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分裂的時代。在我國曆史上有這麼幾個各國紛爭的時代。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時期。像這樣大分裂的時期,最容易產生文化,也最容易破壞文化。兩漢時代的迷信,上流社會也是這樣。當時在政治上,遇天災,皇帝便會下詔書,反省自己,或者反省是不是有哪位官員被罷免錯了。 在學術上,始終推崇陰陽五行之說。

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以至於有讖緯這種說法的出現。到了東漢的時候。居然把緯學當作內學,把經學當做外學。到了魏朝的正史年間,這樣研究的風氣慢慢的興盛開來。晉朝的初期,這種風俗日漸繁盛。這個時候有些知名的人,王弼、何宴、王衍、樂廣等人有的有的長於談論,有的因為著作而出名。他們所研究的問題也都是哲理上的問題。禮是古代規範人行為的規範。隨著時代的改變,形式應該有所變化。行為的規範就應當和前人有所區別。

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如果繼續只想著古代的一些立法,就會激起人心的反感。所以這時候有一些激烈的人,就發出了:“禮豈為我輩設”等的議論。雖然這些人蔑棄禮法,有做的過的地方。但是,終日崇尚清談,不管世俗事務,也是社會衰頹的一個徵兆。但就學術思想而言,還是不能不說是高尚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都是在這個時代興起的。當時的竹林七賢也都屬於遺棄俗物,追求自身品德高尚的人。

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這時候人的最重要的思想,是貴“道”賤“跡。”跡便是事實,而道則是原理。拘守事實不能算得古人之意,必須要明白他的原理,能夠應用,才能說這個人是善於學習古人的人。當時的儒學,雖然還保持相當的領域。但也被此派學說侵入。魏晉的時候,今文之學慢慢都已經失傳了,盛行的是古文之學。古文之學,雖然也有重師的內容。然而他原本的意思不是提倡要去重視老師的學說。

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而是注重自由研究的。自由研究之風更是變本加厲。頹廢的人生觀是這一時代的一個大病 。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中說:“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生死亦大矣,豈不痛哉。”這一類灰心絕望,貪生不死的話。到處都是。此時的國事所以不振,社會的所以無活氣,這實在是一個大原因。文字追求美化的風氣起於後漢,而極盛於晉代,東晉的王羲之即是“善隸書,為古今之冠”的。

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南朝的貼為後人所寶貴,北朝的碑為近代書法家所推崇。總之,各種各樣的文化在這時期不斷地磨合和融合。這是一個崇尚清談甚至有流於頹廢的時代,是一個注重氣節的時代。思考,讓這個時代變得色彩鮮豔,也讓這個時代變得風氣衰頹。它繼承前人的思想,創造新的思想,帶給未來財富。遙望歷史,它就是這樣一個時期。

望著世俗守著青竹,內心反覆詰問

圖片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