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提起青州兵,熟悉三國史的讀者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有所瞭解。

青州兵的前身是青州黃巾軍,曹操將其收編後,改造成軍隊,號稱“青州兵”。

印象中,收編青州黃巾是曹操在兗州立足後幹得第一件大手筆的買賣。

強悍的青州兵是曹操集團的精銳,南征北戰,為曹魏政權立下汗馬功勞。

百度百科就是這樣寫的:“青州兵戰力剽悍,所向披靡”、“從無組織無紀律的閒散人員變為訓練有素,為曹操的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得力部隊”。

不錯,青州兵確實為曹操的事業做出大貢獻,但要說是一支“得力部隊”恐怕是名不副實了。

實際上青州兵對於曹操而言,在軍事上簡直是個笑話,其主要貢獻在於經濟上,在這個層面上,可以說沒有青州兵就沒有後來統一北方的曹操,青州兵就是曹操的“原始資本”。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軍事上如同雞肋的青州兵

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西涼軍閥董卓進入洛陽,控制東漢朝廷。曹操不願與董卓合作,隱姓埋名,一直逃到兗州的陳留郡,投靠在此擔任太守的好友張邈。

之後,曹操擊敗黑山賊等流寇,另一好友佔據冀州的袁紹表他為東郡太守,這才稍稍站住了腳跟。

此時的曹操缺兵少糧,四五千人的部隊是衛茲資助他的,並且在軍事、政治地位上都得依附張邈和袁紹。

不過,曹操的運氣還算不錯,很快鹹魚翻身的機會就自動送上門了。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徐州一帶的黃巾軍進犯兗州諸郡。

當時的兗州刺史劉岱輕敵冒進被殺,濟北相鮑信等人擁戴曹操為刺史,最終打得黃巾軍“乞降”,曹操趁機將這支軍隊收編,稱之為“青州兵”。

青州兵是個怎麼樣的存在呢?一是數量多,“賊眾百萬”,其中降卒就有30萬,其餘為隨軍家屬;二是戰鬥力非凡,“兵皆精悍

”。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按理說,坐擁30萬精兵的曹操應該是樂開了花,然而實際上卻是曹操傷透了腦筋,這源於看起來精銳無比的青州兵是個“紙老虎”,中看不中用。

初平五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東征徐州之際,襲擊兗州。為避免腹背受敵,曹操只能撇下徐州,回軍戰呂布。這原本是青州兵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但在兩軍對壘之際,青州兵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呂)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曹操)陣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

青州兵空有一個精銳的名頭,實際上卻是“軟柿子”,不然為什麼會首先成為呂布的攻擊對象呢?

青州兵的一觸即潰,打亂了曹操的佈陣,害得他狼狽逃跑,還從馬上墜下燒傷了手掌。這就是所謂的“訓練有素”?

如果說青州兵軍事上的無能,曹操還能忍,那麼其流寇本色實在是忍不下去。

曹操徵張繡時,賬下大將於禁整肅隊伍出發,一路上碰到十幾個全身是傷還赤身裸體的士兵,一問原來是被青州兵搶劫了,氣得於禁大罵:“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

青州兵的流寇本性發作,居然連友軍都搶,曹操的反應居然是“寬之”,也就是不予追究。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方詩銘先生分析認為,曹操並沒有在軍事上將青州黃巾擊敗,收編只是懷柔政策,或者說

青州黃巾是有條件的投降

這樣的結果,就是青州兵可以保持相對獨立性,曹操無法完全約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因為多加管教的話,青州兵隨時就可以變回青州黃巾,導致後院起火。

而之所以說曹操對青州兵是忍無可忍,是在此戰後青州兵就再也沒上過戰場,直至曹操死後自我解散,“皆鳴鼓擅去”。

也就是說在幾十年時間裡,曹操集團對青州兵是無可奈何,用又不中用,得罪也不敢得罪,只能將其雪藏。

本該頂著主角光環的青州兵,在軍事上完完全全成了雞肋。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憑藉青州兵物資開展屯田,奠定曹操政權經濟基礎

