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導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劇烈碰撞時期,這一階段恰好也是作為東亞文化圈層中心地位的中國,兩個新老朝代交接的關鍵時期。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等宗教也在此時趁勢而入,為傳統中國的封建體系建制注入新鮮的血液。但隨著基督教派主體傳教思想與中國社會階級的矛盾衝突演變,進而造就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漸停滯。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滿清建國

朝鮮作為中國東亞文化體系中重要的藩屬國家,在對待基督教東傳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了與中國整體社會態度一致的漸進轉變,中西文化交流產生了禮儀之爭,無疑也對朝鮮的近現代發展實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這種反斥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時,朝鮮同中國一般,在近現代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之中,逐漸封閉和落後,造成不可扭轉的落敗。

基督天主教派在中國的傳播與衝突

基督教派前期在中國的立足在某種方面來說,是完全依賴於來華教士利瑪竇的個人功勞。作為一個一心想要在異地傳承西方文化的宗教人士來說,利瑪竇前期在華傳教的主體思路,在大體上是完全依仗中國現有的思想體系及社會制度。在利瑪竇看來,中國現有的儒家教育思想是傳統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表性傳承,其影響和根基遠不是現在西方教士所能顛覆的,在這樣的思想明晰之下,利瑪竇和其支持者在傳教的主體思路上也是沿襲了尊重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旨。在對待文人階級教眾的祭祖和祭孔等儒家傳統習俗之時,也不多加阻礙,反而更是將現有的基督教教義稍加改變,使其成為適應中國當下社會的儒性基督。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基督教士利瑪竇

利瑪竇等人的傳教手段改觀,在一定意義上尊重了中國現有的社會制度和思想體系,因而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統治者的默許之下,基督教得以在東方的這片異地之上立足。與普通的傳教有所不同的是,利瑪竇在傳教的過程中,進一步將現有西方文明的科技發展產物一併加以傳播。就明末清初這一時期而言,以利瑪竇為主的眾多外籍教派教士通過著書立說一法,成功的將西方現有的科學思想通過轉譯的方式,達成西學文化的傳播,進而真正意義上主導了中西方文化的良好交流,引起第一次文化上西學東漸的高潮。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清代基督教木刻

但基督教派在華的傳播工作自領導人利瑪竇死後,就逐漸走向下坡路,而真正導致在華基督教派消亡的事件則是中西方文化禮儀之爭的持續惡化。利瑪竇死後,接替他職務及西方宗教文化傳播的是龍華民,作為一個堅定的基督教傳承者,他認為中國現有的文化體系在與西方的基督教教義產生了極大的衝突與排斥,在並不瞭解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格局構成的情況下,悍然引起在華教派的禮儀之爭,也是這場宗教與政治結合的隱性事件,使得在華基督教等西方教派的傳承遭受了滅頂之災。中國至此進入完全對外隔絕和自我封閉排斥的政治格局之中。

基督教在朝鮮的發展歷程

朝鮮作為與中國在地理位置上相鄰的國家,在明清時期作為中國最為重要的藩屬朝貢國之一,在具體的政治體制及社會意識形態上都長期處於借鑑和學習中國的層面之上。此時程度朝鮮,對內沒有極強的自我保留和獨立的政治結構作為基礎,因而在這一階段,大量派遣對外使臣學習天朝上國的現有體系和社會思想。在這一階段之中,恰逢西方基督教派在華傳教,西方的先進思想及具體的技術手段也未收到中國官方的法令禁止,因此,來自朝鮮的對外使臣得以學習和領悟到基督教和其背後的西方知識體系。就這樣,朝鮮與當時的中國一樣,在得以與未知的西方世界有所接觸,進而帶動了國內相應西學熱潮的興起。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清代朝鮮半島地理示意圖

與中國有所不同的是,朝鮮有關西方基督教的引進,在過程上並不是依賴於外籍教士的自主推進,而是完全由朝鮮對外使臣自我引進和發展的。對當時的西方世界來說,中國因為其當時的世界地位和其長久以來的對外開放政策,早已聞名遐邇,堪稱東亞地區的最大對外港口。而同一時期的朝鮮,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加之國家的發展長久依附於中國,並非完全獨立自主的存在,因而朝鮮對於西方眾多國家來說,依然是無法辨別的模糊存在。這也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時期,朝鮮被動引進西學的現狀。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引進基督教的朝鮮使臣

