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有那麼好的工業基礎,石化工業怎麼就發展得那麼差?

“外國進口的盤尼西林用都用不完,我們何必要自己生產”

和常凱申的理論同理,蘇聯人那麼有錢,需要什麼工廠花錢就能買了,外國貨又好又方便,還能順便出差享受生活,幹嘛要累死累活自己搞?

蘇聯人計劃經濟搞得太好,以致於衰落速度太快,自己懶惰轉型成了依靠資源出口過日子。

而且就那些普通老百姓,能排隊買個莫斯科人轎車就感恩戴德了,當兵的也不知道自己開的卡車是山寨的二戰美國車,就這點需求66號汽油它不香麼?雖然生產成本又高性能又差,但是66號汽油有蘇維埃精神加持啊,幹嘛要學美國人煉90幾號的汽油,那多累啊。

蘇聯有那麼好的工業基礎,石化工業怎麼就發展得那麼差?

蘇聯有那麼好的工業基礎,石化工業怎麼就發展得那麼差?

圖:莫斯科人轎車(上)和戰前德國開發的國民轎車歐寶士官生(下),後者的生產廠在二戰後被搬到莫斯科,這就是莫斯科人轎車的來源,蘇聯人在這個基礎上改來改去一直生產到上世紀90年代。

而且蘇維埃雖然有超級無敵的汽車工業,但是總量就美國人的零頭,汽油柴油收率再低,國內的使用也足夠了。領導人坐的高級轎車,還怕找不到點航空汽油來用麼?石化對於蘇聯人來說真的沒太緊迫需求,畢竟他們汽油也賣不掉,汽車產量只有日本的零頭,不需要多少汽油和輕柴油就能湊合。不是引進拉達轎車,他們估摸著還能靠二戰設備混一陣子。

蘇聯有那麼好的工業基礎,石化工業怎麼就發展得那麼差?

圖:蘇聯1946年推出的最高級的吉斯110轎車,最高領導層專屬,年產十幾輛,是1944年前蘇聯對美國1942年款“派克超八”的逆向工程,在1958年停產時總產量為2083臺。這樣的產量,就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為奢侈品也太少了。

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存在反饋的割裂問題,除了跟美國直接競爭的軍事領域和一些瓶頸太嚴重的需求,不然大部分都是原地踏步或者靠買買買解決。

蘇聯有那麼好的工業基礎,石化工業怎麼就發展得那麼差?

圖:我國石化工業飛躍起源於1973年啟動的四三方案。1972年1月22日,遵照周恩來指示,國家計委報送了《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設備的報告》。建議利用西方國家在經濟危機中急於尋找出口市場、商品與技術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1972年上半年引進國內急需的化纖新技術成套設備4套、化肥設備2套、以及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約需4億美元,投產後每年可生產化纖24萬噸、化肥400萬噸,所需的石油氣、油田氣、石油原料在國內也有保障。經周恩來批示呈報,同年2月5日,毛澤東批准了該報告。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交《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利用西方經濟危機,在今後3至5年內引進價值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其中12.5億美元的設備項目中央已在1972年批准),通稱“四三方案”。

喜歡的的觀眾姥爺,順手點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