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資鯨網原創出品,首發資鯨網,轉載請加資鯨(ID:zijingkeji)。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導讀】浩瀚宇宙,星光熠熠。迄今為止,人類向宇宙空間共發射各類航天器5000多個,仍在軌道上運行的有2400多個,仍在正常工作的有700多個。數量最多的航天器是人造衛星,佔總數的90%以上。其中美國400多顆。人類從沒有停止探索宇宙空間的步伐。

  航天器主要包括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宇宙空間站、人造衛星等。人造衛星是應用技術最廣泛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種類很多,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1)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2)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鍊”,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航天員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3)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量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預示著我國真正邁入了探索太空的領域。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和進步,截止2019年底,我國共計發射了500多顆各類衛星,如今,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有293顆(不包括國際合作衛星),數量穩居世界第二。

  因此,國務院決定自2016年4月24日開始,將每年的這一天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姿態(來源:百度)

  1956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了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根據中國航天工業科技集團史料記載:中國航天工業發展經歷了四大里程碑事件: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探索太空的秘密。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成為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深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併成功對接。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2018年各國在軌衛星數量(數據來源:UCS數據庫)

  中國航天工業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艱難起步

  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就將中國航天工業納入了議事日程,後來,曾多次邀請從美國學成歸來的科學家錢學森等人到中南海座談,討論組建中國航天工業企業和管理層的問題。

  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同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17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10月,在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中國第一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為適應“兩彈一星”工程需要而建,最初是一座綜合導彈試驗靶場。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科院領導的基建工程兵的大力協作下,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同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地地導彈(仿製的蘇聯“P-2”導彈)在這裡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工業迎來新世紀的曙光。後來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航天都是要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完成的,它是中國首個航天城,也是高緯度航天發射場。

  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1967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這在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中國在軌衛星分佈圖(截止2018年底 來源:地圖會說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經過數百名航天技術人員和數千名解放軍指戰員的共同努力,1971年9月10日,東風五號洲際彈道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1975年11月26日,又成功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至此,中國已逐漸步入航天大國之列,開始向航天強國邁進。

  衛星迴收是一件難度很高的技術,回收過程中不僅要衛星減速,低頭,而且還必須落回到地面預定地域,這些對遙測、遙控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回收要比發射更加困難。目前為止過了回收關的國家只有三家美、俄、中。它難是因為它具有重大的軍事用途。假如說照相偵察衛星收不回來那就沒有了軍事價值,飛船收不回來那就沒有人願意當宇航員。

  我國已發射19顆回收衛星,成功回收18顆,成功率為94%。

  二、騰飛階段

  當我們回望中國航天探索的發展之路,不禁讓人想起曾被舉世關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裡,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航天工程是個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系統工程的核心首先就是一切服從總體,用俗話講就是“一加一大於二”,具體體現便是總體設計部,通過這種組織機構的設置,保證航天這樣龐大工程的最優化;其次就是所有項目的研製都要有嚴格嚴謹的研製程序。

  因此我們在90年代經歷了一個從強化管理向規範管理的轉變。所謂強化管理,就是依靠獎罰原則管理,而規範管理就是依靠一套嚴格的規範對各項工作進行跟蹤管理,由此中國航天開始建立自己的質量管理體系。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標誌著中國海基彈道導彈研製成功。

  1981年9月20日,我國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將3顆衛星送入軌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運載火箭技術與彈道導彈技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最重要的軍事意義,就是可以為導彈多彈頭技術打下一定的基礎。當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導彈防禦系統的建設,而多彈頭技術是突破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好辦法。一枚導彈如果裝載多枚彈頭,它就可以同時攻擊敵方不同的目標,並能有效躲過敵方對導彈的攔截,使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6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自此,我國結束了租用美國氣象衛星的歷史。

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週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1991年1月22日下午18點23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1994年2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中緯度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來源:新華社)

  西昌衛星發射中必始建於1970年,1982年竣工交付使用。中心由總部、發射場(技術區和兩個發射工位)、通信總站、指揮控制中心和三個跟蹤測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的生活保障單位組成,其中發射場的座標位置為東經102度、北緯28.2度。主要擔負廣播、通信和氣象等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發射的組織指揮、測試發射、主動段測量、安全控制、數據處理、信息傳遞、氣象保障、殘骸回收、試驗技術研究等任務。中心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試驗發射和應用發射任務,是中國目前對外開放中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承攬衛星發射任務最多、具備發射多型號衛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發射場。成立50年來,共完成了128次發射任務。

  上世紀80年代,基於衛星迴收技術上的空間試驗成為各國熱點。太空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宣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國內外用戶的商業發射任務。中國的航天事業從此進入了一個參與國際航天市場競爭,與國際太空發展同步的時代。

  截止目前,我國共建設了高、中、低緯度三個級別航天發射場,它們分別是甘肅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和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自此,我國4個航天發射場形成了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中國航天發射場佈局開啟新時代。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位於北緯19°36'的文昌航天城(來源:百度百科)

  三、跨越發展

  90年代時,中國的航天工業跟法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相比差距還比較大。但經過多年的跨越式發展,我們已經成為航天大國,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重大工程的實施,比如人們熟悉的載人航天工程;再比如探月工程的繞落回,其中“繞”和“落”已經實現;再比如以北斗為代表的重大空間設施的建設;另外就是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

