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周秦古雅樂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周秦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高度發展的重要座標。從理論上奠定了我國古代樂律學的基礎。“三分損益法”,完整記述了我國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名稱。為合樂和旋宮的需要,還確立了十二律製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周朝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

六代樂舞據傳是歷代留傳下來的六部史詩性樂舞

,包括黃帝時的《雲門大卷》,堯時的《咸池》,舜時的《大韶》,禹時的《大夏》,商湯時的《大闈》,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紂戰爭活動全過程的《大武》。它們在周代被用於宮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禮活動。其中特別是《大武》和被認為歌頌文德為主題的《大韻》,更被經常演出於天子大祭、禮學、養老等典儀中。


周代宮廷除樂舞之外,宮廷中另有用於天子祭祖、大射、視學及兩君相見等重要典禮的大典樂歌,如頌、雅;以及后妃們在內宮侍宴時唱的房中樂,不用鍾、磬,只用琴、瑟伴奏。相傳為黃帝至周武王各代所制的

六樂

用於天子和少數王侯親自主持的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享活動,後世的儒家把它奉為雅樂的最高典範。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春秋以後,禮崩樂壞,征戰不休。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設立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集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正式擴大樂府的規模。‍‍‍‍‍‍


漢魏古樂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如果說周秦是禮樂的大繁榮期,那麼進入漢朝,這種富有強烈階級形態的音樂在初期反而不被皇帝們所看重。

漢初的宮廷音樂,大體沿襲舊制,但是大多已經失傳,古雅樂除了留下秦代傳下的《韶舞》外,大多隻有形式而已。大家比較熟悉的劉邦《大風歌》的曲調顯然就是楚地的民歌,這其實和劉邦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劉邦非常喜歡故鄉楚國的歌舞,故掌權後積極提倡宮廷音樂多用楚聲,極力推崇民間俗樂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到了武帝劉徹就更加註重俗樂。在兩次遣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不僅使經濟得到了發展,並通過西域和西南各族與印度、越南以及各國進行了文化交流,此外更是專門派遣樂府官員收集民間音樂以及域外音樂。因此當時的宮廷音樂融合了中原、楚地、蜀地的俗樂,更兼收西域以及域外的民族音樂。劉邦、劉徹注重俗樂的觀念其實很好理解。前有秦二世奴隸主、地主貴族政權的教訓,當下又是漢武盛世,基於民間音樂可以反映民情、政情的的認識和政治上的自信,而敢於放寬對它的限制,並積極利用民間音樂來為自己服務,自然對鞏固統治階級的手段之一“禮樂”沒有那麼注重。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裡,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

但是到了西漢後期,隨著政治經濟的下降,統治階級中禮俗思想又有所抬頭,比如哀帝劉欣。在他還是定陶王的時候就對俗樂有所不滿,甚至在他登基前的幾個月就迫不及待全數廢黜樂府中從事民間音樂的樂工數百人。當然,這種違背發展規律的做法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總之,漢朝的宮廷音樂幾乎都為民間歌曲外來音樂支配。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那麼民間歌曲是直接未經加工就在宮廷裡演奏嗎?不完全是,還是要經過整理和編配。武帝時,著名音樂家李延年就是當時樂府中的“協律都尉”,他對民歌的收集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民歌經樂府整理,加上管絃樂的伴奏,就是所謂的“和歌”。在《宋書•樂志》中就有相關的記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相和歌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獨唱為主,邊唱邊擊鼓,絲竹樂隊在旁伴奏的形式。在歌前歌后還有單獨由樂隊奏出的引子和尾聲。而伴奏樂隊通常是用笙、笛、節鼓、琴、瑟、琵琶、箏七種組成,根據不同的歌曲會稍加改動。像《櫂歌行》《白頭吟》《羅敷》《豔歌何嘗行》等都屬於這類,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查下這些樂府詩歌。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外來音樂在漢魏宮廷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漢代北狄遊牧民族和西域音樂的傳入,使得中國鼓吹樂飛速發展。鼓吹樂就是以擊鼓和吹笳、角為主奏,主要是由駐守邊防的士兵們向當地牧民習得作為娛樂,後流入宮中。

