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灣高石坎可能是明朝移民雲南的集結地

柳樹灣高石坎可能是明朝移民雲南的集結地

——沐英徵滇與雲貴幾個大家族的來歷

說起雲南多數家族的來歷,長輩可能會說:“我家祖先,從南京柳樹灣高石坎來。”隨著探究的深入,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滇雲僻在萬里,其士夫皆江南播移,楚蜀流寓”(《升庵集》卷之一)。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太祖下令傅友德,藍玉,沐英三位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從首都金陵出發,征討雲南元朝梁王。南京成為軍隊集結地,眾多原籍江南或中原的軍士,隨軍徵滇,雲南平定後隨沐英留守雲南,成為雲南移民入滇的先導。

明朝洪武年間沐英移民入滇,一是洪武十四年(1381)的30萬徵滇大軍,二是之後逐漸移入的民屯、商屯民人,這些軍人、民人,總計約有三四百萬,出發前集結地可能就在首都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故有上說。

一、宜良許氏家族

據《許氏宗譜》言:宜良許氏家族,遠祖許希魯,為安徽全椒縣人。身強力壯,青年時曾上山打老虎,名聲傳出。後參加朱元璋起義軍,在沐英手下為將。

洪武十四年隨傅藍沐三將軍徵滇,第二年平滇後被派往宜良縣軍屯,功績突出,封為武德將軍,駐宜良城。第五代孫一支遷居到縣城南郊建房,名許家凹(wà)。許希魯墓位於縣城南部烏龜塘一帶。後世較出名者為清末民國時期的舉人許實,曾主編民國九年《宜良縣誌》。許氏家族現分散居住在宜良壩子21個村子及縣城。

柳樹灣高石坎可能是明朝移民雲南的集結地


柳樹灣高石坎可能是明朝移民雲南的集結地


二、會澤唐氏家族

唐氏先祖原籍湖北荊州府公安縣吳家巷,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唐氏十世祖唐相之第三子唐鎰以世爵隨沐英南征雲南,平後授千戶侯,分撥迤東曲陽府(今曲靖、沾益官廠等處)鎮守,期間修家祠於今沾益勞改農場。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唐家十五世祖唐文思行伍入東川(今會澤),收復九落十八寨,授郡伯紅袍將軍,開闢會澤軍民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輔助俞本府建設會澤城,復卜居會澤縣堂琅街。由此,唐氏家族子孫繁衍,功名顯達。

後裔唐繼堯較為有名。


三、雲南保氏家族

保氏家族民族成分有回族,漢族之分。

保氏元末祖先為元朝著名將領、河南王擴廓鐵木爾(王保保)。擴廓鐵木爾去世後,其子阿保鐵木爾從中原遷居通州(江蘇南通)。洪武十四年,阿保鐵木爾隨沐英徵滇,先到沾益落籍,隨著時間推移再分支到滇東,滇西,滇中等地。由於沐英隊伍回回眾多,阿保鐵木爾皈依伊斯蘭教。其子改蒙古人姓氏為漢姓“保”,名為保帖木,後世遂有保姓。滇北昭通,滇東尋甸,沾益,羅平保氏為回族,陸良,宜良保氏為漢族,皆因環境使然。保帖木(保貞祥)是雲南保氏開始姓保的始祖,乃阿保鐵木爾之子。另外祖籍地江蘇南通保氏為漢族。後裔保亭梁,保永康較為出名。


柳樹灣高石坎可能是明朝移民雲南的集結地

四、石屏袁氏家族

據袁嘉穀第五女袁玉芬陳述:袁氏祖先隨沐英徵滇,石屏袁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初。始祖袁會元,原籍是江蘇溧水縣老墾腳人氏,會元公在明朝初年洪武年間,隨沐英入滇,他所在的隊伍被安排到石屏西郊,開始了墾荒屯田的生活,從此落籍石屏高坡。傳到第十六世孫時,袁家有袁佔林和袁佔春兩兄弟。

至袁嘉穀祖父佔林公這一代,雖主要還是耕田,但已開始做點小生意。袁佔林可謂很有遠見,為了延續後代,為國立功,他取用《詩經》中“德嘉丕績,天之正道,仁風永存,立國萬世”四句十六個字,作為後輩的排名順序。這個順序,從他的兒子開始。佔林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德新,次子德洋。德洋公,便是袁嘉穀的父親。(《名人簡歷》網)

