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分享大綱:

1、三個學習渠道

2、不是什麼都模仿

3、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


前言:

1.六歲以前的幼兒是如何學習的?高普尼克的理論,也許會讓你的整個幼教觀有一個本質的改變。以我之見,中式育兒的一個錯誤,是用訓練大孩子的方法教小孩子。可能在某些家長心目中,所謂幼教就是讓孩子在五歲的時候掌握教學大綱中七歲應該掌握的技能。

比如背唐詩。兩歲小孩理解不了為什麼有話不好好說,非得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實很多家長也不懂唐詩,他們也不打算讓孩子理解 —— 他們只是想讓孩子“會背”而已。他們選擇了這個項目,也許是因為背唐詩有表演的性質,也許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還有別的幼教選項。

2.六歲以下的幼兒到底應該學什麼呢?為什麼你讓他學的他不學呢?為什麼他不聽你的話呢?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3.孩子最想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怎麼工作的,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怎麼回事兒。而他們的學習效率,取決於你和孩子的關係好不好。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不要問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要問你配不配讓孩子聽話。

一、三個學習渠道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1.第一個渠道是自己摸索和試錯。

所有動物都會這種學習方法。這個東西能不能吃,那個東西怎麼用,都是小動物一出生就在大自然中摸索出來的技能。一次做錯了吸取教訓再來一次,所有的虧都不會白吃。

2.第二個渠道是模仿。

看看別人怎麼做的,自己模仿一下,這個只有高等動物 —— 包括大猩猩和某些聰明的烏鴉 —— 才會。人類兒童非常善於模仿。

3.第三個渠道是聽講,這個只有人類會。

兒童既不是錄像機也不是錄音機,他們會非常積極主動。

二、不是什麼都模仿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1.孩子善於模仿,連剛出生的嬰兒都會模仿大人的表情。而且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級。他不是什麼動作都模仿,只有你這個動作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他才會模仿你。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2.通過模仿,孩子能瞭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書中舉了一個實驗的例子。一個平臺的中間有個玩具小汽車,兩端分別有個障礙物。小汽車如果撞在左邊的障礙物上,小汽車就會發光;撞右邊的就沒反應。實驗人員就當著孩子的面操作這個小汽車,有時候往左邊撞有時候往右邊撞。結果哪怕是兩歲的小孩,當你把小汽車交給他的時候,他都會專門撞左邊那個障礙物,好讓車燈亮。他不是模仿你所有的動作,他只模仿你成功的動作。

3.還有個實驗。實驗人員把自己的手綁起來,走到一個電燈開關前面,用頭去撞那個開關,把燈點亮。一個18個月大的孩子看到這種情況,他也想去開燈,但他不會用頭撞,而是用手。孩子知道那個實驗者之所以用頭,是因為他的手不能動!

4.而在另一個場景中,實驗者的手是自由的,但是故意不用手,用頭把開關給撞開。結果這時候孩子的模仿就不用手了,也是用頭!這是因為孩子一看你有手不用,他能分析出來,也許用頭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所以你跟孩子關係越好,他越願意模仿你 —— 但是你刻意的動作還未必有效果。孩子隨時都在觀察你,他不只是模仿你想讓他模仿的事情。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你是孩子的榜樣。

三、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1.已是父母的小夥伴們,你們有過這樣的困擾嗎?反正,我有。為啥啊?我們來看看書中講的:現代人教育小孩最常用的辦法還是對話。

2.孩子為什麼總愛問問題?以前有的育兒專家說可能他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力 —— 而科學家的說法是小孩問問題是因為他想對這個世界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我們希望能傳達給孩子一些知識,但是孩子非常挑人 —— 不是什麼人跟他說什麼東西他都信。

3.心理學家很早以來就把小孩跟大人的關係分成三類。要想知道你是屬於哪一類,最簡單的辦法是做個幼兒園接送測試。假設你是一個媽媽,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下班再接回來 ——

“安全型”的孩子,你送他到幼兒園、離開他的時候,他會對你依依不捨。他不想讓你走,但是你走了也就走了。你去接他的時候,他看到你來會非常高興。

“迴避型”的孩子,你走他無所謂,你來了他也沒表現出有多高興。

但是有心理學家後來做過測試,發現迴避型孩子每次離開家長和見到家長的時候,心跳都在劇烈加速!孩子實際上有強烈感情變化,但是因為他跟家長關係很疏遠,他剋制了自己的感情。

“焦慮型”的孩子,離開媽媽的時候簡直是難捨難分、強烈哭鬧,然後見到媽媽也哭鬧,根本沒法哄,就好像極度地需要愛一樣。

大家看看自己的寶寶,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孩子呢?我娃屬於安全型。而孩子是哪種類型,取決於家長。事實上有的孩子可以跟這個人是一種類型,跟那個人是另一種類型。對於這三種孩子,家長想要通過對話來教孩子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的接受程度非常不一樣。比如咱們拿四歲小孩做個實驗。實驗中拿一個孩子從來沒見過的東西給他看,比如說是一張軟盤。媽媽跟孩子說,這東西叫“存儲器”,而一個陌生人說,這東西叫“軟盤”。你猜孩子會聽誰的?安全型的孩子聽媽媽的。他跟媽媽關係好,他相信媽媽的話。但在另外一個測試中,有個玩具,既像是一隻鳥,又像是一條魚,總體更像是一隻鳥。那你說這個東西到底是鳥還是魚呢?媽媽說這是魚,陌生人說這是鳥 —— 安全型孩子在這個情況下,會選擇聽陌生人的。他愛媽媽,但是他更愛真理。他能看出來這個東西更像鳥,他不會盲目聽媽媽的話。安全型孩子的學習模式非常健康。

迴避型孩子會怎麼做呢?面對第一個問題,他有同樣大的可能性聽媽媽的或者聽陌生人的。媽媽在他心目中並沒有更大的權威。那可想而知,面對第二個問題他就更不相信媽媽了。

焦慮型孩子在兩個實驗裡都相信媽媽。媽媽說啥都是對的,他不顧客觀事實……我擔心他搞不好長大了會變成媽寶男。

我的讀書日記(五):園丁與木匠

所以當你指責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先要問問自己跟孩子是個什麼類型的關係。所謂“聽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行動。


4.實驗表明兩三歲的小孩就已經善於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如果一個人講述知識的時候很自信,表現出很擅長做這件事,小孩就會傾向於聽他的話。小孩對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還強烈,如果這個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這就是為什麼假模假樣地向孩子灌輸知識沒用。孩子能分辨出來你的矯揉造作虛張聲勢。要讓他相信你、聽你的話,首先要問你跟他的關係好不好,其次要問你自己行不行。

總結: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都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跟模仿和聽講的對象非常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說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如果你本人很靠譜,知識豐富充滿自信,跟孩子的關係很親密,孩子對你有安全感,他就願意模仿你,他就更信任你的話。如果你本人的一舉一動都很有教養,心地善良做事穩重,你的孩子也會是這樣。反過來說,如果你自己根本不讀書,卻在孩子面前刻意表演一個什麼知識,逼孩子死記硬背天書一樣的東西,他就會認為你不靠譜,你給他帶來的都是困惑。沒有多少干預手段真起作用,但是家長跟孩子的三種關係,的確是影響深遠。古人說“言傳身教”,在要求別人之前都先反思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