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今為教育強省,得感謝這位溫州人!

今日湖北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強省,985、211高校林立,大學生人數達130萬,佔常住人口的2.25%。


教育資源的積累靠的是經年累月的養成。其中,不得不提一名來自瑞安的教育界達人——與孫詒讓並稱“二仲先生”的黃紹箕。


湖北今為教育強省,得感謝這位溫州人!

◎黃紹箕 畫像


黃紹箕畢生以教育作為主要職志,視之為“身心性命之事”。他不僅參與創辦了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還曾擔任湖北鄉試正考官、兩湖書院監督、湖北提學使等職務。他的身份很多、他的角色也很多樣,但無論哪一個,都與教育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關。


鄉試官——不拘文章選人才

黃紹箕(1854—1908),字仲弢,瑞安縣城人。清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入翰林,選庶吉士(相當於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作為一名追求民族自強的有識之士,黃紹箕在京師大學堂組建伊始,從學堂管理方法到教育制度都一一著手籌劃。為了學校改制,他更是迎難而上,付出了大量的汗水與心血,還曾擔任京師大學堂總辦(校長)職位。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黃紹箕時任會典館(清代負責編纂會典的機構)提調,6月受命出任湖北鄉試正考官。為了國家選拔人才,黃紹箕不敢怠慢,表示“此則臣所不敢期,必而日夜禱祀求之者爾”。


黃紹箕認為當時選擇人才只注重寫文章,導致一些考生專靠華麗語言取巧,而文章本身沒有實質內容。作為一省的主考官,他在湖北主持鄉試時,堅持“凡空疏庸濫、支離怪誕之文悉摒不錄。”


為了勝任鄉試主考官一職,黃紹箕前期還到湖北做過調研,他在《丁酉湖北鄉試錄敘》中寫道:“湖北為古荊州之城,江漢炳靈、代產英傑,晉習鑿齒敘論人物,欲抗青齊而上之……”而在給父親黃體芳(晚清名臣,“翰林四諫”之一)的家書中,黃紹箕曾寫道:“近年主考多招閒話,嫌疑之際不可不慎也。”秉持著謹慎、廉潔、公正的態度,黃紹箕為國家選拔了一批優秀的湖北學子。


書院監督——出面擔保學子留洋

黃紹箕受業晚清洋務派代表張之洞門下,學識、才能、為人深得其賞識。黃紹箕髮妻去世後,張之洞將侄女(張之洞兄張之淵的女兒)介紹給黃紹箕為妻。光緒二十六年(1900)春,應張之洞邀請,黃紹箕赴湖北主持兩湖書院,出任書院監督。


湖北今為教育強省,得感謝這位溫州人!

◎早年的兩湖書院


兩湖書院是當時湖北書院中名氣最大的,管理書院的職責自然很重。黃紹箕到任後,每日都在講堂、操場上親自督課,不管天氣寒冷和酷暑都沒有停止,促成該院嚴謹學風的形成。黃紹箕惜才也識才。當時書院要選派學生考察留學,長沙市郊一黃姓子弟入選了名單。張之洞雖然應允了,卻沒有派遣他。黃紹箕出面為其擔保,才促成其留學。該學生正是後來的辛亥革命領導人黃興。


藉由留日機會,黃興學習了現代軍事和教育領域的知識,接觸了西方社會政治學說。黃興在日本留學時,特意給黃紹箕寫了長信,他說“徒憑書籍考查,尤有負吾師之厚意”,表達了對恩師的謝意。黃興1904年成立華興會,隨後積極聯絡會黨,策劃起義,成為辛亥革命歷史上最具影響的領袖之一,與孫中山並稱“孫黃”。


湖北今為教育強省,得感謝這位溫州人!

◎黃紹箕曾出使日本,抄錄元好問詩贈日本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教務主任青柳篤恆


在黃紹箕的主持下,兩湖書院教學不斷起色。光緒二十八年(1902),書院改辦為兩湖大學堂。次年,又改辦為兩湖總師範。在兩湖書院任監督之時,黃紹箕親自選拔30名優等生,赴日本遊學師範科。這批人學成歸國後,培養了新學師資數千,對當時教育改革和振興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撰史人——
編首部《中國教育史》,提倡“德知體美”

在兩湖書院工作期間,黃紹箕向張之洞倡議建立湖北省學務處,總攬全省教育事業。這一舉措實施後得到了良好效果,1904年向全國18個行省推廣。這是當時教育領導體制的一項重大革新,積極推動了教育發展。張之洞在《臚舉人才折》中讚揚黃紹箕:“品端學博,沉細不浮,於中西政治綱要、學校規制,實能精思博考……洵為今日切於世用之才。”


湖北今為教育強省,得感謝這位溫州人!

