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筆者聽了一節省級公開課,講課的教師竟然用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靜讀。這種冒險的做法讓我很吃驚,也很擔心:當會場的觀眾騷動的時候,他還能把20分鐘都給學生嗎?當學生讀不下去的時候,他會不會又滔滔不絕地講起來?我的擔心沒有出現,這位教師很有定力,竟然真的給足了學生20分鐘,他和學生的互動,從第21分鐘開始。他的這一做法,得到了省教研員的高度評價,他認為,好的課堂不是看老師演得有多好,而是看老師是不是真的把時間還給學生了,是不是真的把舞臺還給學生了。
我們總在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可在現實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別說省級公開課了,就是市級的、縣級的公開課,仍然是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說,在惟妙惟肖地演,在龍飛鳳舞地寫。惟恐說得少了,評委就聽不出自己淵博的知識;惟恐演得少了,評委就看不到自己翩翩的風采;惟恐寫得少了,評委就欣賞不到自己瀟灑的書法。有一位教師講《蘭亭集序》,一開始,她給學生範讀課文,她的聲音很美,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柔美之中不乏剛性,嫵媚之中卻無輕佻,簡直是“此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老師範讀完後,接著讓學生讀。讓人意外的是學生讀完後,老師對學生的誦讀沒有評價,不加指導,毫無徵兆地轉入下一個環節了:她開始分析這個字是詞類活用,那個句子是特殊句式……她為什麼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從朗讀這個角度去完成這堂課呢?這個詞我為什麼要輕輕地讀,那個詞我為什麼要高亢地讀;這個句子我為什麼要慢慢地讀,那個句子我為什麼要急促地讀;這個地方我為什麼要讀出歡樂,那個地方我為什麼要讀出悲傷……一堂課,教師引領學生朗讀,討論,再朗讀,再討論。讀到位了,什麼文章主題啊,什麼寫作技巧啊,什麼詞類活用啊,什麼特殊句式啊,統統都明白了。哎,一堂好課就這樣“溜”走了。
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說:“我們的語文課本來就很熱鬧,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閱讀,缺少真正個性化的自由的閱讀,如果老是任務驅動,老是組織各種活動,那也是不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的。”只要學生有收穫,一堂課,哪怕老師一句話不說,一點事不做,也是好課。講課,不能僅僅為了迎合領導的評價,不能僅僅為了贏得同行的喝彩,不能僅僅證明自己幹活了。
思路決定出路,這位教師的冒險嘗試,為語文教學闖出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