  新一代運載火箭分為長征5號、長征6號、長征7號、長征11號四種型號。長五的特點是“大”,低軌運載能力可達25噸;長七為中型火箭,低軌運載能力為13噸左右;長六和長十一都是小型火箭,長十一也是唯一的固體火箭。

  根據相關報道,固體火箭比液體火箭有價格優勢。目前,國外發射衛星每公斤大概30萬元到40萬元人民幣,國內每公斤十幾萬元到20萬元人民幣。固體火箭發射衛星的價格相對便宜,長十一的價格大概為每公斤15萬元左右。

  隨著中國火箭技術的日臻成熟,載人航天試驗開始運作起來。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圓滿完成“處女之行”。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火箭可以運載併發射衛星上天,而衛星又可以安全返回,這兩項成果的取得為載人航天打下了技術基礎。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載人航天的研製涉及到天文、醫學、空氣動力學等數十個學科領域。它的成熟將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水平,關乎一個國家在太空時代的生死存亡。

  人類載人航天已有59年曆史(1961前蘇聯實現世界首次載人航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啟動後僅用7年時間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術。

  說到載人航天,不得不說說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宇宙飛船載著他圍繞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軌道飛行。在這次長達108分鐘的旅行中,他飛越了40,000千米,但這是他進入太空的惟一一次旅行。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壯舉。人類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向全世界宣佈:“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全球數以億計的人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於要為一刻實現,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日子。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載人倉裡的情景 新華社發(電視截圖)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後揮手致意。新華社發(電視截圖)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號”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下午 “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有人說,當初年輕的共和國在一片廢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大慶油田,一根就是“兩彈一星”。鄧小平說曾經說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四、縱深挺進

  (一)、探月工程

  進入21世紀,是中國航天發展取得更大進步的時代,中國已不滿足於火箭升空、衛星發射、載人航天等探索太空領域活動了,“探月工程”開始納入議事日程。

  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方案及步驟。

  我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都屬於不載人探測活動。只有完成了這三個階段後,中國才有可能考慮和實施載人登月。

  根據規劃,2007年為“繞月”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在2007年發射一顆圍繞月球飛行的衛星,這顆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一號”,對月球進行為期1年的全球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探測。

  2007年-2012年為“落月”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在2012年實現月球表面軟著陸與月球巡視探測,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

  2012年-2017年 為“回月”的階段,主要目標是在2020年前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安全返回地球,並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將實現四大目標:

  1、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佈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並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

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1)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2)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3)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4)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5)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嫦娥1號”與“月亮女神”交相輝映(來源:搜狐新聞)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具體計劃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9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嫦娥一號目標:繞月飛行並進行對其探測;

  嫦娥二號目標:嫦娥一號的改進型;

  嫦娥三號目標:在月面進行軟著陸;

  嫦娥四號目標:嫦娥三號的備份星;

  嫦娥五號目標:採樣返回;

  

嫦娥七號目標:模擬載人登月。

  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複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中國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成功率為100%。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嫦娥三號任務的玉兔號月球車(來源:新華社)

  今天,逐月之路上的國家,不僅有美國、俄羅斯、中國這樣的大國,也有歐洲諸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小一些的國家。中國人的探月工程,是在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邁出了新的一步。

  (二)、北斗系統

  目前全球共有四大衛星定位系統:分別是美國的GPS、歐洲的伽利略:1999年,歐洲提出計劃,準備發射30顆衛星,組成“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該計劃正在啟動。俄羅斯“格洛納斯”:尚未部署完畢。始於上世紀70年代,需要至少18顆衛星才能確保覆蓋俄羅斯全境;如要提供全球定位服務,則需要24顆衛星。第四個就是中國的北斗系統。

  在美國GPS稱霸全球導航定位年代,中國開始研製用於取代美國GPS的北斗精確導航定位系統衛星。GPS由24顆衛星組成,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設計、研製,於1993年全部建成。1994年,美國宣佈在10年內向全世界免費提供GPS使用權,但美國只向外國提供低精度的衛星信號。據相關消息稱,該系統有美國設置的“後門”,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可以關閉對某地區的信息服務。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英文名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

  根據計劃,北斗系統將發射55顆衛星用於導航、定位,目前已成功發現54顆,衛星組網基本完畢。據新華社報道,我國的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已進入長期管理模式,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也已經運抵發射場,計劃於今年5月發射,這標誌著我國即將正式成為全球導航的其中一員。回首我國衛星定位系統的建設之路,可謂是歷經千難萬險才有了現在的成績。

世紀浪人: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回眸

遨遊於太空的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來源:百度百科)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隨著北斗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性公共資源,多系統兼容與互操作已成為發展趨勢。中國始終秉持和踐行“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發展理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積極推進北斗系統國際合作。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攜手,與各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一起,共同推動全球衛星導航事業發展,讓北斗系統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據《央視新聞》4月24日晚間消息:目前,我國正在開展首次火星探測工程的研製工作。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征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經過7個月左右的飛行抵達火星。天問一號,期待!

  在未來,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創造的時代!是個奮進的時代,也是個激勵的時代!

  願中國航天工業永遠傲視群雄,屹立於世界科技之巔。

  (本文數據來源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網、中國科學院官網、UCS衛星數據庫、北斗官網、維基百科等)

  (本文圖片已標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來源:資鯨網 作者:世紀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