按照使用場合來看,主要分為四種:用於宴樂群臣的“鼓吹”,主要運用排簫和胡笳演奏;軍中馬上所奏的樂歌“橫吹”,主要運用鼓和角演奏;在軍隊凱旋歸來奏唱於大殿的“短簫鐃歌”,主要運用排簫和鐃;以及專門在遊船上演奏的樂歌“簫鼓”,武帝的《秋風辭》中就有說到:“簫鼓鳴兮發棹歌”。其中“短簫鐃歌”的民歌原詞保存的最好,也最為眾人所熟知,像情歌《上邪》《有所思》;反戰的《戰城南》;描寫田獵活動的《思悲翁》都是很好的例子。


1.《秋風辭》

秋風辭 (雙管獨奏,據清《東皋琴譜》改編)群星 - 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鑑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2.《白頭吟》

白頭吟華語群星 - 歌曲合輯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3.《上邪》

上邪褚海辰 - 聖殿——聆聽海辰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4.《陌上桑》

《陌上桑》是漢樂府中的一首樂府詩,屬《相和歌辭》。又名《豔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這首詩第一段,寫秦羅敷的美貌;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並盛誇丈夫以壓倒對方。這首詩以幽默詼諧的風格和喜劇性藝術手法,刻畫了一個既美麗堅貞,又聰明的採桑女子形象,洋溢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間風情,同時也反映出漢代貴族官僚仗勢調戲民女的社會現實。


陌上桑華語群星 - 歌曲合輯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5.《楚歌》


楚歌

華語群星 - 中國古典樂欣賞-先秦 漢魏六朝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魏晉南北朝古樂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定的時代,但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音樂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得以空前融合


東漢末初樂府分為兩個部門,一個是太予樂署,執掌雅樂;另一個是承華令,執掌俗樂;再到曹魏政權時期,把承華令中的鼓吹署(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鼓吹樂)獨立,又把鼓吹署中的清商樂獨立為“清商署”;再到西晉,鼓吹署從承華令中遷到太樂樂府(太予樂署),使得鼓吹曲變為了文人撰寫的歌功頌德的雅樂,一改漢代俗樂的民歌風格。


曹魏之後,司馬氏統一了中國,史稱西晉。在這個時期鼓吹署從承華令中遷到太樂樂府(太予樂署),使得鼓吹曲變為了文人撰寫的歌功頌德的雅樂。在歷時短短的36年,愍帝司馬鄴因匈奴舉兵攻入而投降,西晉滅亡了,從此北部地區就形成了所謂“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南方則由司馬睿建立了東晉。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不過在曹魏到西晉滅亡期間,除了曹魏政權設立的清商署外,名士琴曲可是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早在漢魏就有許多名士對琴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像司馬相如、桓譚、蔡邕、蔡琰,再到魏晉間的嵇康、阮籍等等,久而久之便歸納了古琴曲中十分重要的“五曲、九引、十二操”。其中蔡琰和嵇康分別創作了“蔡氏五弄”和“嵇氏四弄”,合稱“九弄”。此外還有流傳下的《廣陵散》等等。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這樣經歷了百餘年後,就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在東晉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各代;北朝有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主要由鮮卑貴族執政。動亂不斷的政局,造成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反而使得雅樂和俗樂的界限模糊了起來


南朝樂府除了前代留下的鼓吹曲、相和歌外,新興的是主要是“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的清商曲,它主要包括江南、華中西南部分地區的民間音樂,通常分為“吳聲歌”和“西曲歌”兩大類,上到皇宮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對它喜愛有加。


吳聲歌通常是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節歌,伴奏以篪、箜篌、琵琶等為主,像《玉樹後庭花》《子夜》《團扇》等仍尚存歌詞,大家感興趣可以查下;而西曲歌的體裁就比較多樣,除五言合長短句外,還有四言和七言,如《古今樂錄》中就存有《烏夜啼》《莫愁樂》《青陽度》等。


北朝樂府又被史稱“北歌”,與南方樂府民歌以描繪愛情居多不同,北方民歌比較豪放,充滿操元氣息;大多描寫健兒們的生活和理想,像《折楊柳歌》與《幽州馬客吟》等。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政局的動亂不僅造成雅樂與俗樂的界限模糊,對樂工、樂器和樂曲的題材也有不小的推動,尤其是在北朝。因那些前來傳教、經商、朝賀的西域人慕名中土而定居,以國名為姓,其中長於音律者,便在中土傳授西域音樂,像北魏的曹婆羅門,世代以彈琵琶著稱。加上當時皇室聯姻也會娶西域女子,這些女子在入宮時也會攜帶大批樂工,以及她們國家的音樂,因此各國音樂齊聚長安,由羯族音樂家白智通統一學習,一時盛況,熱鬧非凡。


