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蒙塵,到底是誰之過錯

中醫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比較嚴峻的,希望能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一是在認知上,要麼大多數人把中醫當做醫無可醫時的救治稻草,希望中醫能力挽狂瀾起死回生,希望一劑藥或者一根針就能馬上見效;要麼是醫治效果較慢或醫治無效後的大罵中醫是招搖撞騙。

二是在中醫教育和培訓體制上,這才是最為要命的事情。中醫盛行時,多采用學徒制,即從小便跟師學習,從最初的湯頭歌開始到疑難雜症的研究和活體試驗,是在長期實踐摸索和學習指導下逐漸掌握中醫技術,領悟中醫的辯證方法和治病思路。起初做學徒做些草藥的辨識,慢慢可以負責抓藥,再後來嘗試看些常見病症,接著做個坐檯大夫,最後走上專科大夫和疑難雜症的研究等等,並在過程中不斷的修行醫德和醫道,由淺入深,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學習中醫和傳承中醫,這才是真正的中醫教育。

明珠蒙塵,到底是誰之過錯

醫聖張仲景雕像

為什麼會盛行這種中醫教育和培訓體制,因為中醫太過博大精深,要學有所成必須要漫長的過程,大量的理論要學習,大量的要點要背誦,大量的病例要觀摩,大量的臨床要實操,大量的藥草需要認知,大量的炮製手段需要練習……要想學好中醫不是件簡單的事,既要勤奮好學又要時間積累,更要有較強的悟性和博學多才。所以學徒年幼時偏重於背誦和記憶,長大些偏重於跟師觀摩醫治和常見病的嘗試治療,再成熟些偏重於對八綱辯證的領悟和對醫書藥方的批判吸收,自成一家後偏重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求證。

這種教育和培訓體制很好地培養了各個階段的醫者,將醫師和學徒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邊醫邊學,邊學邊醫,既解決了漫長學醫路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又為醫館解決了人員招聘問題。很好的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中和思維。

可如今的中醫教育制度卻是在大學時才能選擇中醫專業,大學3-5年畢業,研究生進修再2-3年,即便是研究生畢業也不過學習中醫最多8年而已,而這8年還多是理論,進入社會後還要再開始實操,所以有很多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後,連常見草藥的優劣辨別和針灸準確位置都還找不準,更別說什麼辯證治療根據古方做加減,整個一紙上談兵,根本就沒辦法給病人信心。所以就只能用西醫儀器來給自己撞膽,用所謂的中西醫複合藥方來治病,這就像是考場作弊一個道理。我雙管齊下,各種辯證方法都給你用上,各種中藥西藥都給你用上,總會有藥能蒙對,即便不能除根也能緩解症狀。

而像中醫炮製,藥材培育,保健理療等這些相對簡單的技術,其實培養起來並不難,可偏偏沒有專業人士從事,為何呢?因為大家都是辛辛苦苦大學畢業研究生畢業,為何我要從事這些既耗費大量體力又不體面收入又低的工作呢?可這些專業人才不從事的話,那就只能由其他低學歷的小白來做了。所以才會出現現在的藥材,明明是同樣一味藥,可偏偏不治病,因為培育和採摘的方法不對;明明炮製出來了藥材,可就是不起作用,因為炮製的方法不對;明明同樣做了保健理療,可總會不時冒出來醫療糾紛,因為所謂的保健理療師有些半路出家偏偏又膽大心不細。

明珠蒙塵,到底是誰之過錯

而民間的中醫多是從祖上傳下來,或是自學成材,其中的中醫水平良莠不齊,有混水摸魚者,也不乏很優秀的中醫者,可都因資格證的問題被攔住了。甭管治好了多少病人,甭管幫助了多少家庭,動輒查封罰款,動輒非法行醫的帽子扣下來,連診所都沒辦法開下去,談何收徒傳授醫術呢?

中醫的發展早於科學發展800年,它的博大精深也遠超於科學的發展。中醫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相整合的科學知識體系,融合了古代醫學,古代哲學,天文學,歷學,地理學,農學,生物學,植物學,礦物學,解剖學,心理學,易經等多學科知識。可現在卻用科學的標尺來評判中醫的對與錯,是與非,顯得很是滑稽和可笑。至於中醫是否有效,舉個很直觀的例子。李清雲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藥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他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傑出成就,而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的時候,仍常去大學講學;國醫大師千祖望,我國中醫耳鼻喉科學創始人,2915年去世享年104歲;雲南國醫名師張震,現年90歲,如今仍是雲南中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如果你關注中醫的話,就會發現中醫從業者長壽者居多,且晚年生活質量很高。對比下西醫從業者,長壽者我們很少聽到,倒是西醫醫生猝死或英年早逝的新聞層出不窮。

中醫中有句話叫“​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救人無功”。套用在現在中醫西醫的關係上現在也很恰當,西醫殺人無罪,中醫救人無功。西醫在中國的絕對控制地位帶給中醫的打壓,已嚴重影響了中醫的繼承。很多國醫大師都在呼籲,再不保護中醫,中國也就將沒有中醫了。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今天開始注視中醫,重視養生,重視現行醫療制度,莫要讓中醫這顆明珠繼續蒙塵。

明珠蒙塵,到底是誰之過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