五、陸良俞氏家族

後裔言:祖先曾是沐英部下管家,隨沐國公(雲南民間對鎮守雲南的歷代沐氏侯[西平侯]、公 [黔國公]的尊稱,此處專指沐英)徵滇,來到雲南後,感覺到官場複雜,不願為官,請求沐英,沐英準其在陸良定居,世代為民。

六、貴州燕氏家族

貴州燕氏家族始祖燕乾,原籍金陵上元縣羅城,燕乾生於後至元元年(1335),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因朱元璋懷疑部將邵榮有謀反之心,將其殺死,解散邵榮軍隊,燕乾被分散到沐英部下,軍職為“參軍”,相當於隨軍參謀,在邵榮手下時,燕乾軍職為“應天府指揮使”(正三品)。從應天府指揮使到參軍,職級降了若干級。隨著戰功不斷積累,燕乾由參軍升至水西經略,在任上去世。水西是貴州鴨池河以西彝族土司世代統治之地,燕乾的駐防地就在畢節金州——燕子口。明朝“經略”的官職稍高於總督。現有畢節燕氏珍藏篆刻“水西經略”官印以及沐英題刻“水西經略府”木牌匾為證。

大軍到達水西,戰元軍軍馬場,平定後沐英留燕乾駐守金州鹽道,因為燕氏駐守,此地改名燕子口。燕乾幫助水西彝族土司奢香夫人屯墾,修驛道,在赤水河建渡口,官終水西經略。子孫世襲,與明朝相始終。


七、貴州邵氏家族

先祖邵榮,邵榮初為紅巾軍將領,燕乾開初在邵榮帳下任仟戶長,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升邵榮任應天府平章政事,元至正二十二年(1363)邵榮任命燕乾為應天府指揮使,後來朱元璋懷疑邵榮有反心,於是殺死邵榮,把他的部下兵丁解散到各處,其中燕乾被解散到沐英手下任參軍。燕乾於洪武二年(1369)奉調安康,遇到邵榮之子邵佐在此充軍,遂用長子燕祥換其充軍,收邵佐為義子,報邵榮知遇之恩。

邵氏先祖邵佐,是燕乾義子。在金州與元軍大戰軍馬場時犧牲。被封為畢節城隍左判官。家族世襲,與明朝相始終。

八、永勝毛氏家族

毛氏先祖毛太華於元末明初因為戰亂,由江西遷居到永勝,投靠高氏土司,成家立業。洪武十五年,沐英徵滇到大理麗江,毛太華說服高氏土司歸順明軍,立功。沐春執掌雲南時,在永勝建立瀾滄衛,增派人員屯墾戍邊。毛氏家族成為屯軍。今天永勝毛氏後裔全為毛太華次子,三子後裔。湖南湘潭韶山毛氏,即從此時分支出去。

九、宜良匡遠街道萬家凹萬姓家族

有光緒三十四年萬氏合族所立《明始祖誥封武德將軍萬公諱旺士暨妣龔氏之墓》碑文記載:公乃江南滁州柳樹灣萬家巷人,洪武十四年從黔寧昭靖王沐平滇,遂落籍匡州之瓦窯村。因姓改萬家凹。……(材料源於宜良文化叢書之《文化宜良》)

據查,滁州市北郊有“灣柳樹”村,是否是萬氏碑刻所言“柳樹灣”?

十、彌勒虹溪王氏家族

《虹溪王氏族譜》記載:王熾的先祖為明朝初期隨著傅友德藍玉沐英徵滇的兵員,平定雲南後留在陸涼(今陸良)。始高祖王再一隨陸涼衛伍軍到十八寨(今彌勒縣虹溪鎮)平叛,從軍有功,為世鎮八指揮之一。

雖然先輩曾經戰功赫赫,但到了一百年前的清朝王熾父親一輩時,家道早已中落,王熾年少時,父親去世,他只好跟人學習經商,白手起家,憑藉勤勞、聰明,不懈努力,成為一代錢王。

