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初春,冰雪消融,江水的水面漲了起來,浩浩蕩蕩地向著大海的方向湧動,最後與大海連成一片。海面上一輪明月緩緩升起,在潮水的映襯下,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它之前沉入了海底,是那潮水不懈的努力,才將它從海中託了起來。月光落在江水中,隨江水一同起伏,便有了千萬流動著的月光。似乎這世上所有地方都是如此,江水映著明月,明月照著江水。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讀過古典詩詞的人,應該無人不知曉這首《春江花月夜》。在詩人的筆下,那美麗的江水,美麗的月色,彷彿有了生命般,閃閃動人。當人們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之中時,詩人卻將筆鋒一轉,寫到了遠行的遊子和相思的婦人。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春江花月夜》的繪圖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在那青楓浦上,有多少身著白衣的遊子,就那樣輕輕地揮一揮衣袖,便白雲一樣輕悠地離開了。然而在他們離開後,那青楓浦上,卻不知有多少妻子望著他們離去的方向,心裡充滿了憂愁。今夜的那一隻遠行的扁舟上,坐的也不知是誰家的遊子。怕是這一晚,在不知何處的高樓上,多了一個在月光之中苦苦相思之人。明月不解風情,在夜空中徘徊著。將月光緩緩地灑入了一間又一間閨房。那清冷的月光,恰好就照在了思婦的梳妝檯上。門簾也卷不走,擋不住那月光,它穿過門簾,溜進那華麗的樓閣,沾在了思婦的搗衣砧上。剛剛伸手將它拂去,便又一次沾上。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

想著那人此時應也和自己一般,抬頭仰望著月亮,心裡多少有點安慰然而想到兩人只能這樣同望一輪明月,卻不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心裡又有一點傷悲。細品此詩,其實那開篇的江水和月,不也如那奔走的遊子和相思的人一般嗎?遊子走得再遠,身邊總圍繞著愛人的柔情和思念,那思念雖不像月光一樣可以見到,卻和月光一樣如影隨形,擦不掉抹不去。思婦的心惆悵,不由得想要化作那流淌著的月光,照耀著離家之人,一直陪在他的身邊。鴻雁在天空中努力地飛翔,卻無論如何都飛不出那無邊的月光。魚龍不斷潛入水中又躍出水面,江面上出現了陣陣的波紋。昨夜夢裡花已謝,飄落在幽靜的水潭之中。春天已經過半,可憐自己還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開篇的江水和月

江水奔流不息,春光隨著江水的流逝而流逝,就快要流盡。月亮又一次漸漸西斜,彷彿在落入江水之中。那月越發傾斜,漸漸被海上的霧氣籠罩。與所思之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不知有幾人能夠沐浴著潔白的月光回到家中,與妻子團聚。滿載離情的月向西方而落時,江邊的樹林也被它灑滿了離情。能寫出如此詩詞的人,應也是有過些豐富的感情經歷吧。然而我們卻很難在各種地方找到與他感情有關的記載。甚至連他生於何時,卒於何年,也無從知曉。若是他的作品再多一些,人們興許還可從他的作品中探出一些究竟,得知他部分的生平經歷,然而他所存的作品,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便只有一首《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張若虛的詩《代答閨夢還》

到如今,人們只知道《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叫張若虛,是初唐時期的詩人,生於揚州,為“吳中四士”之一,文辭俊秀。能被列入“吳中四士”之中,可見張若虛的才學定然有過人之處,然而從唐朝至元朝,各種詩選、文人名錄,乃至雜記中都沒有提到過他的名字,也不曾收錄他的詩作。這其中是何緣故,至今無人知曉。與張若虛同為“吳中四士”的人還有賀知章、張旭和包融,此三人皆有後名,卻偏偏他一人,除了年代、籍貫和兩部作品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記載。宋朝年間,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收錄在第四十七卷中,但只是收集了作品,並未對詩人有任何介紹。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張若虛的繪圖

明朝萬曆年間,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第一次被作為唐詩收錄,其人也被正式作為唐朝詩人而提及,然而關於其人其事,仍是空白。或許是由於時間過去太久遠,關於他本人的記載寥寥無幾,所以後人大多隻對他的作品進行評價,而不去對他本人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有的人一生詩作無數,最後卻仍不為人知,有的人一生只作數首,卻首首被世人傳唱。張若虛一生沒有留下一本詩集,甚至連曾有過的詩作也長期無聞。這首《春江花月夜》便成了他的此生絕唱,流傳至今。《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張若虛的這首在曲調上雖不同於舊曲,卻是最為出名的一首。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春江花月夜》被世人傳唱

此詩為擬題作詩,先寫春江的美景,進而寫因景生感,最後寫人間離愁。全詩共三十六行,第六行為一個轉折,從寫景過渡到寫感,第九行再一轉,從感嘆人生無常轉而寫到離人和思婦的愁緒。從章法結構上看,此詩結構整齊,注重細節,四句為一組,相鄰兩組之間韻腳皆不同。同時,此詩之中將平仄韻腳交替而用,使詩讀起來聲調整齊卻不呆板。詩的開篇,詩人用清麗的詞句勾勒出一個如同仙境的春江月夜的美妙畫面。一個“生”字使詩句富有生命力。在此景之中,詩人不由得探索人生,感嘆生命短暫,應當好好珍惜。江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曾改變,人卻一天天變老。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春江月夜的美妙畫面

詩人由此聯想到,不知那無情的江水每年都要帶走多少人,讓世間男女飽受別離和相思。於是他轉而開始寫思婦的心傷,寫遊子的歸心,這些都是他的想象,卻又符合現實。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人們讀出了他的浪漫氣息,既感嘆人生無常,又渴望青春和美好可以永恆不變。不知他本人是否也是這樣一個浪漫多情之人。既然他的來去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個謎,那麼我們為何不對他的生平也進行一番想象呢?

或許他在一生之中,確實也曾經歷過那種離別的愁,相思的苦,又或許,他自己正是詩中所寫的白衣遊子中的一員,為了追求理想,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心愛的女子。每當看著空中的月,他都會想起家中那個苦苦等待他的女子,也會對她感到一些虧欠,可生活是無奈的,他不得不一次次離開,哪怕每一次的離開都飽含著不捨,他也只能如此去做。登上小舟,順水而下,心中無限唏噓。

張若虛的人生精彩在何處,《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被列入吳中四士中

張若虛背井離鄉

或許他作此詩時並未成家,也沒有遇到心愛之人。那麼他就應該是個敏感的人,能夠收集起空氣中流動的無奈和哀愁,將它們組成動人的詩句。若真是如此,那他莫不是上天派到人間收集情絲的仙人?一旦情絲集滿,他便必須帶著所有的情絲返回天宮,所以在人世間,才幾乎沒有留下他曾經來過的痕跡。而他用那些情所作的詩詞,也幾乎都被他一同帶回了天宮。為了給世人一份回報,才留下了這麼兩首。

感情的事,說穿了,就是一人來,兩人走;相思的事,說穿了,就是兩人來,一人留。人們走走停停,來來往往,見了又散,散了再見,相思就在這樣的忙碌中生長著,一直生長著,有的結了果,有的卻一直向天空中鑽。無論張若虛是真的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是一世孤獨不染凡塵,他的詩在,那麼他的人就確實曾經存在。至少他為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供我們遐想。比起一生默默無聞,不曾在世上留下任何痕跡的人,他的人生,已經足夠精彩。

參考資料:《春江花月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