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脫貧項目抓實靶向監督

“老王,今天上午打了多少米?”4月3日,趁著吃中午飯時間,蒼溪縣東青鎮寨山村五組村民王建榮,端著飯碗來到堰塘旁監督施工質量和進度。

“人工不比機械,一上午開鑿不足10米,不過你放心,搶抓時間也要不了幾天。”施工方負責人王崇偉回答。

“修好蓄滿水後,我家核桃苗再也不怕乾旱了!”陽光下,王建榮露出了笑容。

王建榮的開心期盼,得益於蒼溪縣紀委監委開展的扶貧領域工程項目清理“回頭看”。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實施的農村住房、鄉村公路、公用基礎設施等扶貧項目越來越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也加速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在項目實施中,也存在個別項目監管不嚴、項目內容公開不及時、質量不過硬、老百姓滿意度不高等問題,影響了脫貧攻堅成效。

“脫貧攻堅項目是實現脫貧的重要支撐,是民生福祉的堅實保障,也是容易發生貪腐行為的重要點位。”蒼溪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堅持以‘小切口’、一領域一專項、一地域一方案”理念,將扶貧項目作為監督“切片”,從3月到6月下旬,按照行業部門自查、職能部門稽察和紀委監委核查多種方式,對全縣2015年至2019年實施的扶貧領域工程項目開展清理“回頭看”,全面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整改提升,聚焦重點,靶向發力,確保扶貧領域工程項目實施合規、管理規範、質量過硬。

以問題為導向,一竿子插到底。為壓實行業和職能部門責任意識,蒼溪縣紀委監委或單刀直入,採取不打招呼、不發通知、直奔基層一線聽民聲問民意,摸排扶貧領域問題線索,或會同財政、審計、發改等部門聯動作戰,結合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巡察、群眾信訪等方面反饋的問題同步開展核查,確保“患病”的扶貧項目及時“手術”治療。

3月29日,蒼溪縣紀委監委督查組在寨山村暗訪時,發現整治過的堰塘仍然存在漏水現象,隨後順藤摸瓜,採取核查軟件資料、現場勘測、座談群眾等方式多方進行驗證。

原來,在2018年該項目實施中,因村組幹部監管不嚴,施工方在防滲模板和混凝土澆築上打了“小算盤”:不僅漏了項,就連施工損壞的閘閥也未更換。

“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項目整治後還滲水,這是監管責任和為民情懷缺失。不及時整改,怎麼向老百姓交差?”督查組對東青鎮項目分管領導和村組幹部提醒談話並限期整改。

一番“紅臉出汗”後,鎮村動了真格:召開群眾代表大會,通報縣紀委監委督查情況;組織水利方面的技術人員找準滲水點,補足漏項工程,人工開鑿溝渠再澆築混凝土,更換廢舊設施;3月30日,整改計劃與村民見面;4月1日,原項目施工方進場施工。

“紀委督查真及時,雨季來臨前就能將問題堰塘整治好!”村民王紅榮說到。

2015年至2019年,全縣實施的扶貧項目有9000餘個,為精準聚焦,確保項目複檢有的放矢,該縣紀委監委製作了包含項目實施、資金管理、建設質量、管理使用等方面監督檢查“清單”。如項目實施,重點監督檢查項目實施程序是否合規,是否存在未批先建、多頭報賬、虛增套取、隨意增減工程量等問題。在建設質量方面,除關注是否按程序、按標準驗收外,還必須實地查看工程質量是否達標。

如何嚴防“蜻蜓點水”式清理,杜絕“雨過地皮溼”般只“清”不“理”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將項目清理和每個項目實施情況分別在該縣紀委監委建立的“監督直通車”和項目所在村(社)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嚴格落實項目清理責任追究制,對在清理和整改中搞形式、打折扣、假作為、亂作為和不作為等問題,從嚴追責問責;舉一反三,健全系統治理機制,確保全縣扶貧領域工程項目“無水分”。

截至目前,全縣已清理項目5000餘個,排查並整改各類問題204個,綜合運用“四種形態”問責30餘人次。

時時生威、處處有效。除靶向聚焦監督扶貧項目外,蒼溪縣紀委監委還在嚴防脫貧摘帽後幹部懈怠鬆勁、貧困戶因疫返貧、執行扶貧政策和發放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等方面著力,嚴懲扶貧領域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切實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以鐵的紀律保障全縣交上脫貧攻堅滿意“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