十一、大理下關李氏家族

據《大理古佚書鈔》記載:“李浩生於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比沐英小九歲,七歲便和沐英以及朱元璋長子(太子)朱標結為義兄弟,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洪武元年(公元1368)朱元璋登基後當過太子侍讀,後來和沐英一塊兒編入定遠軍,做沐英身邊的文職官員。”(李蓴《三本明代古佚書作者的概況》)【1】

洪武十五年(1382),傅友德、沐英征討大理段氏總管時,李浩隨軍征討。李浩在《三迤隨筆》《自跋》中說:“餘纓胄世家,自唐宋以來,多有冊封,文韜武略十六代。自達子元胡滅宋,誓不為官,耕讀於江寧,歷四代。餘十七投筆,於定遠軍與義兄沐英有八拜之交,隨高帝轉戰四方十八載。滇平,始成家,娶德勝驛(今大理下關鎮)丞王義丈人女為室,屈指十九載。”【2】

“餘在洪武壬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入滇。事平,封疆於三迤要道德勝關,為天威徑鎮撫使,隸屬雲南總兵西平侯沐英部下。”【3】

從以上資料可見,下關李氏家族始祖李浩,祖籍江寧(南京),南宋之後四代耕讀。七歲時(公元1361年)與沐英和太子朱標結拜為義兄弟,當時沐英十七歲,朱標六歲(生於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標才是最小的一個。明朝建國後,當過太子朱標的侍讀,後來和沐英一塊兒編入定遠軍,做沐英身邊的文職官員。洪武十五(1382)年春,隨沐英平定大理,沐英回昆後,留李浩鎮守龍尾關即今下關鎮。職務是天威徑鎮撫使,世代世襲。

李氏家族衰落與沐氏家族一樣,“李氏家族至桂王(筆者注:永曆帝)而衰。南傑為李氏九代傳人,殉職於保護桂王朱由榔逃緬時。同殉的還有黔國公木天波……先後遇害。至此李氏衰落。”【4】

其後裔李蓴先生介紹,明軍破大理時,李浩奉沐英命接管大理總管藏書上萬本,除運送沐府和南京一部分外,其餘大部分由李浩收藏,傳之子孫,到李蓴已歷19代。抗日戰爭時期被國民黨兵當柴燒了一部分,其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只有李蓴應友人之請,抄了三部筆記小品的抄本倖存,《大理古佚書鈔》現在得以校注印行。

十二、騰衝李氏家族

“其家族有史料可尋的始祖為李德,李德在明初跟隨沐英平定雲南有功而被明朝封賞。對李根源影響最大的十世祖李鎮雄參加了明末抗清鬥爭,後‘歸耕曲,戒子孫勿仕,’有明一代,李氏家族世受皇恩,所以李氏子孫在清時,‘耕桑以自食,毋求仕進,故李氏終清之世少達者’,李氏家族對明朝的依戀和感激之情,也感染到了李根源,他‘少聞遺誡,撫永曆播遷,晉王轉戰之跡,深有恫於興亡之際’”。【5】

李姓是騰衝八大姓之一,李根源家族始祖,明初隨沐英徵滇而來。李根源是辛亥革命功臣,國民黨元老,雲南陸軍講武堂創始人之一,國務總理,滇西抗戰指導者雲南騰衝人。

十三、昆明劉文徵家族

明朝天啟年間《滇志》著者劉文徵,字懋學,號右吾,雲南右衛人(其故居位於今昆明市金碧路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附近),生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正月,卒於天啟六年(1626),享年72歲。先祖原籍雲中(今山西大同),洪武初年遷居江浦(今江蘇江浦縣,洪武九年置江浦縣,2002年撤銷併入浦口區,位於南京市西北部)。一傳為拜旗公,明初隨軍平定雲南,遂安家於滇。六傳至其父劉體仁,中嘉靖庚子科(1540)舉人,任四川新繁縣(治所在今新都縣西北新繁)縣令,繼升保寧府(治所在今閬中縣)別駕(知府的佐官即副知府)。一生廉政,清貧。去世時家徒四壁。劉文徵弟兄七人,皆刻苦好學,六人相繼科第供薦,名聲大顯。

