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要克服“阿Q精神”

和田玉的產地主要有新疆的崑崙山、阿爾金山,青海的格爾木,俄羅斯,加拿大等地。分別被稱為新疆料,青海料,俄羅斯料,加拿大料等等。

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要克服“阿Q精神”

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所以各個地區出產的玉料肯定會有一些差別,但玉料的基本成分是相同的,都是透閃石為主的玉料,相同的地方還是很多,因此,按照國家標準,均可命名為和田玉。


我認為和田玉、青海玉、俄羅斯玉是一樣的玉石--透閃石玉,就象有人問北京人、湖南人、新疆人的區別,肯定有一些區別,但相同的地方還是多一些。

青海軟玉、俄羅斯軟玉中的優質白玉都可以鑑定為羊脂玉,而且都可以統稱為和田玉。這是一個很常識的邏輯,任何品種的珠寶玉石的命名和鑑定分類都是這樣的。不然一種材料有100個產地就會有100個名稱。

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要克服“阿Q精神”

​寫和田玉產地的文章很多,絕大多數不是抄襲,就是雷同,至少也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乏味無聊。對於廣大和田玉愛好者基本上沒什麼幫助,反而,還會誤導大家。更重要的是寫那樣的文章,一方面讓一些好事者拿去進一步繼續炒作,搞的和田玉市場草木兼兵,人人提心吊膽,疑神疑鬼,視“俄料”、“崑崙料”為毒蛇猛獸,避之不及。另一方面,自己也參與了誤導大家,助紂為孽、為虎作倀的角色,我是絕對不會扮演的。


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要克服“阿Q精神”


和田玉的產地特徵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不談俄羅斯、青海,僅新疆境內,有名的礦點就有好幾十個,分佈在東西長約1000多千米的崑崙山及阿爾金山上,新的礦點還在陸續發現,每一個礦點的玉料肯定各有其特點,即便是同一礦點的玉料,質地品相也是千差萬別,小小一篇短文,很難講得全面、準確。更不用說“俄料”和“崑崙料”了。即便是寫出來,讓真正的內行看到,也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井底之蛙的見識,坐在井內和幾個同類鼓譟幾聲也就罷了


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要克服“阿Q精神”


微拍堂

大師創意~新疆和田玉蘇工精雕掛件


俄羅斯料與新疆的糖料極為相似,比較難於區分。許多人標榜自己可以輕易區分產地是因為他們見到的比較少,其實每一個產地都有不同特徵的料子。

鑽石、其他各種寶玉石均沒有註明產地,但是人家的市場反而相對比較規範。 其實恰恰是產地“惹的禍”,大多數被標明產地的的玉石並非和田原產。現在,杜撰產地是忽悠消費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要克服“阿Q精神”


微拍堂

和田玉白玉平安扣


有一些和田玉行家可能同時也是商人,學者和商人是有差別的。學者注重的是科學價值,商人追求的是經濟利益,前者必須實事求是,強調真知灼見,後者則可瞞天過海,往往只顧眼前。

優質的俄羅斯玉料其質地並不比新疆出產的玉料差,同樣有很好的收藏價值。在對玉料及產地的認識上,我們也要克服“阿Q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