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深化基層職稱制度改革,基層“教授級”人才快速增加

改革前,山東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約47.4萬人,其中正高級不到百人,副高級約3.8萬人。改革後,基層專業技術人才49.5萬人,增長4.4%,其中正高級約400人、增長了3倍多,副高級約4.75萬人、增長25%。

這裡說的改革,是指自2017年山東建立基層職稱制度。透過前後數字對比,特別是相當於大學教授的正高級職稱人才數量的對比,改革給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帶來的積極變化可見一斑。

對這一變化,肥城市桃園鎮衛生院疾控科主任陰文華感受頗深。鄉鎮衛生院評正高,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就發生在陰文華身上。“我們衛生院有五個副高,過去這就到頂了。現在通過單獨設崗,在鄉鎮工作也能評正高。”這位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基層醫生說,職稱評審還有個變化,不再唯論文,而是注重業績。

全鎮疫苗管理和預防接種、傳染病疫情管理、結核病防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健康教育、指導培訓全鎮64名鄉村醫生,是陰文華的日常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沒有時間寫論文”。但是獲評“泰安市衛生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的陰文華,還是憑著過硬的實績,通過了正高職稱評審,於今年1月份取得資格證書。“很有榮譽感、認同感,現在大家都覺得很有盼頭。”陰文華說,目前單位正在為其辦理兌現待遇手續,每個月工資能增加2000元。

長期以來,基層因工作條件、環境待遇、發展機會等因素,存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問題,給基層事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山東深化基層職稱制度改革,吸引人才向基層流動,鼓勵人才紮根基層。

基層職稱制度改革起始於基層衛生系列,隨後擴大到鄉鎮中小學以及職業農民等。針對基層人才受專業技術水平、工作條件等限制,難以通過全省統一的職稱評審問題,山東建立專門的基層職稱制度,並專門設立專屬基層的高級職稱,打破基層人才職業晉升“天花板”,也由此開闢了基層人才的“雙線晉升通道”。同時,基層職稱評價結果定向在基層使用並兌現待遇,基層人才離開基層流動到城區等非基層單位,不能使用兌現待遇——這一舉措,可以說是止住了人才來基層評職稱再離開基層的“失血點”。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703人獲得帶有“基層”二字印記的衛生高級職稱,基層中小學目前正在組織評審。

職稱向來和崗位捆綁,若沒有高級崗位,評了職稱不能聘,則失去了改革意義。山東的職稱制度改革還延伸到了崗位設置上。除了首次在基層事業單位設置正高級崗位外,分步提高高級崗位設置比例,據測算,到2022年、2028年、2035年,全省鄉鎮基層事業單位可分別增加正高級崗位2291個、3183個、4992個,副高級崗位209個、3827個、6541個,為基層引才留出了巨大空間。

基層職稱制度改革還有多項針對基層實際的靶向施策:碩士以上學歷或副高以上職稱到基層工作的可直接高聘;將基層職稱評審權下放給各設區市;對論文、科研成果不作要求,工作總結、教案、病案分析等均可作為評審的重要參考……

“基層職稱制度改革,提高了基層吸引力,不僅穩定了基層隊伍,還有效推動了人才向基層流動。”淄博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負責人孫啟斌介紹,淄博市去年有17名教師從城區學校調入鄉鎮學校,促進了城區學校教師有序向鄉鎮學校流動。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春曉 通訊員 許芳 鄢鳴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