在流入的各國音樂中又以龜茲音樂的影響最大,奏樂的樂器也十分出名,像篳篥、羯鼓、銅鈸等等都被大家所熟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寺廟佛樂。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寺院為達到宣傳教義的目的,把梵音佛曲用漢族民間音樂的曲調說唱,這不僅使得寺院佛曲廣泛傳播,更推動了音韻學的發展,為隋唐後世歌唱和作曲方面的影響極大。


1.幽蘭

這首曲子是目前僅存的一首用文字記載彈奏手法的琴曲,曲名全稱是《碣石調幽蘭》,又名《倚蘭》。該譜是南朝梁代丘明所傳,現存者為唐人手抄本。該曲的內容,大多是認為借深山幽蘭來抒發文人隱士清高的思想。音調清麗沉鬱,頗有鬱郁不得志之意。

幽蘭

雨果唱片 - 古琴音樂系列—梅庵琴韻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2.廣陵散

關於《廣陵散》有諸多說法,但大都承認與《聶政刺韓王》的故事有關。近人楊宗稷明確在《琴鏡續•廣陵散鋪後記》中指出《廣陵散》即蔡邕《琴操》中提到的《聶政刺韓王曲》:“廣陵散,非嵇康作也,《聶政刺韓王》也。……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韓、呼幽、亡身、返魂、衝冠,皆與聶政韓王為父報仇之旨相合,其名為《聶政刺韓王曲》毫無疑義。”


全曲旋律豐富多變,情感起伏強烈,在表達怨恨處,悲涼異常,在怫鬱處,又有雷霆風雨之勢, 把聶政為父報仇的決心和英勇鬥爭的精神很好的刻畫了出來。

廣陵散戴曉蓮 - 雨果民樂系列-廣陵琴韻(精選版)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3.酒狂


酒狂龔一 - 歌曲合輯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隋唐宮廷音樂


隋朝建立了宮廷的音樂體制,分別是七部樂和九部樂。這一項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皇宮王朝對於音樂的喜愛,也給權貴王族提供了娛樂方式和審美途徑,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唐朝時期,因為頻繁的對外交流,讓中方音樂也開始與其他民族音樂開始發生碰撞,很好的與各民族的文化相結合,這是音樂體制也逐步發展成為十部樂,這就是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的過程。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當時隋朝將燕樂作為宮廷中音樂的主導,要知道以往的帝王都是將雅樂奉為正統。這對唐朝的影響也很大,唐代的歌舞之作還被直接稱為燕樂大麴。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莫高窟18窟觀無量壽經變樂舞 局部

唐高祖登極之後,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其後分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樂聖樂》,凡八部。坐部伎有《宴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壽樂》、《龍池樂》、《破陣樂》,凡六部一般認為典型的大麴可分三大段:一段乃序奏,無歌、不舞,稱“散序”;二段乃以歌為主,稱“中序”或“拍序”;三段乃歌舞並作,以舞為主,節拍急促,稱“破”。最早的大麴是漢代相和大麴,其源於商周時的大型樂舞。相和大麴,漢魏的相和大麴,主要是一種兼有器樂演奏的歌舞曲。也有部分聲樂曲和專稱為“但曲”的器樂合奏曲。主要作品有《陌上桑》、《東門行》、《白頭吟》、《步出夏門行》、《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等。清商大麴,六朝時,相和歌演變成清商樂,相和大麴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吳聲西曲的影響而有新的發展;同時,在吳聲西曲基礎上也產生了一部分新的大麴,它的總稱為“清商大麴”。隋唐時,清商樂簡稱清樂,清商大麴才改稱“清樂大麴”。其主要曲目有《明君》、《廣陵散》、《激楚》、《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泛龍舟》、《鬥百草》等。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據唐崔令欽《教坊記》等書記載,唐燕樂大麴的主要作品有《破陣樂》、《綠腰》、《涼州》、《伊州》、《玉樹後庭花》、《泛龍舟》等60餘曲。法曲的主要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火鳳》、《傾杯樂》、《泛龍舟》等20餘。

