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漕運: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的運輸方式,這是根據我國內河水道,所帶來交通方式。它的作用主要是運輸糧食、商品等物資。在我國地理中,內河發達,水系眾多,可航行的水道漫長。漕運起源很早,到秦朝統一天下後,修建了靈渠,聯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這兩大水系的打通,是一個偉大的傑作,北方的軍隊可以從長江,走內河,直達嶺南地區。加大嶺南地區融入到中原王朝中來。


一:漕運興旺與京杭大運河開闢


內河的發達,造就我國漕運的興旺。南來北往的商船,帶動南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到隋朝時,南北經濟交流頻繁,為了適應和便利兩地的交流,隋朝在前人開通的運河上,大幅度擴建,把許多地方連接起來,變成一條比較長的運河。當時隋朝的首都在長安,運河就經過長江、淮河、黃河等水系,抵達隋朝首都。此時的運河稱為隋唐大運河。元朝時,首都是北京,運河也作了修改,直接通往北京。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經過元明清的修建與管理,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從杭州出發,途徑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跨越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長約1797公里,是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更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不管是在經濟、文化、政治上,京杭大運河都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漕運在京杭大運河上,更是佔據著主導作用,元明清更加看重京杭大運河的作用。


二:清朝的漕運


在清朝整個漕運上,京杭大運河的運量超過一半以上,在古代,這是一條黃金水道。南經濟,北政治,而京杭大運河是一條紐帶,連接兩地。在漕運方面,標準的麻袋,由官方押運。漕運帶動運河兩岸發展,許多地方也因運河繁榮起來。但漕運也會帶有走私,一些士兵在押運之時,私帶一些商品,到其他地方販賣,或者幫商人走私,收取運輸費。這種情況朝廷屢禁不止,最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北上的漕運船返航時,因是空船,允許可以載客返回南方,這樣獲得不少的銀兩,這都是朝廷根據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改變。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圍繞運河漕運出現的情況,也體現了漕運的發達。除去官方的漕運,民間還有更多商業運輸,甚至出現了運輸集團。發達的經濟,造就京杭大運河,擁有許多中心樞紐城市。在經濟上、文化上、軍事政治上,大運河在古代都有獨特的魅力。這一條運河,本來就不是單一的,它形成了:“經濟-社會”的背景。配上它的運輸、防洪、防旱等功能,在古代內河中,佔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它也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之一。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運河的漕運管控,也是相當的強,以1840年為分界點,清朝對漕運出現不同的局面。由於清朝衰落,大運河面臨的地位非常尷尬。由於海運發展起來,大運河無法航行龐大的船隻,而大海可以,這樣海運逐漸超越了大運河的運輸。大運河的情況也是每況日下,但一些商人還是堅持走大運河。因為這裡獨特的風景,水面平靜,更有來來往往的平民,還能領略到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三:清朝漕運的制度與危機


由於黃河經常改道和水患,造成北方段經常阻塞,從1644年到1676年,黃河決口高達32次,幾乎每年一次,清朝前期,展開了對大運河的治理。漕運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清朝也認識到這點,所以康熙帝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來治理內河,終於有了成效。之後有了專門管理漕運的制度體系。治理好後,漕運開始興旺起來,清朝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專門管理機構。


清朝設置了漕運總督,駐紮在淮安,是清朝管理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有道、廳、汛三級管理。“道”的職位設有河標副將、參將,“廳”與地方的州、府同等級,設有同知、通判,“汛”與縣同級,設有縣丞、主薄。清朝前期,對漕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對每個環節都有規定,並形成獎罰制度。從清朝對漕運的運作、管理、維護、制度、獎罰等,看出清朝對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管理,達到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從嘉慶皇帝開始,漕運就開始出現衰落,並伴隨著危機。此時清朝,面臨的局面:內有叛亂,河槽變淺等問題,加上貪汙和漕運制度的腐敗,漕運越來落後,弊端逐漸顯現突出。嘉慶帝多次提起漕糧海運的問題,但有的大臣不同意,拿古代的思維限制嘉慶帝的想法,加上漕運貪汙嚴重,形成嚴重的官僚體系,他們不會放棄漕運這塊肥肉的,最終漕糧海運也失敗了。到鴉片戰爭後,內河漕運更是出現危機,海運已經興起,大運河漕運面臨嚴峻的危機。