此時的朝鮮,得益於中國統治者對待西方文化特有的包容,才致使基督教等西方先進思想在國內的廣泛傳播,這一階段的文化交流大體上還是遵循了文化上的理性交流,朝鮮使臣大量對內轉譯文獻和西學著作,奠定了基督教派等西學思想在朝鮮國內的地位的確立和日後的發展實況。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西方全球性海外貿易及文化交流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朝鮮基督教派思想教義的傳承自始至終都是完全由國內尊崇孔子儒家思想的儒生一手操辦,這樣的現象雖然在引進之初未能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爭論,但就與日後中國境內爆發的西學禮儀之爭的影響來看,這樣的身份反差難免顯得滑稽而又矛盾。

禮儀之爭衝突下的朝鮮格局

朝鮮長期作為中國政治體系之中的重要藩屬朝貢國之一,其自身的政治格局一直都是以中國國內的政治的狀態作為自我的參照對象。當基督教以非官方認可的方式影響到朝鮮境內的思想和文化體制之時,彼時的中國恰逢全面禁止外來教派傳教的重要時期,這樣大範圍的政治性舉動勢必對朝鮮剛剛興起的基督教文化傳承產生巨大的不穩定影響。中國國內的對外宗教態度,奠定了朝鮮官方政府對待基督教的鎮壓和限制的現實基礎。朝鮮至此的對外文化格局也因此受到禮儀之爭的風波,陷入到閉關鎖國,不思進取的現實困境之中。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清代基督教文獻

朝鮮對待基督教在國內傳播和發展的態度在一開始是完全贊同和表示理解的,但為什麼在之後發生瞭如此之大的態度轉變,這也是諸多朝鮮士人階級無法理解的疑問之一。朝鮮在經歷過明清朝代交際的政治動盪之後,全國普遍急於接受外部的先進思想引導,對於朝鮮來說,鄰近的中國一直是自己需要學習和借鑑的天朝上國,但中國國內局勢的改觀使得這一學習的過程出現了明顯的斷代,因而在這一時期的朝鮮需要不同方向的文化引導。基督教為首的眾多西方先進思想的就在這時短暫性的滿足了朝鮮高層及社會的期待和需求。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同時期日本反對基督教的宣傳木刻畫

中國兩大朝代的政治局勢穩定之後,朝鮮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轉變,其最終原因還是因為文化共通帶來的對外排斥心理。由於龍華民引導下的基督教派逐漸引起中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再加上朝鮮此時趨附於中國的尷尬政治處境,天朝上國的政治走向即被朝鮮認作是社會輿論及文化戰爭的風向標。如此反轉的態度轉化,不僅是利於當時的朝鮮國家發展處境,從側面來說,也是一種小國為求自保和夾縫中生存的卑微心理。如此一來,我們對於朝鮮效仿中國實施對外文化鎮壓的種種急促手段就不難以理解了。

近代社會轉型的失敗與困境

自朝鮮在政治地位上被中國納入到自己的歸屬國體系之中後,朝鮮對外的交流和發展可謂是進入到了井噴的爆發期之中,不僅在國家的政治體系上完全仿照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更是在基層的文人教育制度方面,完全吸收和採納了儒家的文化思想,並加以改造,使得其更適應於朝鮮國內君主專制的實況。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清代朝貢景象

這樣的文化、經濟、政治體系的照搬,在朝鮮立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要受到來自宗主國的多方面鉗制。在滿清領導者全面禁教的御令之下,急於突破和改革的朝鮮,也只得無奈遵從,被迫終止國內君王默許的西方文化思想傳輸,對內思想鉗制,對外文化封鎖,朝鮮與中國一樣,漾躺在國內自我的太平發展之中,錯失了全球化發展的良性機遇。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康乾盛世的短暫繁盛

更為嚴重的是朝鮮國內經由中國宣傳的異教文化侵蝕思想,對西方的先進科技在之後的上百年裡產生了一種不理性的排斥和厭惡,這種思想和行為上的固化,可謂與同時期的中國同出一脈,這種思想禁錮嚴重阻礙了外來文化的吸收效率和技術轉化迎合。

宗主國附庸下的李氏王朝,西方文化思想的無奈反斥

近代鴉片戰爭

結束語:

中國境內的西學東漸熱潮逐漸散去,依葫蘆畫瓢的朝鮮也失去了改革與時代潮流發展的最好時機。禮儀之爭的最後結局雖然使得西方宗教文化未能在異地開枝散葉,但是也使得西方各國更加專注於自身的實際技術發展,進而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資本主義經濟浪潮。閉關鎖國的下場只是帶來了朝鮮和其宗主國,與時代脫節的悲慘近代化結局。

參考文獻: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書札》

李虎:《中朝日三國西學史比較研究》

樂峰:《天主教與中國文化》

李元淳:《朝鮮西學史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