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薦之二—— 張獻民個人推薦十個影像作品

一、

上一次十薦的總結和一些後續情況的介紹


上一次“十薦”就是第一次。


17年12月到18年1月前後三十天的敞開,收到鏈接320個左右,加上當年零散觀看的30-50個。因為數量太大,我看了五十個工作日,推薦了十位新作者和十位成熟作者。


有過兩個飯局,在影視公司或私人影院,看了一下片花。這兩項當時有贊助,再次感謝它們/他們!


之後主要是一些新媒體的推廣,在18年春天。發了不少號,非常感謝它們!感謝它們的主持工作的人、以及編輯。


放映,零散進行,各地放映員最有興趣的是《藝術民工》,大家對短片興趣一般。我身不由己,無法操辦這些放映。


之後,產業中的老公司和新公司,該接過去的、已經接過去了,另有一些我不太明白來龍去脈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也不知是否還在創作。裡面最有意思的是成熟作者之一陳軸主演了新作者之一鄭陸心源的《她房間裡的雲》。


“十薦”,我想一年一次太緊張了,或許應該兩年一次。


二、

我是誰以及我目前的狀況


我教書,也監製,有時出演影片,只寫過兩本書,組織過不少放映活動,早年也寫過一些影評,做過二十多個國際和國內影展的評選工作。這事其實也很簡單,不信任我的話,不理我就是了。


大家面世的機會很多樣化。


我個人收到作品的途徑有:微博私信,每週都有;豆油,極少;微信好友私信,每個月一兩個;微信非好友私信,極少;電子郵件或非中文社交媒體,有,極少。籠統感覺一年能有不到一百個。手滑時會打開看看,純屬偶然,平均1/5看了吧,往往看了也不會告訴對方,一旦告訴對方,雙方要有一個小時左右的密切交流,這太費力氣了,而且往往我沒有那麼多、那麼準確、那麼要緊的觀感,如果只講無關緊要的話,多無聊或虛偽啊。平均下來,每個月我只會就一兩個片(我沒有參與工作的)與作者進行部分有效溝通。


非線上的、我還有什麼看片途徑:


周浩主持搞“一片”,我覺得挺好玩,對仗“十薦”,有參與,看一些紀錄片。


西湖紀錄片大會,選片或準備過程中,會看不少紀錄片。


除了我任教的大學,有時會去別的大學,比如2019年我在北京之外總共有過十場左右公開演講/授課,主要在大學,有時會看到當地大學的學生創作。


還有就是少量國際電影節看片,最近幾年我去的國際電影節很少了,每年三到四個,而且主要是非常小型的,韓國的DMZ、美國的內華達城等。在加州北部的內華達城看了一些很不錯的美國短片,幻想強烈,很粗野,有放棄人類的傾向,歐洲的電影節大概率不會選,電影節的主流還是人文精神。那個小城內華達只有幾千人口,距離硅谷和火人節等距、都是兩個小時車程。


我個人做“十薦”,與任何機構沒有關聯。這不是一個教育行為,不是產業行為。它只是推薦。它也不是影評系統,上次結束之後,有不少作者追問我對其作品到底是什麼看法,多數我無法回覆。如果這次投遞的作者、需要影評,我推薦去找木衛二、LOOK、君偉、汪金衛、黑狗成、蘇七七、王小魯、賈樨這幾位。


我的意圖是想多看、希望看到有創造力的影像作品、讓更多人瞭解到有創造力的影像作品。


三、

第二次“十薦”的規則


我會觀看投遞給我的影像作品。推薦當中的十個。對我推薦的作品每個寫作五百字影評。


所以叫“十薦”。


我不洩漏任何文件或數據、信息。此觀看和推薦工作面向公眾、不收費。


細則:


1、上一次結束於2018年一月,所以創作作品、作品完成的時間點應該是過去的兩年。
2、可以是各種時間長度。
3、可以是各種類型,這是指實驗、動畫、虛構、非虛構等。
4、我看不了VR等技術格式。沒有設備。歡迎各種格式。接收的文件可以是網盤地址或郵件附件。
5、請在來信時、除了發來影片文件,註明以下信息:姓名、作品標題、作品時長、作品創作/完成時間、聯絡方式、合作者或合作機構名錄。注意:所有收到作品的標題將有一個總目錄公佈。
6、推薦的作品將各自有五百字推薦語。推薦詞中包括此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姓名、創作時間等。推薦作品的片花/預告片將公開發布。
7、我通過郵箱接收作品,接收時均會回覆。接收日期為2020年4月1-20日。推薦結果將於5月31日公佈。
8、郵箱:[email protected]


四、

今天的影像創作


總體:


我們更迫切地需要創造性。創造性包含在獲取材料的方式、如何處理質感、是否及如何面對自己、文化傳承和發展、如何保持與世界的互動、是否可能拓展觀看者對世界的理解等諸多面向中。


具體:
1、中國的影像創作割裂於國境內外。我們中的多數人、想拍什麼、拍成了什麼樣子,與國境之外沒什麼關係。這點,你怎麼理解都對。
2、短片非常多。這不特指、也不排除網絡視頻。這點,你怎麼理解也都對。

3、影像作品內部的分流、分化、分類,越來越多,相互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這點,我們任何人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作品之間的差別表現在可見性、作者訴求、對觀看者關注程度的佔用等方面。


比如作為媒體的影像與創造性影像作品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清晰,我嘗試把此差別描繪為“今天的真相”與“此生的真相”。借用北大傳媒研究者胡泳老師的話,“當年洋溢在中國互聯網上的那種精英的、浪漫的、田園牧歌式的氛圍一去不返了”(《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年第九期第89頁),數碼影像早期的一個作品中包含有各種屬性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按照傳統的研究,影像有媒體、藝術、產業、娛樂、教育、話語等很多屬性。現在大家不會把一個只以教育為目的的視頻稱為有創造性的作品。


創作性是什麼?這可能有很多說法,比如新鮮度。我引用一個轉述:“我最近在《科學》雜誌上讀到的關於‘創造力’的定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個突然產生的,意想不到地發現了以前沒有認識到的概念或事實間的新的聯繫。’


……面對同樣的概念和事實,從另一個角度,用一種新的關聯方式建立模型。”(《孤獨症大腦》,天寶 格蘭丁、理查德 潘內克著,燕原譯,126頁)這並不是說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對創造性可以有很多種解釋,如果你找不到,暫時相信上面這句,也沒有問題。


收到作品、全部觀看之後,我會寫作一篇較長的綜述,闡述影像作品創造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以上這個段落只是個引言。


張獻民
閏年閏月閏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