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作為北宋著名軍事家族,楊家將的故事可謂天下盛傳,婦孺皆知。先有楊業恪死盡國,後有楊延昭決死抗遼,楊家將之名也因此名揚宇內,更在戲曲與小說等渲染之下,成就其之千古盛名。不過,楊家雖然忠勇傳奇,但在北宋,有一家的忠烈完全不輸楊家,卻在悠長的歲月中 被世人遺忘!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種家軍”在《宋史》的記載中,洛陽人種世衡創建的種家軍,在歷朝的正式中都比楊家將的名氣大,同時也比楊家將的作用大,只不過楊家將走上了戲劇和影視舞臺,被渲染得婦孺皆知,而種家軍卻走進了宋朝的正史書中,經過多年的“遺忘”被文字湮沒了。其實在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真真的是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而魯智深口中所說的“老種經略相公”就是當時的種家軍統帥--種諤。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種世衡是一位名將,他曾在范仲淹帳下,范仲淹讚譽他是“國之勞臣也”。(《東染院使種君墓誌銘》)種世衡得令後,挑選出數千精壯青年,並訓練他們的騎射本領。在種世衡的帶領下,西北很快就有了一支能戰的部隊,抵禦西夏的防線也逐步建立起來。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種世衡深知民間疾苦,他體察民情,頒佈政令之前總會考慮百姓,而且還會提前公佈出來,並佈告徵求意見,等到完全可行後才正式實行。種世衡率領的軍隊如同後來的岳家軍一樣,他們軍紀嚴明,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深受百姓愛戴。由於種世衡祖孫三代皆有將才,所以時人將種家人率領的西軍稱為“種家軍”。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人們常說楊家將滿門忠烈,但卻不知種家尤有勝之。種世衡死後,他的八個兒子皆在軍中服役,保衛北宋西北邊疆。兒子種詁、種諤、種診都是將才,號稱“三種”。尤其是種諤名氣更大。種諤與大哥種詁、二哥種診各統一支勁旅,號稱“三種”。公元1081年秋,北宋討伐西夏,種諤率軍進攻米脂,西夏調動八萬大軍馳援。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種諤大膽的分出伏兵,對西夏援軍進行突襲,將西夏軍截為兩段,最終大敗西夏軍,攻克米脂,這便是聞名北宋的“米脂大捷”。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後來種諤病死在軍中,時年56歲。西夏軍聽聞種諤死後,欣喜若狂,他們調集大軍,前來攻打西北。然而,種諤兒兒侄輩的种師道、种師中、種樸等人也已經成長起來,他們被百姓尊稱為“小三種”。見西夏軍來勢洶洶,“小三種”率領種家軍浴血奮戰。在仲師道等人的率領下,種家軍贏得多場戰役的勝利,佔領了許多戰略要地,北宋終於贏得了對西夏的主動權。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在靖康年間當時的種家軍統帥种師道,在第一次金兵渡過黃河圍攻東京汴梁(河南開封)時种師道和其率領的種家軍還在防衛西夏的帝國西部聽聞金兵即將圍攻汴梁立刻率師救援,種家軍在回援過程中沿途採用疑兵之計的同時統帥种師道親自率隊向前。金兵見種家軍來勢兇猛趕緊倉皇北撤,城中的欽宗皇帝見到不遠千里前來救援的種家軍猶如見到了神兵天降般的喜悅。在種家軍解了京城之圍後种師道覲見皇帝時,欽宗皇帝小聲問道:金人彪悍若是去而復返,朕以為我們還是妥協(投降)為好。經過种師道的一番苦勸,欽宗暫時安定下心來沒有再提投降事宜反而任命种師道為京城防衛總指揮。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金人在以逸待勞的防守下大敗宋軍。迫使宋朝割讓了當時的太原,割地的詔書傳到太原城時太原軍民拒絕屈辱的聖旨從而自發的抵抗金軍。這就爆發了太原保衛戰,在太原軍民殊死奮戰的同時種家軍的另一支勁旅由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帶領援救太原。然後就是這次援救太原的時候由於朝廷情報的失誤加之朝廷催促決戰導致了种師中這支勁旅在金兵大軍合圍之下由於軍糧短缺全軍潰退,更悲慘的是統帥种師中戰到最後仍在拼殺,最後力竭被敵軍斬殺。這時金兵乘勝再次打到汴梁城下,不顧年邁的种師道再次披甲上陣金軍不敵再次潰退後撤。戰後不久身染重病於公元1126年10月29日病逝,享年76歲。此次戎馬一生戰功

替北宋戍守邊疆百年,比楊家將更為厲害的家族,卻被世人遺忘

就這樣,一門三代鎮守國門,滿門忠烈的種家軍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當中。從種世衡開始,種家將代代死於沙場之上,馬革裹屍,他們沒有辜負國家,也沒有辜負百姓。只可惜,趙家辜負了他們。但我想,種家軍的故事不會就此完結,他們灑在疆場上的鮮血,種家三代人的忠誠,無數倒在保家衛國的沙場上的英靈,將永遠的鐫刻在世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