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早就已經是中國第三大投資標的

文/周序雨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藝術品投資,早就已經是中國第三大投資標的

從2000年到2017年,短短17年時間,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階段,同時也是中國藝術品成交份額猛增的階段,這17年時間,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成交份額從12.5億元猛增至638.67億元,增長超過50倍,在所有的投資標的中,藝術品投資已經排在股票與房地產之後,位列第三。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律中可以總結到,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藝術品投資的大環境便會蓬勃發展,而2008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因此,可以預想,隨著經濟和居民發展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1992年中國第一場藝術品拍賣活動開始至今,2011-2015,中國連續5年蟬聯世界藝術品交易份額世界第一,佔比將近全球份額的4成,拋去其中的“水分”和“虛假交易”不言,整個市場體量的增大有目共睹。

藝術品投資,早就已經是中國第三大投資標的

藝術品投資的絕大市場份額來自於拍賣,而拍賣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生也沒有機會觸及到的領域,更何況是動輒千萬上億的藝術品拍賣,在普通民眾的想象空間中,只是偶爾去盤算一下這些錢疊加在一起該有多少,或者放在銀行裡該有多少利息,而在藝術品投資領域,藝術作品早早就如同有價證券一樣,成為金融市場重要的參與方,幾百年以來成熟的交易模式,早就已經在發達國家形成一整套完備高效的藝術品金融體系。

而在這個體系中,藝術品的純粹藝術價值可以無限放低甚至忽略不計,藝術品背後能否被有效估量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及行之有效並且被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價格衡量標準,才是這些隱藏在背後的金融大鱷們最為看重的“金線”。

藝術品投資,早就已經是中國第三大投資標的

當然,有交易的地方就會有陽光無法照射到的角落,藝術品交易拍賣市場的獨特性,也催生了一些不法和黑暗的交易,例如《拍賣法》可以基本屏蔽掉買賣雙方的信息,避免敏感身份的外露;再例如在商業活動中將藝術品作為抵押貸款,而不去深究藝術品的真偽和價值;甚至在企業與個人的信用評級中,加入藝術品標的,作為衡量其財富的主要依據之一,從而藉助於藝術品的獨特價值作為紐帶撬動更大的經濟收益。

縱觀國外市場,藝術品交易一直是以金融機構作為主導,因此也無法擺脫金融不穩定因素的波動影響,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70年代石油危機,80.90年代規模和層次不同的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藝術品交易都如同房地產與股市一樣,在經濟的大風大浪中顛簸起伏。

藝術品投資,早就已經是中國第三大投資標的

但同時,藝術品投資與其他投資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不像是證券、期貨、國債等金融投資工具,直接與經濟環境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被視作為經濟的預報和晴雨表,在綜合投資組合中可以起到風險分散的作用,而當個人或者企業財富達到一定的數量級以後,配置一些金融體系之外的風險對沖工具,對於這些財富的看守者來說,至關重要。

恐怕,這也是為何到達了財富金字塔頂尖的精英群體們,為何一邊在向公眾展示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品位,一邊大量購入藝術品保值增值,一邊利用拍賣與買賣交易實現財富留存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