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國產動畫《圍棋少年》的編劇是孫曉松、導演是馬風清,雖然小畑健的漫畫《棋魂》也在幾乎同一時間出現,不少人用這兩部作品做對比,但是,我覺得這兩部作品其實並沒有可比性,用《圍棋少年》和《棋魂》來對比的人,我沒辦法直接對他們做出評價,怎麼說呢,還是先說說我的看法。

《圍棋少年》的編劇孫曉松創作這部動畫的動力是看了當時熱播的一部日本動畫——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在《圍棋少年》之前,他沒有動漫作品的編劇經驗,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投稿上美廠失敗後,找到了央視的馬風清,馬導也是第一次執導動畫作品,兩個人就這麼合作了。

我問過很多看過《圍棋少年》同時又看過日本動漫的人,他們都不太認可《圍棋少年》的畫風,但是卻非常推崇劇情,也就是孫曉松的編劇,孫的編劇核心可以彙總為:一個關於成長和堅持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雖然是叫圍棋少年,但是和圍棋關係並不大。

在該動畫的分類上也得到了印證,《圍棋少年》在百度百科上的三個標籤是勵志、武俠和圍棋。

一部動漫作品不應該用“好”與“不好”來簡單的評判,這部動漫作品對觀者的影響更加重要,漫畫大神手冢治虫在歷屆手冢獎頒獎典禮上,對獲獎的新人漫畫家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請務必畫出能給與孩子們夢想的作品。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有多少人因為看了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而開始喜歡籃球這項運動?

2000年左右,日本新瀉縣一位5年級的小學生因為看了小畑健的《棋魂》漫畫而對圍棋有了強烈的興趣,開始自學圍棋,第二年、他代表新瀉市立東青山小學校參加了全國圍棋少年組大賽,敗給了後來的同門師兄弟田尻悠人。

這個少年叫關達也,2001年接受了大淵盛人邀請,入其門下成為日本棋院學生,4年前(2016)晉升為圍棋三段。

2000年左右,日本掀起了一場圍棋熱,就和《灌籃高手》掀起的籃球熱一樣,像關達也一樣,很多人都因為這部動漫而對圍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棋魂》中對現實中的日本棋院詳細情況、配套設施、比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棋魂》中的日本棋院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現實中的日本棋院

《棋魂》的創作團隊除了漫畫家小畑健,核心團隊裡還有兩個人也很重要,一位是顧問吉原由香裡,另一位是編劇原作者堀田由美。

吉原由香裡是日本棋院的女圍棋手、6段,日本圍棋名家加藤正夫的入室弟子,加藤的號是“劔正”。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堀田由美是一對夫婦漫畫家之中的妻子,他們通常都是合作,使用同一個筆名。

日本棋院的創建者是財閥大倉喜七郎,每一年,日本棋院都會頒發大倉喜七郎獎,授予當年對圍棋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2002年,第33界大倉喜七郎獎授予了4個人,其中兩位就是日本漫畫《棋魂》的漫畫作者小畑健,另一位是劇本作者堀田由美。

中國棋院成立較晚,建立於1992年,比日本棋院晚了29年,不過,中國棋院的建立促進了亞洲圍棋的大發展,因此,1994年、第25界大倉喜七郎獎授予了第一任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先生。

《棋魂》中關於中國棋院的介紹也非常多,第16卷單行本的名字就直接用了“中國棋院”的名字和封面。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棋魂》大部分篇章還是就圍棋的趣味性進行普及,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歷史悠久的博弈,不少棋局直接用了現實中的棋譜,比如伊角慎一郎與中國棋手樂平的對局,就是1993年8月12日中國第6期名人戰中馬曉春戰勝曹大元的棋譜。

漫畫中,在開頭部分的圍棋會所中首次對戰的棋局:藤原佐為VS塔矢亮的棋譜,原型是1851年10月22日著名的本因坊秀策與本因坊秀和的大戰。

雖然《棋魂》中對本因坊一門大為推崇,但是有一件軼事卻曾經讓本因坊這個名號蒙羞,1933年遠渡日本的中國人吳清源挑戰號稱“不敗”的第21代本因坊、秀哉時,秀哉用“打掛”的近乎作弊的方法,耗時4個月,最後擊敗了吳清源。

為什麼說國產動畫《圍棋少年》與小畑健《棋魂》其實沒有可比性?

