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現在是科技引領的時代,但人文科學更是重任在肩。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作為一箇中國人,自大與自貶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復興,沒有“自覺”“自尊”“自信”這三個基點立不住,沒有“求是”“求真”“求正”這三大曆程上不去。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饒宗頤

著名出版家、閱讀推廣人聶震寧先生分享閱讀經典體驗


知否?知否?2019年《華為註冊了整本山海經?這是專屬於中國人的終極浪漫!》這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不必說華為的操作系統“鴻蒙”,不必說百度的名字來源“眾裡尋他千百度”,也不必說阿里巴巴的達摩院,這裡單說騰訊圍棋AI“絕藝”。“絕藝”源自杜牧的《重送絕句》:


絕藝如君天下少,

閒人似我世間無。

別後竹窗風雪夜,

一燈明暗覆吳圖。

詩人感嘆,像國手王逢這樣棋藝精湛的人天下罕見,像自己這樣的閒人世上少有;二人離別之後的一個晚上,竹窗外風雪交加,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詩人潛心研習國手精彩高妙的對局。“絕藝”一出,誰與爭鋒?它又怎能不讓棋迷如痴如狂?這是根植於血脈和基因的文化相通!中國厚重的古典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聶衛平、柯潔等大棋士紛紛為絕藝站臺

還是在2019年,中國城市濫用“洋名”這一經年熟視無睹的現象開始“大熱倒灶”。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但其將會是中國文化覺醒的一個里程碑。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我們看不慣簡單粗暴移植“洋名”的人會越來越多,內心深處崇洋媚外的人將會越來越少,這種現象之後肯定還會以某種形式再現,很可能在悄無聲息中完成替代或融合。

20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論歷史的起源和目標》中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稱為世界歷史的“軸心時代”,人類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的思想既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先賢巨大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主要是通過生前的傳道授業解惑和身後的圖書典籍實現的,這些典籍都已經成為各個國家民族精神文化方面永恆的元典或曰經典。

先賢們殫精竭慮流傳下來的經史子集等典籍可謂是理解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樞紐。閱讀經典之路道阻且長。手不釋卷、酷愛讀史的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感嘆“一篇讀罷頭飛雪”,經典既讀不懂又讀不完,恰似“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紅樓夢·紅豆曲》)”……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紅樓夢·紅豆曲》


《經典之門》為你打開中國古典文化聖殿的鑰匙。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錢”“南饒北季”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領銜主編、由大陸港澳臺40位大家悉心創作的《經典之門》——續文脈、跨學科、接地氣詮釋經典,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55種中華元典的解讀讓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了一個總貌式的認識。

著名出版家、前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聶震寧先生評價說:“魯迅說過讀書是一種冒險,讀質量差的書不但浪費時間甚至會誤導人。讀經典的好處是什麼?文本可靠!那些經過歷史的考驗,而且經過不同時代的論證,經過很多不同的人的考量,繞不過去的書那就是經典。《經典之門》文章寫得很講究,40位學者都是按照一種水平來寫55種中國文化經典,其中主要是香港學者。這個我覺得很了不起!我以為應該在全民閱讀當中很好地推這一套《經典之門》,因為從書名可以看出這是入門書。大家都反映文言文不好理解,首先要有感覺,沒有感覺的話要讀進去非常困難,包括書的背景以及內容有多少和我們相關,需要通過入門的書、導讀的書來介紹。現在我們有這樣一部《經典之門》,應該很好地推廣到我們的閱讀社會當中。”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經典之門》提出了許多我們心有靈犀、卻往往無從表達的真問題,如:

傳統文化“尚德”不“尚智”如何應對歐風美雨的衝擊?

中國人文精神先是在秦代被反人文的法家征服,現代以來又被重視物質的文化征服,它的出路在何方?

林語堂說“官吏尊孔,作家與詩人則欣賞老莊”有什麼緣故?

惠能憑什麼作為東方思想代表,跟孔子、老子的塑像一起並立於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

楚國在文化上落後中原無疑,為何卻能夠誕生衣被百代的《楚辭》?

徐霞客何以能超越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窠臼,而熱衷於自費旅遊、“用腳思想”?


這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經典之樹常青,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它早已浸透我們的靈魂深處,總會以某種方式在我們身邊浮現,只是在等待我們的召喚而已。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誠如《經典之門》名譽主編饒宗頤(1917-2018年)先生所言:“現在是科技引領的時代,但人文科學更是重任在肩。當今時代,‘人’的學問比‘物’的學問更關鍵,也更費思量。二十一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中華文明再次展露了興盛的端倪。我們既要放開心胸,也要反求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為’。”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季羨林與饒宗頤兩位國學泰斗

在科技引領的時代,文化究竟能不能與之齊飛呢?美國著名媒介環境學家波茲曼創作了《童年的消逝》(1982)、《娛樂至死》(1985)和《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1992)“媒介批評三部曲”。

如果說《娛樂至死》中波茲曼提出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一切公眾話語都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類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比較容易理解和為我們熟知的話,“技術壟斷”提出“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處於技術壟斷文化中的國家……所謂技術壟斷論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於技藝和技術的統治”則比較陌生和難以理解。

我們中國人近代以來吃夠了技術落後的苦,是以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很容易深入人心,以至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明顯偏頗的觀點都大行其道。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娛樂至死》封面插圖

總體來說,中國社會發展階段比美國整體落後幾十年,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肯定理解不了波茲曼《娛樂至死》中描述美國社會的場景,但20年後進入21世紀我們就能理解了;同樣,上個世紀90年代波茲曼《技術壟斷》描述美國社會的場景我們當時理解不了,但20年後的我們應該能理解得了,今天我們也生活在“技術壟斷”的時代。

波茲曼寫道,“技術壟斷的故事沒有一個道德核心”,它強調效率至上、利益為先,重點是無極限的增長、無責任的權利和無代價的技術,某種程度上對文化、傳統、道德都造成致命損害。信息過剩和失控最終導致信息、思想和文化的混亂。人們忙於適應新技術創造的電子信息環境, 無法思考和處理真正重要的問題。過剩信息破壞了心神的寧靜, 生活的意義、記憶和憧憬受到威脅, 生活陷入了茫然無措的混亂之中。波茲曼將這種混亂形象地稱之為文化的“艾滋病”。

對此,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在序言中說:“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從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認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重新審視並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從而讓現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稱意、更自在。”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經典之門》作為博雅教育經典讀本,對焦慮的現代人而言,亦是日常生活審美化、詩意棲居、心靈療愈的好伴侶。作者汪洋恣肆,旁徵博引,“願生時麗如夏花,死時美如秋葉”“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等等,令人駐足神往。

今天,我們要為技術“獨輪車”祛魅!文化的東西某種層面上會超越技術的東西。魏文帝曹丕作為一個享有至尊地位的帝王,他在《典論·論文》中評價“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真乃石破天驚之識!他同時告誡世俗之人“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如果人們專注於眼前形而上的物質生活,忘卻尋求生命永恆之意義,只見時光荏苒物華休,不知不覺老將至矣。

華為BAT這樣的高科技公司紛紛愛上中國文化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創造力提升與文化復興的重大標誌。即將來臨的AI時代,文化與科技耦合成為創造力與競爭力的根基,中華文化元典將會有大功用於世。

(作者 鹿行青崖, 華夏出版社人文歷史圖書編輯)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全民閱讀日薦書|《經典之門》博雅教育經典讀本,詩意棲居,心靈療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