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原創 AD 武志紅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今天你被“亂花錢”了嗎?


說到財商教育,我媽應該會果斷把我劃分為典型失敗案例。

具體是怎麼失敗的呢?

她老人家最最痛心疾首的就在於,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很辛苦,出於補償的心理,就總想著讓我吃好一點穿好一點,沒有從小就跟我灌輸“金錢來之不易”的道理。


以至於我後來,養成了一身大手大腳的頑固性毛病,再想教育,已經來不及。

不過我媽倒是沒那麼容易就放棄。

成家以後有了娃,每次聊到家裡房貸早教等等一系列的開銷,她老人家就一副語重心長的模樣,說看吧,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吧,平常還是少花點錢吧閨女啊。

只可惜本人翅膀已硬,再語重心長, 也只是笑嘻嘻的懟回去:老媽呀,要我說,費勁去琢磨節流,還不如想想怎麼開源好嗎。

被懟得多了,我媽也就漸漸灰了心,把注意力從改造轉移到了吐槽——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家從隊友到親友,從門房到保安,全都替我立穩了無腦敗家人設

當然了,基本的理性她還是有的,吐槽的場合會刻意避開我婆婆。

這大概是她退休以來,堅持得最好的一件事了。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有一次被我抓到正著。

是在樓下的兒童遊樂區,她和另外幾個同齡人在閒聊,主題大概是比比看,誰家的小輩最能亂花錢。

就,還帶著一種奇怪的嫌棄與自豪。

我家小外孫女,兩歲不到,她爸媽帶著她有空就到處跑,你說這麼大能記住個啥?花那冤枉錢幹嘛?

是啊,我女兒啊,牙刷都要買成電動的,還非要給我換,我不幹,手動的不是也刷得好著麼,怎麼就不能用了?動不動就是這個快遞那個快遞,我看他們就是買東西有癮!

可不嗎?我跟他們說每月工資不能全想著花,多少留點備著急用,他們說讓我放心網購都是用的花唄,這月買下月還完全不佔用現金,你聽聽,還借錢花上了,這不是寅吃卯糧嗎?日子是這麼過的嗎?

……

你瞧,原來家家都有一個財商教育的失敗案例,還一個更比一個觸目驚心。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成功”的財商教育,難道就只是不亂花錢而已?


不過也有特例。

二姨家的表姐,就是我媽經常拿來教育我的典型。

跟我媽不一樣的是,二姨真正做到了“財商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表姐受到的最多教導,除了好好學習,就是父母掙錢不容易,小孩子要懂事,跟別人不比吃穿比學習。

表姐也如二姨所願,長成了長輩心目中最懂事的模樣——

家裡讓穿親戚給的舊衣服,絕不會鬧情緒;


不會因為別人有了什麼好玩意,就跟爸媽要東要西;


錢從來不會亂花一分,不是學校統一要交的絕不會回家跟父母問;


就連過年收到的紅包,也從來都是老老實實主動上繳,不欺瞞也不謊報。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按說這樣“別人家的小孩”,通常都會遭其他小孩嫉恨,但表姐不一樣,私底下跟我們這幫弟弟妹妹的關係都很好。

關係近了就知道,她除了懂事以外,還有一個怪癖。

那就是所有買回來的新東西,都要先收起來,過一兩個月了再用,簡稱“破新”。

小時候是橡皮鉛筆,長大了是單車相機呢子大衣。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自己習慣了用舊東西,新的總是捨不得,我聽了覺得好笑,就故意搞破壞,偷偷在她的新鞋上面踩一腳,或者悄悄替她在新本子上寫下大名,用這樣的方式給她“人工破新”。

說來也奇怪,新東西弄髒一點,弄舊一點,甚至弄破一點,她從來都不生氣。

不僅不生氣,還一副坦然下來的樣子,開始踏踏實實的拿出來用,踏踏實實的拿出來穿。

小時候我問我媽,她說表姐是愛惜東西。

後來我越來越覺得,表姐好像不大愛惜自己。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真正的精明,才不是簡單的剋制自己


我媽和我二姨從來都不知道,因為她們所謂成功的財商教育,表姐付出過什麼東西。

大學的畢業旅行她沒去,因為不好意思問家裡。

捨不得買兩套好一點的職業裝,去面試總是欠一點底氣。

剛工作的頭一年,想著去提高一下口語,打聽了一年的課程要兩萬多,刷完卡錢包就全空了,沒有應急的錢那怎麼行。


我就跟她說,可以找父母支援,可以找朋友借點錢,實在覺得不好開口,還可以用信用卡用花唄借唄過渡一下,她死活不聽,非要等自己攢夠錢了再報名。

結果就這樣錯過了公司外派出國的最佳時機。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像表姐這樣,在生活上精打細算,在消費上各種剋制自己,在長輩們看來,也許就是精明,就是踏實,就是會過日子,但我總覺得,這樣的人與錢之間的關係,未免有些扭曲——

把錢看得太重,又把自己看得太輕。

而在這樣失衡的關係裡,重量很輕的那個“人”,體驗到的大概只有恐懼,緊張,匱乏,內疚和焦慮。

一個被限制、被束縛的人,只是在被動回應,哪裡談得上什麼精明不精明?

真正的精明是什麼呢?

是把關注點放在“我”身上,而不是“錢”身上,是我確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我確定的知道自己能付出的有什麼,並且我還會想辦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是在我和錢的關係裡,錢只是工具,錢只是途徑,最大的始終是我自己。

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財商教育。

讓人欣慰的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移動支付日益便捷、信用支付日益普遍化的現在,這樣去想、也這樣去做的年輕人也是越來越多。

他們不像上一代人,對消費和信貸懷有天然的敵意,他們更理性,他們更鬆弛,他們更開放,他們在放縱與匱乏這兩個極端之間,穩定而靈活的保有了他們自己。

由此甚至出現了一個新興群體,名叫“寶唄青年”

是的,餘額寶的寶,花唄的唄。

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一邊用花唄,一邊把不被佔用的資金轉入餘額寶,以此來賺取額外收益的年輕人。

公司剛畢業的小姑娘,利用分期就給自己報了一個好幾萬的外教英文口語班,沒有太多壓力,還能不斷加強能力自我增值。

所以你看,上一代人強調的“省著點,不要亂花錢”,是不是也能在寶唄青年的身上,看到更多實際的落腳點?

只不過上一代人凸顯的是“錢”,這一代年輕人凸顯的是“我”——我最大,所以該花的時候就坦然的去花,該省的時候就坦然的去省,該賺的時候就坦然的去賺。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更健康的與金錢之間的關係。

也是一種更開放的,和世界之間的關係。

這樣的不卑不亢,或許才是財商教育更好的方向。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我聽過最好笑的財商教育,就是“省著點,不要總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