在軍事上如此不堪的青州兵,對於曹操來說是否毫無用處呢?並非如此。

青州兵在經濟上的貢獻遠遠超過其在軍事上的貢獻。

在電影《大明劫》中,孫傳庭有一句名言:“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

這一至理名言,孫傳庭懂,曹操也懂。

漢末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人民流離失所,農業生產遭到徹底破壞,解決糧食問題幾乎是所有諸侯的頭等大事。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因為缺糧,不少地方勢力往往不戰自敗。糧食問題,哪怕是家大業大的袁氏兄弟都頭疼。河北袁紹,手底下的軍士靠桑葚充飢,淮南袁術的士兵吃蛤螺肉度日。

曹操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在徵陶謙和呂布的多次戰役中,都因糧盡而半途而廢,軍糧不夠甚至拿人肉乾來湊。

曹操是有野心和遠見的政治家,爭霸天下需要足夠的兵源,這一切都需要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支持。毫無疑問,糧食極度缺乏,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如何恢復、促進農業生產是他面臨著的首要問題。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昌,重建東漢朝廷。政治上穩定下來後,曹操立即召集幕僚,商討時政。

棗祗、韓浩提出效仿西漢進行屯田,解決軍糧問題的建議,被曹操所採納。

屯田需要勞動力,更需要農具、耕牛等農業物資,到哪裡拿?幸運的是,之前收編的青州黃巾一併將這些問題解決了。

及破黃巾定許,得賊資業,當興立屯田……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三國志·任峻傳》轉引《魏武故事》的這條資料對研究曹魏的屯田制極為重要,它明確指出曹操推行屯田制得益於繳獲青州黃巾的大量物資

,其中就包含農具、耕牛等大量的農業生產資料。

收編青州黃巾還讓曹操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青州黃巾中不僅僅有30萬戰士,還有無數的隨軍家屬,加起來達上百萬之多。

這些青州黃巾原來就是農民,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只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立即轉化為從事農業生產的“熟練工”。

此外,在漢末動亂中,大量田地成為無主之地,曹操政權將其收歸,成為政府所有的公田,可以安置眾多的勞力進行勞動。

通過收編青州黃巾獲得的物資和勞動力,加上遍佈州郡的公田,曹操推行屯田制具備了一切有利條件。

於是,曹操任命任峻為典農中郎將率先在許昌一帶開展屯田,史稱“許下屯田”,當年便大獲豐收,得谷百萬斛。一斛大概為現在的四十斤,百萬斛約四千萬斤糧食。

以現在人一天吃半斤米計算,人均一年消耗約為180斤,四千萬斤米可供22萬人吃一年。也就是說屯田一年的收入可大大地緩解曹操軍事集團的燃眉之急。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嚐到甜頭的曹操立即以“許下屯田”為樣板,開展大規模的屯田,“郡國列置田官”,同時興修水利,“相土處民”,即將屯田區設置在土壤肥沃之處,然後安置農民,為豐產提供保障。

通過屯田,一窮二白的曹操沒幾年時間就成為了地主老財,“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論語》裡說為政需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的意義自不用說,屯田還使得之前流離失所的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所向的曹操想不成功都難。

家底殷實起來的曹操南征北戰,最終剪滅群雄,統一北方。

其時歲則大收,後遂因此大田,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收編青州黃巾對曹操而言意義何在?軍事上雞肋,卻是經濟基石


總結

曹操的成功在於能夠善於利用各種資源,他求才若渴保證了政權足夠的人才儲備,“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政治先手,但最重要的還是有著其他諸侯莫比的經濟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他的統一戰爭,更不必說以弱勝強,逐步平定北方。

其中,曹操早期收編的青州兵雖然在軍事上一無是處,但卻在經濟建設上立下了不朽功勳。在曹操的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屯田制最初就是依靠著青州兵的人力和物資開展起來,因此可以說,青州兵就是曹魏政權的經濟基石。

參考資料:陳壽《三國志》、方詩銘《青州·“青州兵”、“海賊”管承:論東漢末年的青州與青州黃巾》、趙幼文《曹魏屯田制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