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間護綠人??“甘肅最美護林員”馬鴻博的故事

蓮花山間護綠人

——“甘肅最美護林員”馬鴻博的故事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薛巍敏 通訊員 李琴霞 劉漢國

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甘肅南部洮河的中上游,曾被譽為“花兒”的故鄉,這裡有風景奇特的森林景觀,有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這裡是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理想的棲息地,是洮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這裡還湧現出了一批批樸實無華的林業人和他們的故事。

一路風雨一路歌。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上東山保護站副站長馬鴻博憑著一顆強烈的責任感,紮根基層,“以站為家”,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將夢想與追求寫進山水間,14年如一日把青春奉獻給了他深愛的蓮花山,把汗水灑在了這片希望的“田野”,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讚歌。

由於上東山保護站轄區邊界線長,農林牧交錯,林緣周圍居住群眾多,且一條省道穿插過林區邊緣,人為活動頻繁。為了把火種堵在山下林外,他多次放棄雙休日,堅守工作崗位,無論是豔陽高照還是寒風刺骨的季節,他都義無反顧堅守在大山最深處,堅持巡山查林,用辛勤和汗水守護這裡的一草一木。

曾經,蓮花山林緣地帶林牧矛盾十分突出,保護站周邊群眾靠山養畜思想根深蒂固,禁牧過程中曾多次受到群眾的辱罵、恐嚇與威脅。但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意識使他沒有退縮。“務林難,守林更難,不能將鬱鬱蔥蔥的森林毀在自己的手裡,一定要守護好蓮花山這片綠色的沃土。”過去基層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了,身材魁梧的馬鴻博騎著摩托車載著同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奔波在林緣各村社,宣傳一戶就用紅筆打個鉤,畫個圓圈,村民籤個字或者按個手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草一木受法律的保護,嚴禁在林緣周圍挖沙取土,禁止在林區放牧,尤其進入防火期,要弄明白森林防火人人有責,加大火源管控力度,杜絕火災隱患。” 馬鴻博總會在當地村委會主席臺上一邊耐心細緻地講解著,一邊答覆著村民們的疑問。

彼時,當地群眾也總能說出一些心裡話:“我們山裡人也沒見過啥世面,不看新聞不看報,一年四季奔波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裡哪有閒工夫說這些事呢,咱對眼下的政策全然不知。”

“鬱鬱蔥蔥的森林是我們引以為榮的精神寄託,天要藍、水要清、地要綠,不是我們所有人追逐的夢想嗎?”答疑解惑讓在座的各位父老鄉親明白了許多道理,森林消失了哪兒還有水源啊,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才是人們最終的期盼,噼裡啪啦的掌聲在村委會巴掌大的地方顯得熱鬧非凡,時不時迎來了村幹部及老百姓的一片歡呼聲。

剛講完話的馬鴻博走下臺子,拎起水壺給老百姓遞茶倒水,一位村裡的老大爺嘴裡憨憨地說道:“馬站長你剛才說得這些,天然林保護、封山禁牧、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工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啊,咱老漢家除了莊稼地裡的農活,平時也沒有啥交往,如今想想國家真的不容易啊,我雖然不識幾個字但總算聽明白了,回想前些年村民們建房需要一些木材和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吵得臉紅脖子粗,當時耍了橫最終也難逃脫法律的制裁,現在回想起來真後悔,林子護好了,你們又帶不去,受益的還不是我們當地的老百姓?”

“林農一家親,共創和諧林區需要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共同完成,從今往後上東山保護站還要聯繫林緣村社召開聯席會議,有時間了還要把大傢伙請到站上召開座談會呢!” 馬鴻博始終覺得,要搞好林地保護就必須和當地群眾搞好關係。

牆上的鐘表看似無聲無息,但那旋轉著的指針卻帶走了人生最好的年華。馬鴻博始終把林區當作自己的辦公室,風裡來雨裡去,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守護著腳下這片綠色的沃土,整天與大山為伴、與鳥獸為伍,身上的二尺迷彩和一個幾乎掉色的帆布挎包詮釋了一個林業工作者不辭辛苦、不畏辛勞的艱難歷程,延續著一代代務林人追夢的軌跡,用心血和汗水保護美麗的蓮花山,矢志不渝描畫祖國的生態藍圖。

今年,他被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評為“第二屆甘肅最美護林員”,但就如他所言,這個榮譽是屬於全體蓮花山兒女的:“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讓這片土地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