打掛就是暫停比賽,本因坊秀哉打掛叫了暫停後,就召集弟子們商討如何下子,當時的打掛是本因坊白子的特權,吳不能暫停,等於是本因坊一門對戰吳清源一人,勝的實在不光彩。

《圍棋少年》就不多說了,可考據的部分並不多,故事梗概可以歸結為:明末、日本的圍棋天才黑木在倭寇首領的陪同下力戰朝廷欽差秘使江靈運之子江流兒,最後惜敗,相約再戰,為續集埋下伏筆。

中國圍棋的鼎盛時期是清朝初年,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棋譜,比如黃龍士與徐星友的“血淚篇”,施襄夏與範西屏的“當湖十局”。

關於圍棋有這麼一句話,“20歲不成國手終生無望”,我的解釋是,圍棋終歸是一種熟練記憶的遊戲,提高棋力的捷徑就是背棋譜,誰背得多記憶力好誰就有優勢,20歲是一個人記憶力和精力最好的年紀,如果從小訓練和學習,到了這個年紀還不能入(一)流,就不要再強努了。

不過這句話是對有志於奪冠的職業棋手而言的,作為興趣並無不可,博弈時,棋力、天賦、運氣,都影響著比賽結果。

棋盤就好似人的一生,幾千年來,並沒有什麼改變。

有的人走完一生分出勝負,有的人未必能走完整盤棋,圍棋是個飽含哲學的遊戲。

我問了一個90後同事,他說,他們那一代人基本都看過《圍棋少年》,因為,那個時間,那個臺只有這一部動畫片播放……………………………………………………

正事說完了,講一個故事。

90年代,北京郊區的一個小縣城,夏天、大家沒有事情做,不管老人大人還是孩子,統統跑出來,到了夜幕降臨,除了一部分人回家睡覺,還有不少人屬於睡不著的夜貓子,他們就在路燈下面打牌、下棋。

我家樓下的一個鄰居,姓周,他媽媽是生產隊的大隊長,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文革時被批鬥,戴上了一個莫須有的帽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女人的老公變得瘋瘋傻傻,小周從小繼承了媽媽的要強,既跟媽吵,也跟爸吵,在家裡呆不住,是路燈下的常客。

漸漸的,小周喜歡上象棋,開始是看別人下,然後找小夥伴一起下,小夥伴沒有人能下贏他,他就開始找大人下。

孩子們愛捉弄他,因為他家有個瘋爸爸,他好強,所以鬧到最後經常是悲劇結尾,最兇的一次是玩一個水泥墩子,就是特別大、圓咕嚕度的一個大滾子,裡面能坐好幾個人,大家慫恿他一個人坐在裡面,很多人推,名曰試驗他的膽量。

水泥墩子滾起來,他人在裡面翻滾,手撐地掉到了滾子外面,“啊”一聲慘叫,大拇指被滾子碾過去一半,血肉模糊,孩子們嚇得一鬨而散,小周強忍著疼一聲沒吭、面不改色,一個人往衛生所那邊走。

第二天,小周舉著縫的歪七扭八的手,周圍的小夥伴都服了,再也沒人開他的玩笑。

小學、初中,遇到的人越來越多,路上的車也越來越多,手機、電腦,夜晚的路燈下再也沒有什麼人了,兒時的小夥伴們也都失去聯繫。

大家各奔前程,只有小周,一直在下棋,這一下就是30年,去年遇到他,他還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半仙兒模樣,半笑不笑的說了說他的近況。

因為下棋下的好,住在附近的一個企業家看上他,送他到中國棋院學習深造,後來又準備送他出國學習,就在這節骨眼,企業家猝死了,之後他在家裡自己開象棋班,教小孩子下棋,據說還出過書。

回到家跟我媽打聽,他也已經結了婚,樓下那間房子偶爾教人下棋,有時候也出租。

跟路邊愛下棋的老頭們打聽過,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有這號人,我知道他沒撒謊,手機裡,我給他備註了一個名字:“棋神”……

上面這段故事只是我的親身經歷,可能和《圍棋少年》的關係不是那麼大,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兩者有些關係就不知不覺寫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