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律師,就是在創業啊

原創 賴賴 laKingdom法盟

做律師,就是在創業啊

做律師,就是在創業啊


去年年末時候,看了一檔律師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6位年輕的實習律師在談到夢想時,都希望將來能成為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創辦律所、成為合夥人,這些好像就是律師這個職業的最終走向。這樣說來,律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是一種創業。


然而,創業難,創業律師團隊更難。“一體化”這個概念在律師行業已經提出了好幾年,幾乎每個團隊都在躍躍欲試,然而真正轉型成功的卻寥寥無幾。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創業律師常常走入的那些誤區。


01 “重資產”創業

在加入laKingdom法盟近一年的時間裡,接觸了很多團隊,每個團隊面臨的情況既相同,也不同。

不同的是資源差異、專業性差異,以及各地市場的需求差異,相同的是幾乎所有的團隊都是新創團隊或是亟待轉型的團隊,大家對於創業的想法就像投資一樣,基本面的數據一定要好看,先在門面上砸錢。

最近很流行一個詞,叫“排面”,律師在創業時常常陷入一個“排面”誤區:過度追求高逼格的對外形象。就像打拳,我們關注點在出拳的漂亮招式,而忽視了拳頭的力量。


做律師,就是在創業啊

前幾年,國內有一個很火的分享型購物平臺——蜜芽,網上盛傳蜜芽的職業經理人清一色穿名牌、開寶馬的照片,但實際上,這些人的背後卻承受著巨大的貸款壓力。遮羞布遲早要揭開,假的,就是假的。

在已經持續3個月的疫情下,這一點體現得格外明顯。海信、碧桂園等知名企業也紛紛撐不住,開始裁員,重資本的企業正在度過一個最難熬的春天,這也更加體現了現金流對於一個企業、一個團隊的重要性,輕資本創業是時代的選擇。

在沒有足夠的案源做支撐的前提下,過度追求高端的辦公樓、舒適的裝修環境、完善的設備設施等其實是在透支消費、透支團隊的壽命。

律師/律師團隊在創業、轉型時,要考慮的不止是投入多少,更要考慮投入週期,什麼時候能收回成本,什麼時候能收支平衡,什麼時候能盈利,整個團隊的現金流能支撐多久……

創業、轉型的律師團隊,首要先活下去,然後才有體面。


02 “準備好”才開始

我們在跟進合作、孵化的團隊時,經常會問他們詢問近期的工作進展,但常常出現1個月、2個月後完全還沒落地的情況,這讓我們很詫異,律師一向是執行力的代表,為何偏偏在創業時出現例外?

嚴格來說,這跟律師的行事做派有很大關係。為了當事人的權益,律師需要保持嚴謹的態度,處處追求完美,在工作中這本來是一個優點,但擱在創業上,它就恰恰起了反作用。

因為追求完美的代價就是,進度被推遲、被拉長。好比讀書時期期末考前的複習,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但我們離“準備好”永遠還是差了1次複習,永遠不會“準備好”。於創業也是一樣,“準備好”其實是個偽命題。


做律師,就是在創業啊

通過跟大量的律師團隊接觸,我們發現,最慢的、永遠都準備不好的環節就在於運營:律師覺得符合邏輯的做法是,先做產品,產品做好了再引入運營,運營團隊最後搭建。而且如果在產品研發期間就招運營的話,不僅沒事兒做,還浪費工資。

先產品,後運營,是律師創業時一個很大的誤區。其實在某個產品的想法一出來,運營就應該介入了,因為運營是產品和用戶之間的紐帶,可以探明市場,代表用戶視角來發表意見,避免律師團隊陷入閉門造車、自high的狀態。

產品出來才著手賣貨、營銷,其實算不上運營,而只是銷售。運營是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連接,產品剛誕生,第一要務不是賣,而是要打通用戶對產品的感知。讓用戶通過各種文字、視頻等內容載體瞭解到我們的產品——吸引用戶體驗,收集他們的反饋。


比如打磨一門課程,在前期的運營中,我們就能看到用戶的期待值,他們的需求感,這些反饋信息才是這門課程不斷優化的方向,而在後期,產品已經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給他們帶去價值感,自然也不需要去主動銷售,用戶自然會找上門。


所以我們不能等“準備好”才開始,要先開始,再去完善。


03 TO B太難了?

由於我們面向的都是做法律顧問服務的律師團隊,這些律師團隊的目標客戶是B端,也就是企業用戶。如此小眾的用戶群體,讓各個團隊在營銷時叫苦連連。

不管是從公司崗位職能,還是從法律服務採辦的決定權,要清晰的定位到擁有關鍵話語權的用戶真的很難,可能這個公司HR就能決定,而那個公司老闆才能決定。

法律服務既不是快銷品,也不是必需品,花時間“養用戶”是法律顧問的必須經歷的過程。既然耗費時間成本是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那麼這個時間花在1個相對精準的用戶上,還是花在10個相對模糊的用戶上,誰的價值更高?


前者或許更容易轉化,而後者卻有可能隱藏著2個、3個,甚至更多的可轉化用戶,我們很難去判斷那個哪個選擇更好。


做律師,就是在創業啊

拿抖音來舉個簡單的栗子,有2個專注於企業法律顧問(TO B)的律師團隊,一個通過做B端的視頻內容,獲取了1個粉絲,並轉化成了客戶;另一個通過做TO C的視頻內容獲取了10個粉絲,其中1個轉化成了客戶。


從最後的轉化結果來看,TO B和TO C獲得的客源是一樣多的,這時候TO B和TO C的界限就已經很模糊了。

根據抖音的平臺屬性和算法推薦,我們知道面向C端的內容更容易漲粉。假如我做B端內容,受眾小,完播率、點贊率、評論數、分享數不理想,那在從0到1這個過程中,就已經失敗了;假如我做C端內容,受眾廣,各類數據也表現不錯,從而獲得了抖音更大的推薦扶持。


與前者相比,後者雖然吸粉不是很精準,但至少成功實現從0到1的啟動,有了1就更容易實現100。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抖音上一些律師或者律師團隊明明是針對B端客戶做法律顧問、做專利代理的,但他們的視頻內容卻是TO C的。


透過抖音,我們能看到在一些平臺上,律師團隊的服務定位是TO B,還是TO C,真的沒那麼重要,我們始終都是人和人在打交道。


根據不同平臺的特性,律師團隊可以適當弱化TO B的特性,增加內容的普遍受眾,先在平臺獲取足夠的流量,獲得更多曝光。律師團隊需先在0到1的過程裡活下來,才能看到100,再去100裡篩選對標的用戶。


最後想說,律師創業之路道阻且長,然而,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