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文/民生週刊

生氣不如爭氣

《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蘇秦遊說各國失敗後,用光了身上的錢,只能心灰意冷地回家。可是,回到家中後,妻子不理他,哥嫂不給他飯吃。但蘇秦沒有和任何人辯解,他只是閉門不出,拿出之前的書,一本本重新苦讀。

學成後,蘇秦再次出山,成功遊說了六國合縱,佩帶六國相印,執掌六國之軍,扼虎狼之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真正的君子,不在情緒上較高下,只在能力上爭輸贏。格局越大的人越明白,鬥氣是最無用的消耗,鬥志才是最成熟的表現。

脾氣越大,身體越差;脾氣越溫,福報越深。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沒死在為關羽報仇的沙場上,反倒在暴躁脾氣的“陰溝裡翻了船”,丟掉了性命。

清代作家李漁排解的方法是寫字:“予無它癖,唯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

鄭板橋更加直接,當鬱郁不得志時,就提筆畫竹。畫完以後,心裡就舒坦了,畫技也愈加純熟,一箭雙鵰。

被脾氣控制的人,傷人又傷己;懂得控制脾氣的人,化脾氣為爭氣,這樣的人才是高情商。

其實,人生不論到了哪一級臺階,總會有人俯視你。

在這情緒氾濫的年代,大發雷霆、針鋒相對太容易了,難的是輕拿輕放,靜默努力。

人生在世,生氣不如爭氣,翻臉不如翻身。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求人不如求己

《論語·衛靈公》裡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蔡康永說:“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情感賬戶,當你消耗太多,存儲太少,就會虧空。”不順心的事,獨自消化;不如意的生活,努力周旋。

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運氣不好,很有可能是能力不夠。

或許沒有人喜歡直接承認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便將一切歸咎於運氣,這樣看上去就自然一些且無傷大雅。

但福氣與能力是成正比的,越努力,便能夠抓住越多的機會,福氣自然也就越多。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大家都很清楚,當量變到達一定限度時就會發生質變,同樣,當我們的能力到達一定程度,自然也會收穫別人得不到的福氣。

梁啟超看起來就是個“有福”之人。年少得遇名師,聲名大噪;出外期間妻子操勞照顧,任勞任怨。但細細探究,就會發現這些“福氣”都是他努力的結果。

梁啟超年少勤奮,“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不會官話的他在碰了釘子後,立志學官話,夫妻二人制作了小冊子,早晚勤加練習,終於以官話“馳騁於全國!”

多學一樣本領,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多經歷一重磨難,就少遭遇一份災難。靠自己,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

虛度時光不如努力奮鬥,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把玩手機、說閒話的時間拿來看書、發展興趣愛好,那麼我們的努力早晚都會用到。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心動不如行動

不知大家是否會這樣?

羨慕別人氣色佳,自己決定不熬夜,結果晚上睡覺時看視頻又到了下半夜;佩服別人有才華,打算抽空多讀書,結果剛看了十分鐘就忍不住進行了一些娛樂項目;讚歎別人身材好,計劃要跑步健身,結果從床上到門口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說到底,不過是,心動的時候太多,行動的時候太少。

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生命長短也由不得人去謀算。但時間又是不公的,我們可以把一天的二十四小時充分利用,今日事今日畢,甚至可以一天當做幾天用。

當然,也可以渾渾噩噩,數十年如一日地浪費光陰。

不願意付出,不想擔風險,不努力嘗試,再多的心動,也都是無用功。

“任計劃再怎麼周全,攻略再如何詳盡,也開拓不了人生疆土的一尺半寸。與其一直謀劃著夢想,覬覦著別人的位子,在等待中慢慢枯萎,倒不如先利己器,開疆破土,在行動中自由地綻放。”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懶惰等死。”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對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橫起,掃絕一切羅網。

曾國藩說:人從昏怠狀態中掙扎出來,就如同青年人賴床一樣,開頭最容易反覆。最好的辦法不是在一邊輕聲催促,而是上去直接扯開被子,在他臉上潑上一盆涼水。

王陽明說,知到極處便是行,行到極處便是知。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一次行動,勝過千萬遍心動。

生氣不如爭氣,不輕易大動干戈,是最好的修行;求人不如求己,不隨便消耗善良,是最高的情商;心動不如行動,不恣意拖延時光,是最頂級的自律。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主播:小武

擁有著靈魂的播音系學姐

可以不光芒萬丈,但不能停止自己發光。

文章來源:民生週刊(ID:msweekly)整理自洞見(ID:DJ00123987)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夜讀丨生氣不如爭氣,求人不如求己,心動不如行動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