼畢業工作的起跑線會被不斷地拉高?

原因就是大學生實在太多了,多到每年都有1/4的畢業生去了考研,但每年都還是“最難畢業季”。

崗位就這麼多,競爭者卻遠遠多於崗位數量,僧多粥少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而如今的人才市場已經儼然變成了人肉市場,大企業就像一個個挑剔的大媽,挑肥揀瘦還討價還價,最後虧本賣肉還要嘆一聲幸好賣出去了。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如果企業挑得只是身材肥瘦倒是好了,但企業挑的卻是一切可以量化比較的東西,學歷、學校、經歷、性格、身材、相貌......

在崇尚知識的年代,學歷是一切比較的首選,10年後篩選的起點可能不再是大學而是碩士。

現在的我們或許應該慶幸,我們在考研面前至少還有第二種選擇。

但,真的還有選擇嗎?

三、如果不考研會更好嗎?

考研人或許都問過自己一個問題:

考研真的對嗎?直接出去工作會不會更好?

然而已經在工作的人可不這麼想,201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3%。

以前80後第一份工作平均時間是3年半,而90後是19個月,到了95後這個數字僅為7個月。

有人說,這是現在的年輕人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現在的大學生都不願意做低薪的工作,不願意腳踏實地安心工作。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

但有意思的是,這些話往往都是喜歡畫大餅的小企業老闆說的。

低薪的工作,往往也是重複性高且無營養的工作,每天做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如同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做了一整年也學不到什麼,第二年新來的實習生也能輕鬆將你替代。

不是這屆大學生眼高手低,而是他們比以前的人更聰明瞭,也更精了。

他們還沒在社會混多久,就已經活得通透,活得像老闆眼中的“老油條”。

他們不想為企業拼死拼活,拼到最後連人倒在了崗位上,而辛苦賺來的錢卻都倒進了老闆的口袋裡。

沒人願意天天聽老闆畫大餅,如果有機會,他們也想跳進大企業,哪怕是顆螺絲釘,至少也是拿著高薪的螺絲釘。

但他們不能,因為他們被卡死在了第一道坎上,名為“學歷”的大坎。

所以為了前途或者至少是錢途,能怎麼辦?

考研吧。

你看,又剩下考研這一條路了。

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怎麼走也走不出去的死循環,哪有什麼選擇,考研是唯一的答案。

考研難,難於上青天,那不考研呢,青天不曾見。

考了研又能怎樣,其實也是我們都知道,不過是多混口飯吃,但就為了多吃這口飯,我們已經用盡全力,精疲力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