道光年間,漕糧開始嘗試海運,面對世界的海運的興起,清朝也不得不面對。此時通過漕運抵達京師的漕糧越來越少,京師的儲量也跟著減少。面對漕運帶來的危機,道光帝嘗試過海運,1826年,清朝初試海運,一千多艘漕船從海上駛向北方天津,最終得出結果,損耗比漕運還要少。之前的河運和海運之爭,最終也得出結果,但第一次海運之後,清朝並沒有改成常態,第二次海運,已是1848年後進行的,此時已經經過了鴉片戰爭。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與第一次相比,結果不太理想,其間發生各種問題。到近代史中,海運明顯是有優勢,但清朝依舊沒有發展起來。道光帝年間,始終以內河漕運為主,內河漕運的危機暫時躲過。這裡和清朝的內部問題息息相關。道光帝的猶豫不決、傳統思想的限制、保守派的反對阻擾、水手和縴夫的問題,都制約了海運的發展。


四:清朝漕糧海運常態化


到咸豐年間,面對漕糧海運的爭論,海運逐漸成為上風。此時西方的商船經常來往於海上,清朝也逐漸使用鐵船,更有利於海上運輸和對外交流。還有一個原因,清朝國力衰退,內河和領海的航運權,均被列強打開。加上太平天國運動的破壞,整個清朝的內河漕運,均受到摧毀。在這些原因下,清朝的內河漕運最終衰落,被海上運輸逐漸超越。這是兩千多未有的局面,以前都是內河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由於黃河決堤,清朝無力治理,大運河無法通往北京,最終也促進了漕糧海運的結局。1851年,清朝漕糧改海運,1852年,完善海運各種章程,但還沒大規模,之後逐漸加快擴建規模。漕糧等各種物資改海運,效果逐漸顯現出來。由於運河經過黃河,黃河河床比較高,需要花費許多時間運過黃河。漕船一次來回需要七個多月,嚴重的話時間會更久。而走海運,完全不用擔心阻塞的問題,20天就可以抵達,中間省去了許多停靠點。


海運有利於精簡機構,除去內河漕運的弊端,發展到清朝後期,漕運制度是人數龐大,光是運丁人數就達上萬,閘夫數千,上面還有各種職位的人數,加起來比剛開始多了好多。這也是漕運開支巨大的原因。海運則節省了這龐大的開支,河運漕糧年年欠缺,都因各種花費而耗掉,改海運後,則有盈利。但海運的風險也比較大,沒有內河的安全。在海軍不強大的時候,容易造成被列強或海盜的搶劫。不過即使有弊端,但海運依舊盛行,也成為主流。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五:總結


清朝前期,漕運的發達和興盛,給康乾盛世貢獻了自己的作用。其中京杭大運河是不可或缺的內河航道。古代中的內河漕運,是中國發展經濟不可或缺的運輸方式。發展到清朝,京杭大運河的漕運也達到了巔峰。到後期,河運和海運,也發生了移位。從這裡我們也看到了,清朝漕運的興盛,清朝也出現興盛的局面,清朝衰落,漕運也跟著衰落,兩者都是有互相聯繫的。


京杭大運河的漕運衰落,也是清朝國力的衰落,同時是海運的興起。清朝後期,海運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受到外國人的影響,來自外國的軍艦大炮,外國的商船等,都標誌著海運成為趨勢。清朝沒能力維護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以及大運河帶來的經濟與文化,也體現了後期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對於其他江河航道,漕運也出現各種問題,這和清朝的衰落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