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龍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國人無須思考,只要閉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它活靈活現的模樣,在此就不浪費筆墨了。只是依據龍的特徵,史學家和生物學家曾斷定,龍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過,龍有鼻子說明它是用肺呼吸,不可能長期潛在水中,這與傳說中的“龍王”不相符。還有龍有一個腦袋及一對銳角,這也與細長的脖子不成比例,這樣的生理構造怎麼可能做到翻江倒海呢。

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那麼龍是虛構的嗎?

最近在查閱書籍時,無意間翻到一些資料,整理了一下,發現古人對龍的記載,其中在不同時期發生了三次很大的變動,如果仔細對照,你會發現這些龍的形象並不陌生,這有可能說明龍真的在陸地上存在過。下面我們根據古人的記載一起去分析一下。

一、夔(kuí)龍期。

此時史書中記錄的龍,龍身較小,蛇軀,足上有四爪。史書記載如下:

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1、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一條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整整逗留了9天。黃龍走後,當地人在此修廟立碑。又如《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載,太和七年(公元233年)正月,摩陂(今河南郟縣)的一口大井中發現一條青龍。魏明帝曹叡親率群臣前去膜拜。為此,曹叡下令改年號為青龍,改摩陂為龍陂。

2、《晉書·卷一百九》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兩條龍出現在龍山,二龍約五、六丈長,相互交融嬉戲。燕王慕容皝也親率朝臣前去膜拜,在距離龍200多步的地方,還舉行了祭祀活動,並在此山上建起龍翔佛寺。

二、應龍期。

這個時期的龍有雙翅,頭大而長,尤其眼睛極大,眉弓高聳,有角。

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1、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太湖岸邊發現一條龍,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幾里外都能聞到它身上的腥味,當地村民用席子蓋住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看護。一夜暴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2、明代藏書家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成化末年(公元1487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長龍,被不明真相的漁民用扁擔活活打死,此龍有一人多高,身長數十丈。郎瑛在書中說,這是他一個名叫金茂的朋友路過廣東時親眼所見,朋友告訴他,此龍酷似畫上的龍,只是腹部呈紅色。

三、黃龍期。

這個時候的龍身體變得更長,嘴上有鬍鬚,鱗甲細密整齊。

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1、在明清時期,有關龍的記載還不時地出現在地方誌中。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臨安府志》記載,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數千人圍觀,龍身有幾十丈之長。

2、清·《永樂府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蠅蚋遍體。它的喉嚨部位有傷,當地民眾為它搭起葦棚遮蔽陽光,不斷往它身體上灑水。這條龍有十幾丈長,鱗片大小如魚鱗,尾巴呈側扁狀,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2丈。

從上述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人對龍的認知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在起初的描述中,一般龍身普遍較小,且無角無須,到後來龍的身體逐漸變長,越往後龍身越大,而且出現了角和須,甚至翅膀,也越來越像我們在年畫裡看到的龍了。

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中國人對龍圖騰的崇拜由來已久,有人推測,如果真龍真的存在過,那也是由圖騰演化為的一種奇異的動物,一定有某生物物種作基礎。以往學術界最具代表性的推測認為,龍是大型的四腳蛇或是巨蜥的一種。這麼說龍應該是爬行動物,可是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的話,龍為什麼離不開水呢?所以這個結論不成立。

後來,又有學者提出,龍既然能生活在陸地和水中,它應該是一種大型的兩棲動物,認為它的祖型是我國特有的大型鱷類——揚子鱷。可是這也不正確,鱷魚身上的鱗甲又大又厚,這與史書記載的“鱗片大小如魚鱗”大相徑庭,相差太遠。

那麼,龍到底是古人幻想出來的產物,還是真實存在過的動物呢?

古人對龍的記載,發生過三次大變動,這有可能說明龍真實存在過

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去理解,龍即真實可信,但又是一種充滿傳奇色彩的動物。它只有在古代特殊的環境中才能生存下來,或者說它是遠古某種大型兩棲類動物的變種,所以非常稀缺,也很難繁衍下來。現代人根本無法認知它,因此這個問題成為了千古之謎。

大家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的,歡迎在評論區裡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