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教育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教”

揭秘:教育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教”

“無為而教”的借鑑來源與解讀

在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持續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而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其中的“無為而治”對當時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不斷被我國後人津津樂道。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均有自然規律遵循。“無為”並不是無作為,而是不妄為,強調的是不要逆“自然規律”而為之。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往往容易自驕,自視“事在人為,人定勝天”。所以很多人總是以“主觀臆斷”去行事,而忽略“自然規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事態的發展往往並不是按自己所預想的那樣,甚至經常往自己預想的反面發展。比如“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類似的情況就經常發生。本來想更快更早地到達目的地,為此可謂是“費盡心思,想方設法”,後來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快不快暫且不說,這能不能到達都是問題;本來想讓小苗更快更早地生長起來,為此可謂“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後來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搞的,生長得快不快暫先不管,這苗能不能成活都是問題。人類社會類似這種“笑話悲劇”無數次且不間斷地在生活中上演。

有不少人會認為,“無為而治”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已久的俗語,“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裡面講的道理是一致的。我們主流社會對這兩句話的解讀是比喻事到臨頭,自然會有解決的辦法,又或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轉機的,不必過於擔心。而“無為”強調不妄為,這樣一對比,想想確實是非常相近,非常相似。

同時,我還聽到有人這樣對這兩句俗語進行解讀,說“船到橋頭自然直”裡的“直”通“止”,說的是船到橋頭最後一定是要停止的,即使你停不住,最後也會因為撞上橋頭而停止,想不停都不行。也有人把這兩句話解讀為其本質就是魯訊先生筆下的“阿Q精神”,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自我平衡罷了。因為問題一定是要通過自己來解決的,不要指望問題最後能自行解決。

在這裡,就藉此機會,跟大家解釋下,“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其實對這兩句俗語都在誤用,當然這可能也只是我的認為而已。我曾經去尋找這兩句俗語的出處典故,但都找不到。所以,我只能用我的思考力去推理這兩句俗語的背後形成邏輯。

有人這麼解釋“車到山前必有路”,就是能夠形成路,一定是有無數的車輛反覆經過。如果山前就斷路,就不會有之前到山前這條路的出現。儘管這種解釋也相對合理,但我並不首先推崇這種解釋。因為我知道,我們古代社會各方面科技都不發達,我們辛辛苦苦開拓一條上山的路,可能一個小小的地震,一陣不強的颳風,甚至一場不大的雨,都可能導致山上出現滾石脫落,山體滑坡,洪水直洩而下等情況,很容易就把上山的路給毀壞掉。所以,在我們古代,車到山前就斷路,這是生活中經常聽到外出旅客講述自己遭遇到的情形。

所以,我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 說的是在古代,人們在山上開路很難,即使開了路也極容易被山上的滾石或洪水毀壞,還有上山的路一般是要環繞著山頂旋轉迂迴著緩緩上升的。當人們駕著馬車馳向一座山時,往往看不到前方延續的路,這時不經常外出的人往往就很容易擔心,這條路是不是到山前就斷了。

“船到橋頭自然直”講的是船前進的方向是跟水流的方向是一致的,而水流的方向是河道決定的。河道是彎曲的,所以水流方向也是彎曲的,船必然是彎曲前進的。當前面出現一座橋時,這時不經常外出的人往往就很容易擔心,如果船在經過橋洞時也是彎曲的,那不是要卡在橋洞過不去。其實,水在經過橋洞時,跟水流進筆直的水管效果是一樣的,水流方向一定是筆直的,所以船在經過橋洞時也一定是筆直通過的。

在古代出行,馬車和船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當有新旅客擔心地問“會不會到山前就斷路了”,有經驗的馬車伕就會從容地回答,“不必擔心,車到山前必有路”;當有新旅客緊張地提醒“船在經過橋洞時,可不能這樣彎曲著前進,不然會卡在橋洞裡的”,有經驗的船伕就會鎮靜地回答,“不必擔心,船到橋頭自然直”。由於這兩句話被大量使用,於是就這樣被記錄流傳下來。

這就是我對這兩句俗語的解讀,這也是你第一次在這裡聽到這種解釋,合不合理大家自己去判斷。所以,在我看來,這兩句俗語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它講的是人們已經看透事物本質或規律,或者說不要被眼前短暫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對其未來的發展走向早已有了明確的判斷,從而根本不必過早去盲目擔心。