◎張之洞致黃紹箕的書信


1904年,黃紹箕還做了一件我國教育史無前例的事——編撰10萬餘字的《中國教育史》。當時,高等學堂設有教育史課程,卻沒有中國教育史教材,黃紹箕認為,中國廢科舉後,欲立新教育制度,必先研究教育史。


於是,黃紹箕根據我國古聖賢教育思想、結合當下新學經驗,對中國教育史進行梳理、編撰。此書雖為黃紹箕的應急之作,但其中所闡述的“德知體”三育並重,“情育”(即美育) 為“進德之基”,強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表裡”以及“女學”、 “胎教”等觀點,迄今仍可供借鑑。


黃紹箕的《中國教育史》系統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學說和西洋教育原理,成為中國第一部中教育史專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後人認為以中國教法作為根本,又學習借鑑日本、西方學制的新教育,便是自黃紹箕開始的。


提學使——
開新式學堂,劃“學區”就學

1906年4月,黃紹箕補授湖北提學使。當時湖北學務經費緊張,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資辦學,“首捐廉俸二千餘金,充為教育經費”,作為省初等小學堂辦學經費。黃紹箕曾在文普中學堂的演講中提到“環球各強國,所以能自立而日益強盛者,其真實力量全在國民”,如“通國皆成國民,必可出力扶助國家,我大清國無論到何地位必有翻身之一日”,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強國的必然性。


這一次,黃紹箕在湖北積極籌設各種新式學堂。1907年春,湖北工藝學堂停辦,黃紹箕便將其改建為湖北工業中學堂,開設理化、機器製造、染織、建築4科,學制為4年。


1903年,張之洞會同張百熙、榮慶合訂的《奏定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獲得清廷批准,因經費問題遲遲沒有開辦。1907年,湖北商業中學堂終於成立(現在變升為湖北經濟學院),開辦者便是黃紹箕。此外,他還開辦了湖北師範學堂、武昌初等小學,並以武昌為試點,在城區內外劃分28個學區,動員各學區子弟就近入學,這種“分學區就學”的舉措在如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學堂總理——鼎力支持家鄉教育

雖在外任職,黃紹箕也不忘支持家鄉教育。他與堂弟黃紹第回鄉時,會同孫詒讓等多位鄉紳,在家鄉創辦了瑞安學計館。後來,學計館與方言館合併為瑞安普通學堂(瑞安中學前身),公推黃紹箕為總理,孫詒讓為副總理。因黃在湖北任上,由孫主持學務。這期間,兩位學人過往甚密,交情深厚,人稱“二仲先生”。


湖北今為教育強省,得感謝這位溫州人!

◎黃紹箕墨寶“百尺闌干橫海立,一生襟抱與山開”


值得一提的是,學計館最初名為算學書院,為我國最早專門學習算學的專科學校之一。學校項目提出後,可惜響應者寥寥、經費捉襟見肘。開辦初期,僅有捐款1560元,除創辦學校費用花掉500元之外,所剩1000餘元就成為3年的日常開支。1898年,學計館經費更加緊張,孫詒讓率先帶頭捐款200元,又請求撥官款和外地募捐。當時在京中任職的黃紹箕鼎力相助,籌到官款2000元,幫助學校渡過難關。


當年,孫詒讓主持溫處學務分處工作時,相繼在溫、 處兩府創辦各類學校達 300 多所,教育普及面在全國都蔚為可觀。這背後,離不開黃紹箕的鼎力支持。


黃紹箕詩文俱佳,是晚清詩文名家之一。清史館傳稿評論黃紹箕文:“古文奄有水心(葉適)、士龍(薛季宣)、龍川(陳亮)之長,於止齋(陳傅良)尤近。駢體文兼宗初唐,不專主漢魏。”書富五車的黃紹箕藏書更是豐盛,藏書處“蓼綏閣”有書1100餘部,珍本亦有100餘種。他逝世後,後人將書捐給溫州圖書館,有9295冊。


光緒三十四年(1908),54歲的黃紹箕因心力交瘁卒於官舍。他辭世後,湖北學界送殯者數千人,京師及各省學堂聞訊紛紛停課一天以表哀悼。康有為身在海外聽聞噩耗,賦長詩《哭前翰林院侍讀學士、湖北提學使黃君仲弢》曰:“銜杯浙紹館,泣語至深更。勸吾夜密走,胡服或為僧。”


黃紹箕提倡廢科舉、辦新學,在湖北任職的幾年中,正值張之洞推進湖北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作為湖北新教育的主要策劃人之一、瑞安新教育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在推行教育發展的道路上,黃紹箕可謂鞠躬盡瘁。《清史稿 • 儒林》稱:“今日海內學校如林, 教科成立,皆紹箕首先倡導之力。”


來源:玉海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