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常玉:“中國的馬蒂斯”,從沉寂中醒來

在香港羅芙奧2011春拍“現代與當代藝術專場”,一幅油畫作品以1.28億港幣的價格刷新了華人油畫最高成交紀錄,帶領著華人油畫進入到“億元時代”,這幅作品就是常玉的《五裸女》。

常玉生前並沒有顯赫的聲名,收藏他作品的藏家大概也不會很多,但是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遲早會不甘命運的沉寂,顯出它應得的價值。

坎坷藝術路

常玉出生於1900年,幼年家境殷實,受到良好的教育。12歲時便顯出了驚人的藝術天分,書法寫得很好,14歲時隨蜀中大儒趙熙學習繪畫,趙熙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藝術修養極其深厚。在他的指導下,常玉的中國繪畫水平和修養也得到很高的提升。

1917年,常玉去日本投奔二哥,對當時活躍的“海上畫派”和“金石畫派”風格甚為了解,為日後的創作提供了經驗。

1918年,常玉抵達日本,積極參加當地的各種藝術活動,而在此期間最得以發展的是他的書法,可見他的書法水平是極高的。

1921年常玉抵達當時世界一流的藝術聖地巴黎,那一時期,眾多中國學子出國學習,許多著名人物如徐悲鴻、林風眠等都去了巴黎。但因為志趣不同,他們大多數都選擇去正規院校學習,而常玉因其強烈的個性而選擇了較為自由、更加放鬆的蒙巴拿斯區的“大茅屋畫院”,併成為“巴黎畫派”的一員。

結交大收藏家亨利·皮爾·侯謝到兩人信任關係破裂,是常玉藝術生涯及創作,也是常玉生活從衣食無憂到中年落魄的轉折時期,但無論是何種生活處境,常玉追求藝術自我表達的精神一直都在。

1966年8月,常玉在自己的寓所因煤氣中毒而不幸去逝,享年 65 歲。

畫作太超前而被時代誤解

20世紀30年代,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現代性思想同時席捲了中國,推進了中國藝術現代化的啟蒙。也衍生出了三種主流的美術思潮:主張西方寫實主義引入的徐悲鴻;繼續弘揚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陳師曾;以及主張西學中用,融合發展的林風眠。而常玉則因其超越時代的現代性,而被那個時代輕視,其現代性被整個世紀所遮蔽與拋棄。

2004年,巴黎舉辦了一次特別有代表性意義的常玉展-發現身體,展出了常玉自20世紀20年代留法到60年代期間的許多重要代表作,這次展覽才真正讓人們發現了這位20世紀一直被中國人誤解、遺忘的優秀藝術家。

他用西方的繪畫材料與技巧在追求一種東方的韻味,將母體文化貫穿於他的所有作品中,這既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生命和全部精神追求。

讀懂常玉:“中國的馬蒂斯”,從沉寂中醒來

線條:以書入油畫

將書法藝術的元素代入油畫之中,展示給世界,是常玉作品的重要特色。“簡約”線條,以長線與曲線為主,運筆勾出輪廓,中間不曾斷過,無論是線條的短長、連貫、轉折均胸有成竹,在不同階段的藝術演進中線條表現越發嫻熟,用筆流暢節奏感十足,時而頓挫有力,虛實有度、粗細自如,富有趣味性。簡約的畫面滲透著複雜而細膩的層次,線條的力感,也為常玉繪畫平面特色中增加了三維質感。

中國書法藝術巧妙的運用了線條與生命情感之間的默契,而常玉又巧妙的將這種默契融入到了他的繪畫作品之中。將人物、靜物形象以線條運動集合為單位,與中國繪畫理論中的“以形寫意”相融合,加入了人生哲理與感悟,表達了常玉對生命深層次的感受。

讀懂常玉:“中國的馬蒂斯”,從沉寂中醒來

色彩時代:粉紅時期和黑色時期

在常玉的藝術發展道路上根據畫面色彩的表現和情感的傳達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粉色時期”和中後期的“黑色時期”,也可以說是常玉求法與立法時期,作品風格由試驗期走向了成熟期。

粉紅時期的常玉生活安逸,只是孤身異鄉仍不免有孤寂在筆下流露。

吳冠中說:“他作品中流淌的偏偏是母體的情愫,被深深掩埋的鄉愁化作了他藝術的種子。”並讚歎“粉紅色的迷夢使人墜入素白的宣紙上渾染的淡淡墨痕中,故國的宣紙哺育過少年常玉,這是終身不會消逝的母親的奶的馨香。”

他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野獸派、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的特質,以白色、粉色和黑色構成畫面“簡約”的色調,同時簡練圓潤的線條形成了“常玉風格”的重要基因。

讀懂常玉:“中國的馬蒂斯”,從沉寂中醒來

黑色時期的常玉生活慘淡,頹廢之意尤甚。作品線條運用更加飽滿厚重,這種“渾厚”的力度,實際上是筆觸對生命力的傳達,是飽含情感意味的。也正是這種帶有書法意味的內涵,讓常玉的裸女筆觸老練成熟,厚重飽滿,經得起推敲。而色彩多使用黑色、深褐色、暗紅等較重的顏色,給人深邃、憂鬱的感覺。

讀懂常玉:“中國的馬蒂斯”,從沉寂中醒來

東方美學精神與現代藝術表現的融合

常玉經歷了東西方不同的社會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將其深厚的東方傳統藝術理念和藝術功底與西方現代藝術文化相融合。用具有書寫意味的流暢線條和簡約誇張的造型刻畫客體的精神特質,富有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以形寫意”思維,又明顯地看出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

法國藝評家皮耶·祖弗曾讚歎常玉:“這位藝術家的創作脫俗又不因循,巧妙將東西方的優點融合於畫作中。”

常玉藝術在30年代裡也曾短暫享譽巴黎畫壇的,但最終因其性格孤傲,不媚世俗,我行我素,不為畫所累,不為金錢所役,競至晚年窮困僚倒,在巴黎悽然離世。直到他去世數十年後,他的“常玉風格”才逐漸被人們認知,成為連接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重要代表,成為享有盛譽的國際現代藝術大師之一。

讀懂常玉:“中國的馬蒂斯”,從沉寂中醒來

常玉最後一幅作品《孤獨的小象》

參考資料:

《常玉藝術研究——兼及中國美術的現代性》顧躍

《常玉繪畫作品中人物“變形”的依據與表現》王海豔

《常玉繪畫語言研究》陳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