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戰疫”成效如何?20多位醫學專家深解讀

多位醫學大咖齊聚,共話中醫藥“戰疫”。

4月24日下午,“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與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舉行,張伯禮、張文宏等20多位醫學專家將在線就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中醫藥的未來等深度交流。

會議由上海市科協、中國中醫科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上海中醫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等單位主辦。

中醫藥能降低輕症轉重比例,減少後遺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認為,從中醫角度看,新冠肺炎主要是一種溼毒疫,是疫病的一種,同時又具備溼邪重、發病較隱匿、易熱化、寒化、躁化等特點。他稱,嚴格隔離加上患者普遍服用中藥,中醫在阻斷疫情蔓延中效果良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體來看,張伯禮表示,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的治療,對於輕型、普通型,中醫藥能改善症狀,降低輕症轉重比例;對於重症、危重症而言,儘早使用中藥注射劑,採用中西結合,挽救生命。對於恢復期患者,他介紹,中醫藥可以促進康復,減少後遺症。

由張伯禮擔任總顧問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是唯一一家由中醫醫療團隊整建制接管的方艙醫院。

張伯禮說,經過中醫的綜合療法,包括服用中藥、顆粒劑,按摩、刮痧、貼服,鍛鍊太極拳、八段錦等,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症。數據顯示,使用中醫藥的方艙,轉重率約為2%至5%,未用中藥的轉重率約為10%。

中藥可明顯縮短重型患者核酸轉陰時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介紹了中醫藥在一線的臨床試驗,他提到,核心處方為化溼敗毒方,以解毒化溼、清熱平喘為核心治法。

黃璐琦介紹,臨床對照研究分別為中藥治療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療效和安全性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通過納入武漢金銀潭醫院中醫病區55例患者,分為中藥組23例,西藥組32例,研究發現中藥可以明顯縮短重型患者核酸轉陰時間。

在化溼敗毒顆粒治療輕型、普通型患者臨床試驗中,通過對照試驗方法,研究發現,化溼敗毒顆粒可以提高出院比例,降低轉院比例。

而在普通型、重型患者臨床試驗中,研究發現,化溼敗毒顆粒在安全性方面,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消化道症狀。

黃璐琦總結:“中醫中藥是安全有效的,中西醫結合是有優勢的,並且得到這些結論都是由高級別的臨床證據做支撐的。”

服用中藥,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風險降低超80%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介紹,服用中藥湯劑的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風險降低超80%。

他以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COVID-19病例1476例為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662例(中藥湯劑組484例,非中藥湯劑組178例)。其中,中藥湯劑組死亡15例,未用中藥湯劑組死亡56例。他介紹,中藥湯劑組的死亡風險下降了87.7%,與未用中藥湯劑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他還提到,通過對武漢6個康復驛站觀察的治癒出院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分析,所有觀察人員平均隔離觀察時間為10天,共觀察420名出院人員,其中325人接受中藥綜合干預,包括中藥顆粒(恢復期通治方)、八段錦、穴位貼敷灸、足浴等。95人未接受任何干預。

仝小林介紹,結果顯示,經中醫綜合干預後,觀察人員的咳嗽、胸悶氣短以及乏力、心悸、失眠、出汗等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中藥西藥要相互融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蔣華良表示,自己作為研究西藥的人做了中藥的臨床研究。

“我在武漢三週,進行回顧性研究的時候發現,從臨床上發現了很多的線索可以再回過去,進行基礎研究。”蔣華良說,如此循環往復,可促進中醫藥自身發展。另外,得到的線索反過來,也可能促進現代生命科學和現代醫學,這是相輔相成的。

蔣華良認為,一方面,中醫藥的價值不僅從其本身來反映,也可以通過發現中藥的線索來發展西藥;另一方面,西藥也可以促進中醫藥的發展。在創新方法方面,中醫藥的療效可以用現代科技方法來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來進行創新。“對於有效的藥,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不要相互排斥,要相互融合。”蔣華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