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兒經

對待孩子我們絕不能聽之任之,放養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又不能執行類似於西天取經似的緊箍咒政策。

一、認真的時間觀念

經常聽到同事或者朋友在談論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的墨跡、做事寫作業是如何如何的勞心費神。他們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就是一個字——吼。每次聽到這些我都很慶幸:如果不是長期堅持時間管理教育,大概率我家也得靠吼。

我家孩子的時間觀念是這樣養成的:約定過時間,捨得讓她墨跡,讓她自己為自己的浪費時間買單。以至於後來我孩子都是自己計劃時間做任何事。睡前流程:收玩具、洗漱、讀書,只要不是太過興奮保證9點前上床睡覺。

培養良好的時間觀念,對家長來說真是一件“長痛不如短痛”的事:孩子還小的時候,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養成習慣,等到大一些,一個會進行自我管理的孩子能讓家長少操一籮筐心。

具體方法:

1、還是小時候,多強調流程:

我們先做什麼再做什麼。事先梳理流程還能幫助孩子做好面對非常態事件的準備、幫助緩解分離焦慮等。

2、利用沙漏讓孩子感知時間長短。

準備幾個顏色不同的沙漏,分別是5分鐘、10分鐘、半小時。當我們需要孩子等待時,就可以用沙漏:媽媽只需要一個綠色沙漏時間(5分鐘)就可以來陪你了。孩子在等待時,對時間長短會特別敏感,很快他就會知道紅色沙漏(10分鐘)比綠色沙漏時間長、而紫色沙漏(30分鐘)簡直不可接受。

3、多強調相對時間

現在的兒童動畫片真正有教育意義的不多(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我會讓我閨女看我小時候喜歡看的例如聰明的一休、葫蘆娃等。一集一休基本等於兩集葫蘆娃的時間。

4、時間不是無限的,會越用越少。

20:00到21:00是我家的睡前準備時間。要做:收玩具、洗漱、讀書,按這個順序來。孩子小的時候,睡覺前我會和她一起收拾,邊收邊說:咱倆快點收,這樣晚上就能讀4本書,否則可能只能讀2本,太慢的話都不能讀了。後來孩子自己收玩具經常能很快收好。 當然,也經常不能很快收好,沒關係,反正這樣就只能讀很少的書或者不讀書,反正到了9點就要關燈。

這條執行起來,會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偶爾尤其是剛開始孩子會有情緒。剛好我家安排的是9點關燈後陪著說會話再睡,這個說話時間可以用來安撫下情緒,並解釋:時間會被用掉。

5、孩子大一些,可以一起分配時間。

  • 把一個小時分成6塊蛋糕,每塊蛋糕十分鐘。
  • 如果需要5分鐘,就在一塊蛋糕中畫虛線。
  • 每塊蛋糕中畫上符號代表事件(符號適合不識字的孩子)。

執行時用鬧鐘定時,或者口頭提醒。我傾向快到時間時口頭提醒。鬧鐘比較死板:如果一本書讀到還剩3頁,鬧鐘響了,是停還是不停呢?停的話影響注意力,不停又怕規則被鑽了空子。

用這種方法,只要孩子有切蛋糕的經驗,就可以直觀理解到時間的分配。很形象也很好玩,還能順便數學啟蒙。

二、良好的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很重要,不然等待我們的就是這些:帶出門了就帶不回來,強行帶就哭鬧;隨時隨地要吃零食,不給就哭鬧;看見玩具就要買,不買就哭鬧……總之那個時候作為家長會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大家都知道規則制定後就要堅持,但是困難也在其中的細節,很多問題會讓規則不容易堅持。有這幾點要注意。

1、規則要清晰、確保能夠執行,要有支持的環境。

清晰:如果要規定零食時間,必須具體化,比如睡完午覺就吃。 規定的時間太含糊,比如睡完午覺過一會再吃,那孩子可能午覺起來就開始問:到時間了沒?到時間了沒?

