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伯的選擇

許多過來人都知道,我們平時說話不能太滿,做事不能過絕。因為人生真的無法預知,你原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日後事實會活生生擺在你的面前。

比如我小時候不喜歡吃芹菜,後來覺得它特別香;對數字不敏感的我,天天與數字打起了交道;上學時不那麼愛歷史的我,後來喜歡上古蹟,最近寫起了歷史小說。

今日不知明日事,更何況是幾年或幾十年後的事呢?就象《史記》裡記載的項伯,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會不自覺地,成為項氏家族的背叛者。

對,他就是個看似不可思議,實際又飽含真情與無奈的人。

項伯的選擇

01 為救好友,他捨棄親情

我們先了解一下項伯是誰?《史記·項羽本紀》寫著:“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他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梁的弟弟,項羽的叔叔。他與項羽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直系親屬。

如果說項羽失敗是因為他太自負,不善待宋義、范增、陳平、韓信等這樣有才華的人,讓他們從自己身邊一個個“溜走”,也跟他的親叔叔項伯給他挖坑使絆有很大關係。

對項氏家族來說,項伯以吃裡扒外,挖坑背叛的身份存在。但對於劉邦的大謀士張良來說,他是一位肝膽相照,有情有義的患難兄弟。

早在項伯殺人逃亡,張良博浪沙刺秦時,項伯就與張良在去下邳的途中相識,後來成為了好朋友。期間張良曾救過項伯與項梁的命。項伯一直沒有忘記張良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誼。

為了救好朋友,他洩露項羽的軍事機密。他聽到項羽和范增商量帶兵攻打劉邦時,想起劉邦軍營裡的老朋友,便翻山越嶺,深夜來到劉邦軍營,勸說張良跟他離開。

張良也是個講情義的人,不肯在危難時刻離開劉邦。他拉著項伯去見了劉邦。劉邦是個政治能手,情商和智商都不低。他極快地拉攏項伯成了自己的親家,還懇請他去項羽那兒當說客,讓項羽不要攻打他,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

為了救張良的朋友,也就是未來的親家,項伯公開對抗項羽的亞父范增。

被項伯勸說得耳根子發軟的項羽,在宴會上見到劉邦那誠懇的認錯態度,基本放棄了殺劉邦的意圖。當范增讓項莊以舞劍為名,刺殺劉邦時,項伯不顧自身的安危,也跟著上去舞劍,用身體保護劉邦。項莊不敢傷及小叔的性命,沒有得手。

項伯的選擇

02 他有不服氣的道理

鴻門宴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把劉邦分封到道路險阻,土地貧瘠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以遏制劉邦東進。

張良把劉邦送給自己的全部珠寶,轉送給了項伯。項伯幫劉邦在項羽那兒爭取到漢中地區,才使劉邦站穩了腳跟。

項伯在英布被劉邦派人遊說叛變後,不是積極幫項羽想辦法如何重新召回英布,而是急於殺了英布的妻兒,促使英布鐵了心,跟著劉邦幹。

俗話說得好,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項伯不知不覺地與項氏家族背道而馳,而且越走越遠。直到改用了劉邦賜予的“劉”姓,成為射陽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項伯這麼做當然有他的道理。《史記》裡雖然沒有記載,但每當想到項伯當時所處的環境,我也稍微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雖不一定能被大家接受

項伯的二哥項梁戰死後,項伯作為家中長輩,他認為理應得到楚王權,受到萬人注目的尊重。可他的侄子項羽擅自斬殺了宋義奪得楚軍兵權,大敗秦軍。項羽在楚軍威望慢慢提高了,成了楚霸王,掌管軍中大權。

項羽是個自大的年輕人。他輕易不聽別人的勸告,包括項伯在內。在項伯看來,范增雖是項羽的亞父,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成了指手劃腳的決策者。

項伯感到憋屈。他不甘,不服。

碰巧張良這個智商高他幾十倍的謀士,願意當他是朋友,事事想著他。劉邦也當他是救命恩人,尊重他,有事和他商量。項伯在這裡找到了存在感,感覺自己有了人生的價值。因此他選擇了對自己好的人,選擇了相處起來輕鬆愉快劉邦。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再怎麼說,項伯也是將門之後,有尋機報復的心理。他一直想借劉邦勢力打壓項羽和范增,以洩心中之憤。只是後來的局勢超出了他的預料。韓信的強大和威力,讓項羽和項伯始料未及。

項羽在烏江的自刎,代表了項氏集團的破滅。

項伯的選擇

03 項伯有自己的選擇

在親情和道義,忠貞與仁義之間,項伯作出了最後的選擇。或許他和張良一樣,看出了項羽有領兵打仗的才華,沒有劉邦政治上的手腕。或許他們知道無論項羽有多少兵力,天下終將歸於善用人的劉邦?

或許就是這樣的。

無論如何,在“仁義”與“忠君”之中,項伯選擇了仁義。選擇了一條能體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道路。這條路不那麼光彩,但他已踏出了這一步。

踏出就是無法回頭。所幸張良沒有辜負他,劉邦待他也不薄。

我常想,如果可以重來,項伯還會這樣選擇嗎?我相信他不會,你最好也能相信。

項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