這裡要特別說明下唐代的“宴樂”到底能不能稱之為“燕樂”?不能完全等同。廣義來看,燕樂乃是指唐代宴會中所奏之樂,那麼十部樂和教坊俗樂都能稱為燕樂;狹義來看,排除《景雲河清歌》這個特例,宋人沈括把唐樂分為三類,“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即燕)樂。”,在這種情形下,燕樂=宴樂。宋 沈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自 唐 天寶 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同時,隋還進一步發展了法曲。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法曲是什麼,這是燕樂的一種形式而已,是將漢族與佛教的音樂相結合,隨後推廣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形式,只是到了隋唐,便稱為了法曲。隋朝就已經繼承了法曲,唐朝自然會吸納更多的外來音樂,也讓燕樂地位在音樂中進一步提升。因此隋朝的音樂機構、制度、形式都一一順延到了唐朝。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唐代主要的宮廷音樂機構中有太常寺兩署:太樂署和鼓吹署, 以及宮廷直屬的教坊和梨園等,它們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每個機構掌管和教習的 音樂都不同。唐時,宮廷樂人們要在太樂署這樣的綜合類場所進行歌舞人才的管 理和教習;鼓吹署執掌鹵簿,著重培養樂人的儀式音樂,負責宮廷統治者的一切 “私人”活動;教坊主要傳習的是歌舞和百戲,也包括宮廷燕樂;梨園的主要教 習內容就是法曲。

唐代的音樂文化高度發達,與大唐的繁榮是分不開的, 同時還有統治階級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促使了唐代的音樂文化達到一個歷史的 巔峰。唐朝頻繁的外交,使得音樂文化能夠相互交流,互補,也吸收了許多特色音樂風格,無論國內外,唐朝都一一容納,音樂自然飛速發展。這種融合方式不僅使得本來的音樂可以很好的保留,還吸收了不少外來樂器等,讓各民族音樂歡聚一堂。當朝統治者對於音樂的鼓勵和宣揚,當時唐朝的音樂體制就是唐太宗所創立的,而後唐玄宗更是將音樂推到了頂峰,他的霓裳羽衣曲,我想恐怕是無人不知,他還會多種樂器,可以談得上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還有一個著名的音樂機構也是來源於他,那就是梨園。所以說當政者對於音樂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1、《上元樂》

《上元樂》又名《上元舞》,唐代最著名的雅樂(古代指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作者唐高宗。

古代每逢重要節日或重要事情發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並演奏舞曲。由於《慶善樂》音調過於柔和,沒有殺氣,起不到降神驅邪的效果,《破陣樂》雖然殺氣重,但其韻律又不適合雅樂的要求。因此唐高宗專門製作了這首《上元樂》為帝王朝駕、祭祀天地時的專用舞曲。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著畫有五彩雲朵的衣裳,象徵天地正氣。共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篇章,樂曲凝練威嚴,舞蹈緩慢莊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動都奏這首舞曲。

今已失傳。


2、《秦王破陣樂》

最著名的歌舞大麴之一。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是大唐鼎盛時期的象徵,氣勢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號。

秦王破陣樂 (編鐘樂隊與歌隊)群星 - 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鑑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3、《功成慶善樂》

又名《九功舞》、《慶善樂》,是唐代最著名的文舞,作者唐太宗。

唐太宗誕生於慶善宮,貞觀六年(公元631年),太宗回到慶善宮,在渭水之濱宴請群臣,並賞賜鄉親鄰里。想起從前的點點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萬千,遂賦詩十韻,命樂師配上管絃之樂,製成《功成慶善樂》。


4、《霓裳羽衣曲》

唐代中國宮廷樂舞。唐玄宗登洛陽三鄉驛,望女兒山所作。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麴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

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燬了。到了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裡。

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樂學院葉棟教授根據敦煌藏經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譜殘卷以及收錄有唐代箏曲的日本箏譜集《仁智要錄》解譯的箏曲與宋代詞人姜夔發現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樂曲組合再編而成。

霓裳中序第一群星 - 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鑑

中國古樂欣賞 --漢唐盛世


燕樂所使用的主要樂器有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安史之亂以後,宮廷音樂衰退,宮廷樂工多散落民間。宋統一後,雖設教坊,沿用唐代舊曲,但宮廷內外演奏的大麴只是唐時盛況的一部分,且規模大為縮減。宋代的大麴開始向歌舞劇演變,許多樂段逐漸變為曲牌,分散於詞曲、戲曲、說唱和器樂中,大麴作為獨立的音樂體裁則日漸消亡。南宋以後,音樂發展的主流轉到市民藝術(戲曲、說唱、城市歌曲等)中,宮廷的燕樂和雅樂都失去了原有的發展勢頭。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文字和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