確保規則能夠執行:比如,要求2、3歲孩子睡前自己收好所有玩具。這麼大的孩子沒什麼目標導向,可能收一會就玩一會,1個小時也未必能收好。這就是孩子還做不到的規則。再比如:再玩10分鐘改成再騎5圈滑板車,因為孩子不理解10分鐘的概念。

有支持的環境:比如,把零食放在看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看到就想吃,不利於規則堅持。

2、孩子大一點,制定規則前要跟孩子商量、解釋,讓孩子可接受,也讓大人可接受。

我閨女從小怕洗頭,不喜歡水在眼睛裡、耳朵裡。每次洗個頭,叫聲都能把我震的報警。可是不洗頭又不行。為洗個頭,我真是操碎了心。小的時候說不通道理,又不肯戴洗頭帽,只好硬洗。但硬洗又怕他落下什麼陰影。後來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多帶他玩水、游泳、把頭扎進水裡給他看、洗頭給他看,希望能幫助他克服恐懼。另一方面,給他看關於洗頭的繪本、科普頭皮的知識,希望他能知道為什麼要洗頭。我們還給他把頭髮剪到很短,方便洗;也摸索出了洗頭水不進眼睛的方法。

做了這些準備工作後,等他大一點,我們一起商量了洗頭的頻率:夏天隔天洗一次,冬天五天洗一次。這當然不符合我的要求,我希望夏天每天都洗,冬天三天洗一次。但孩子覺得太頻繁,於是商量得出了前面的方案,並由她自己記錄洗頭日。儘管每次到了洗頭時間,小劉還是會呲哇亂叫,但至少會乖乖站在那裡不亂跑了。

3、同一階段,規則不要太多。如果要增加規則,最好等到前面的規則內化為習慣後再增加。

不少人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已經跟孩子規定了零食時間和零食數量,但孩子總是想要打破,吃完了巧克力還要餅乾,吃完了餅乾還想要冰淇淋,沒完沒了,大人不同意就鬧給你看。經常邊哭邊說:“我還想吃......我還要......”。這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立場,不然,明天又會來一場。 但堅持原則,還要頂住哭鬧不發火、沒情緒,真的很考驗我們家長的耐性、定力和修為(怎麼談到修仙上了?)!

我內力不夠深厚,一天多來幾次就繃不住要發火。所以我不難為自己,同一時間段,不制定太多規則。

最後說一點關於規則的思考:大家都知道規則要堅持,但規則是不是一定不能打破?比如穿衣服這件事,大人如果老是代勞,不利於孩子成長,但有時會遇到孩子就是不想自己穿,怎麼辦?一種是孩子發脾氣,不肯穿,這要找出發脾氣的原因。還有一種就是因為懶,或者想撒嬌,這種情況下,有時我會幫忙穿,有時我也會撒個嬌,說媽媽也好累你自己穿吧。我不想因為太過堅持原則而顯得冷冰冰,希望讓他獨立的同時也感受到親密和愛。

三、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

我家孩子3歲時,有一次我們去超市買東西,買得太多,不能抱她。他走了一會想要抱,我說東西太重拿不動沒法抱該怎麼辦呢?他認真想了一會,從袋子裡拿出一根了大蔥。“這是你想的辦辦嗎”“是……”!!東西重?那好的,那我幫你分擔一根蔥。雖然辦法幼稚,但他是認真在解決問題!當然有時候孩子也會開玩笑,比如有時候哪根蔥會換成我。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胡攪蠻纏不講道理的時候,有時我也難免小小的爆發一下,不過後來我總結出一個更有用的衝突解決辦法:1、共情,接納他的情緒;2、陳述我的困擾+陳述他的困擾+“有衝突了,該怎麼辦呢”;3、等待他思考;4、他給出方案,我考慮能不能接受,不能的話陳述原因;如果他沒有方案,就提出我的方案。過程中就算不能接受他的方案,也不直接否定,而是給出思考:哦,那我們試試看?這樣下來,能充分調動他的理性腦,有助於:幫助他跳出情緒腦的控制,儘快平靜下來;幫他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經常接受他的方案,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自信。

四、獨處

如果你也是一個人帶娃,你肯定知道,娃能自己一個人玩,真的很重要。不然,當你正一邊做飯一邊追劇磕糖時,孩子的連環奪命call真的能把人逼瘋。如果孩子能安靜的自己待一會,對大人來說,真的就是難得的休閒時光了。

而對孩子來說,每天有一些獨處時間也是很有好處的。這段時間小孩可以將平時接收到的信息內化,想法不會受大人干擾,也更容易專注。

培養獨處能力,首先是其他時間大人要陪好,放下手機全身心投入的陪伴,讓娃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親密感。如果孩子獲得的親密感不夠,經常是會很粘人,不願意獨處。

其次,獨處時間別太長,不要讓孩子感到太無聊。每個小孩都不同,能獨處的時間也不同,多觀察,看孩子玩多久會叫起來,孩子叫起來,那就是自己待不住了。

關於孩子還有其他很多方面,不過真正寫出來估計寫到頭條服務器爆炸也寫不完,所以先這樣吧。

我的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