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正當國民政府和國內民族資本家準備發展經濟大展身手的時候。國際環境也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席捲世界之後,英國,加拿大,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度。開始實施貨幣貶值,企圖以匯率貶值,打開其他國家市場大門,為自身經濟尋找出路。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擺脫經濟危機,開始推行"羅斯福新政"。增加政府開支,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為了對抗通貨緊縮和物價下跌,美國通過《白銀收購法案》,授權美國財政部在國內外市場上收購白銀,直到白銀價格達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財政部儲備的白銀價值達到黃金儲備的1/3,以此作為國庫儲備,該政策試圖達到兩個戰略目的:第一準備金增加自然擴大了貨幣供應的基礎,試圖以擴張的貨幣供應來緩解通貨緊縮的惡化;第二,美國希望通過在市場上購買白銀的行動,推高白銀價格上漲,增加銀本位國家的購買力,實際上就是迫使中國和其他原本為國家貨幣升值,以便向其傾銷過剩的產品。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歷史竟然驚人的相似!1933年羅斯福推動的《白銀收購法案》和2001年,奧巴馬試圖逼迫人民幣升值的思路,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

羅斯福的兩個主要目的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美國大蕭條的核心問題是債務規模與G D P 比值過高,1929年其比值達到300%!高負債之下的美國工業擴張速度,遠超美國國內購買力增加的水平,其結果就是國內消費能力不足,從而引發工業企業產品過剩。企業負債大規模違約。進而引發股票市場崩盤和銀行大面積壞賬倒閉。違約危機迫使銀行緊縮信用。結果就是更多的企業關門,大量的工人失業,國內消費能力急劇減弱,工業產品過剩的問題更加嚴重。由此惡性循環下來就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大規模失業和經濟蕭條。這一點與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本質完全是一樣的。2008年美國總負債與GDP的比值高達400%。奧巴馬治理危機的思路與羅斯福也高度雷同。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美國不從削減債務規模入手,僅從增加貨幣與信用入手。此乃死路一條,羅斯福的新政仍然沒有解決大蕭條問題。

當蔣介石完成金融集權和貨幣統一。並且建立了銀本位制度。現任貨幣霸主英國和潛在的貨幣霸主美國,還有虎視眈眈的日本,同時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如果放任國民政府鞏固了中國的金融體系,那麼有完善的金融體系提供支持,中國將發展成為另外一個日本。經濟,政治,軍事都將漸次獲得獨立和自主的實力。三大列強誰都不願意看到一個真正強大而獨立的中國,出現的亞洲大陸!

如果要顛覆中國的銀本位,首先要打擊中國的貨幣基石——白銀。你當初英國的鴉片戰爭戰略顛覆大清的貨幣本位,並無二致。只不過這回抽到手換成了美國,且用的是更加隱蔽和更加文明的辦法。人為的抬高世界白銀價格將,導致中國白銀大規模的外流。沒有流通的白銀通貨,銀本位不攻自破。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當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搞不成貨幣獨立的時候。他就只能投靠三大列強之一,顛覆中國銀本位和貨幣自主權後,中國貨幣前途只有三條路:1,與英鎊掛鉤,加入英鎊同盟,成為英鎊的貨幣附庸;2,與日元捆綁,被日本整合進大東亞共榮圈,成為日本經濟殖民地;3,與美元結盟,跳上美利堅的大船,成為美國的遠東最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無論與哪種貨幣掛鉤,中國都勢必將喪失貨幣自主權。中國貨幣本位將變成外幣兌換本位,以外國貨幣為準備金,或以某一種固定匯率的為基準,來發行中國貨幣。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國就必須大量儲備外國貨幣,以便在匯率波動時干預市場。如此一來發幣國等於創造了一塊海外儲備"鑄幣稅"的自留地。海外外匯儲備量越大,發幣國"鑄幣稅"收入越驚人。如此發密國還可以通過本國的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間接控制所有海外儲備國的信用擴張和收縮。

還是那句名言"如果我能控制一個國家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預示中國的貨幣到底有哪種貨幣掛鉤就成了英,美,日三方明爭暗鬥的外交經濟主戰場。

隨著美國政府在紐約和倫敦的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導致白銀價格不斷上漲。被國際銀價上漲所吸引,中國白銀大量"被出口"。中國並非產銀大國,本來用於鑄幣的白銀尚需進口,當時中國白銀如滔滔,江水奔湧流逝。1934年近三個月多的時間,從中國境內流出的白銀已達兩億銀元。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美國不斷收購白銀。到1934年倫敦白銀市場的價格已經漲到之前的兩倍。銀行家們看到這種情況,早已發現這裡面的機會。只要把白銀從上海運至倫敦和紐約出售,就可以賺到可觀的利潤,他們怎麼能放過這樣的機會?此時上海存儲的中國大部分白銀,尤其上海的足跡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軍閥,貪官汙吏都把他們搞到的銀子運到租界存放。因為那裡有外國列強治外法權的保護。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在上海持有白銀最多的是外國銀行。而且他們能夠自由行動,國民政府也干涉不了他們的決定。他們自然成為白銀出口的主力。 在整個白銀風暴期間,外國銀行庫存白銀劇烈變化。白銀庫存量降幅達85%。在華外國銀行那幾年錢金貴銀監時大量聚集的白銀送到國際市場上出售,而上海的存銀從最高時的2.75億銀元,下降的0.42億銀元。

白銀外流,中國貨幣"被升值",外貿逆差日益加劇,外國貨幣充斥中國市場。中國出口卻日益艱難。白銀外流同時造成通貨緊縮,銀行信貸減少,利息扶搖直上。十上海幾乎是出多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白銀外流銀根奇缺,市場籌碼不足,物價產地只是工商業破產倒閉,1934年房價一瀉千里,海豬價的房價下降90%,市場上人心浮動,銀行擠兌大面積出現,銀行和錢莊紛紛倒閉。

為了組織白銀大量外流,國民政府開徵白銀出口稅。這卻又刺激了更大的白銀走私風潮。1934年最後的幾個星期內就有2000萬銀元以上白銀,走私出口。日本為了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更在佔領區內故意走四白銀。1935年走私白銀高達1.5億至2.3億元。大量白銀外流給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民國往事:白銀風暴——中美第一次金融交鋒


金融生態的鉅變整個社會人心慌亂。國民政府請求美國在世界市場上,降低白銀收購價格,以降低銀價上漲對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但是遭到美國的拒絕。

這時國民政府之和表示願意將中國國庫的白銀,按雙方商議的價格出售給美國,以滿足美國購銀需要。

最終,中國被迫放棄銀本位以擺脫經濟危機。國民政府的貨幣獨立之夢,被羅斯福狠狠地敲醒了。國民政府從此喪失貨幣自主權。

請支持原創,原創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