劉文徵排行老七,萬曆癸卯科(1586)進士,曾在外省為官,最高做到四川右布政使,清廉幹練。晚年歸裡。著述較豐,然傳至今唯有天啟《滇志》及幾種單篇碑記。【6】


十四、騰衝劉氏家族

和順古鎮有明代遷移來的八大姓氏,還與南京有關,劉氏是騰衝八大姓之一,明朝劉氏始祖劉繼宗,隨傅藍沐三將軍徵滇而來,官職“掌旗官”,有2005年劉氏後裔所建先祖劉繼宗、夫人張氏合墓一座,碑心石刻有“大明從徵總旗官始祖諱繼宗妣張氏劉公劉太之墓”,“十八至二十五代孫敬立”。【2】【7】總旗是七品武官。一般由百戶充任。明朝地方衛所設置:一個千戶轄十個百戶,一個百戶轄兩個總旗,一個總旗五個小旗,一個小旗10個人。

十五、保山張志淳家族

張志淳(1457——1538),字進之,號南園,晚年號南園老翁。祖籍南京,先世於洪武年間隨明將沐英征討雲南,後定居永昌城。其長子張含(1478——1565),是永昌歷史上“詩名遍及海內”的著名詩人。——《保山地區志》下卷第二十八編人物“張志淳父子”,第681頁。


十六、巍山大倉竹子廠村蘇氏

據蘇丕正著《歷盡滄桑的晚霞》介紹:蘇氏祖先於洪武年間隨沐國公(雲南人對沐英及其子孫的俗稱)徵滇,從南京應天府柳樹灣大石壩教場誓師出發,經歷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進入雲南,平定了西南,奉命在下關維持秩序。明末清初落籍漾濞縣平坡鎮,清朝末期再次遷居到巍山大倉竹子廠村。從漾濞遷居巍山的先祖名為蘇大寶。

十七、楊林蘭茂家族

據網絡介紹:蘭茂的父輩從河南洛陽入滇,落籍楊林。據蘇石《蘭茂評傳》考析:蘭茂的父輩可能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被徵往雲南,後編籍屯戍楊林千戶所的河南洛陽人。蘭茂有弟2人,名廷俊、廷瑞。廷俊在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早逝。另:蘭茂祖籍洛陽,其父輩於1381年隨傅友德、藍玉、沐英帶30萬大軍進雲南。後來明太祖以謀反罪誅殺功臣,入滇的三位將領無一倖免。其中單“藍獄”牽連致死者達15000人。他早年隱居避禍,避開了藍胡案件的牽連。

(筆者按:入滇的三位將領,前兩位受牽連,沐英得以世代鎮守雲南)。

十八、阮氏家族

《阮氏宗親網》之《滇南(阮大選支系)世系考》(作者阮建德):“阮公(筆者注:阮大選祖先)元世祖之後(1260年後),歷九代而失位,避難於江南[原南京柳樹灣應天府高石坎(即今石門坎)]上元縣(今江蘇南京江寧區),後又遷於浙江杭州府於潛縣(臨安市潛鎮),改姓為沐。……本祖於元朝末期遇主沐國公(沐英),賜添左阝,改姓阮。”

表明雲南阮氏始祖阮大選,洪武十四年(1381),跟隨沐英徵滇,落籍雲南。甚至連姓氏“阮”都是沐英所賜。《重修圓通寺觀音閣碑》記載:“予家世滇……我黔國世鎮沐公,自主其績,乃命門下官等極力重新,無不周俾。”從“予”、“我”兩個第一人稱代詞可見:明朝末年,阮氏後裔阮呈鳳、阮呈麟等身份是黔國公府“標下家政管事”,軍職是都司守備參隨,阮氏與沐氏是世交。

明朝末年,馬龍州(今曲靖市馬龍區)阮元聲較為有名。

柳樹灣高石坎可能是明朝移民雲南的集結地

【1】李蓴《附記·三本明代古佚書作者的概況》,《大理古佚書鈔》,大理州文聯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530頁。

【2】【3】李浩《三迤隨筆·自跋》,《大理古佚書鈔》,大理州文聯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205頁。

【4】李蓴《附記·李氏家族藏書散失經過》,《大理古佚書鈔》,大理州文聯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526頁。

【5】古永繼作《滇志》校點“前言”。劉文徵撰《滇志》校點,古永繼校點,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6】張鳴祥,陳九如《李根源反清革命思想探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一期。

【7】雲南記憶28:和順古鎮明代八大姓氏尋考之劉氏始祖墓【中國城市記憶工作室:高松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