不懂卻自以為很懂,在那裡努力瞎搞,這種人就叫“愚夫”;感覺自己不懂,也不知道該怎麼弄,看到別人怎麼弄行,自己再跟著怎麼弄,這就叫“普通人”;知道怎麼回事,條件不成熟自己創造條件也要上,最後能率先把事情做成功,我們社會習慣管這類人叫“能人”;以小到可以忽略掉的“作為”,來達到做事想要的最大效果,這就是“無為”的境界。而能夠把事做到如此境界的人,我們稱之為“智者”。做個“愚夫”自然大家都不樂意,但做個“智者”又很難,我覺得做個“普通人”就挺好,因為只要你後面稍把握住時機,你離“智者”就近在咫尺。做個“能人”太累太危險,因為你離“愚夫”僅一步之遙。只要後面稍有差池,多年的努力就付之東流,跟“愚夫”的瞎搞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無為”可以看成是一種生活智慧,或是一種做事境界。人類儘管是地球的主宰者,也不過是大自然組成中很小的一部分,同樣要遵循自然客觀規律。我們每個人始終都應該保留一顆“敬畏”自然之心,切不可憑“主觀臆斷”而妄為之。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就是“付出總是有回報的”。而事實上呢?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的,投入也不一定都有產出的,播種也不一定都能帶來收穫,不是所有的努力最後都能換來我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我對“無為”的解讀,就是一種生活智慧,警示我們後人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切不可妄為。也可以解讀成一種“智者”的做事最高境界,就是以小到可以忽略掉的“作為”,來達到做事想要的最大效果。

“無為而治”儘管是治國理念,但我們把這種“無為”的理念用在教育領域,同樣適用。我把“無為而治”中的“治”字,改為“教”。“無為而教”就是非常值得大家去探索的一種教育理念,因為教育一樣要講究遵循客觀規律,切不可憑“主觀臆斷”而妄為之。

下面,我就來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妄為教育”大談特談。內容很多,但也很精彩。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適當的玩耍,其實是非常有助於孩子智力發育的

中國有句話叫“玩物喪志”,意指玩弄無益之器物易於喪失意志。所以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中,“玩”就是不務正業、不求上進、耽誤學業的代名詞。小孩子最喜歡玩,在中國的教育中,控制“玩”一直是小孩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家長自認為正確的教育就是把孩子花在“玩”上面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中。我卻認為“玩”是孩子的一種自然“天性”,恰恰是會“玩”的孩子身體更健康,思維也往往更活躍。孩子在“幼兒時期”,應該更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開發”。而恰恰就是“玩”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最有利。我不是什麼權威的教育專家,也不會什麼高深的教育理論,但我起碼知道一個最基本的生活常識:當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喜歡的玩具時,眼睛裡都是放光的;當他和同伴在愉快地玩耍時,整個大腦的細胞都會興奮活躍起來。相對於每天對著枯燥無味的作業練習,孩子的目光都是呆滯的,整個人包括大腦都是處於很壓抑的狀態。你們說,長期下去哪種狀態更利於孩子的“心智”發育,更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美國等教育比較先進的西方國家,他們的孩子在幼兒時期,都是有足夠多的時間,足夠大的場地去自由活動,自由玩耍的,這對孩子在幼年的生長髮育,智力開發,絕對是有極大幫助的。美國的孩子成長後在世界各個領域都有傑出人才,這跟美國對孩子幼年時期的科學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可在我們國家,由於我國學校教育篩選程度嚴重,很多孩子不得不過早就被父母逼著進行“超負荷”的學習,根本沒有多少時間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者說愉快的玩耍。有人還自以為這是為了把自己孩子的學習基礎打好,可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在阻礙孩子自身的正常“生長髮育”和“智力開發”,是一種“妄為教育”。

在現代社會,孩子“玩”的內容中,玩遊戲是其中主要一項。在中國很多父母的眼中,玩遊戲就是浪費時間,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嚴重點的就是會毀掉孩子學習前途的。所以,在中國很多父母對孩子玩的各種“遊戲”,都是深惡痛絕的。在現代社會,手機遊戲,電腦遊戲,非常之多,種類非常豐富,遊戲樂趣很大,對孩子非常有吸引力。所以,中國很多父母,把控制孩子玩電腦遊戲,手機遊戲作為孩子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可我卻始終認為,玩這些流行遊戲,並非真的像不少中國父母眼中想的那樣,一無是處,純屬浪費時間。沉迷遊戲自然不可取,可適量的遊戲,卻是非常益智的。我從小玩過很多遊戲,如紅色警戒、魔獸爭霸、CS槍戰等等,我就深有體會。這些遊戲在對抗的過程中對智力的考驗非常高。比如在遊戲中,要查看對方重點造什麼兵,我要造什麼兵來克它。對方的基地位置在哪,你要很快搞清楚,這樣可以在狹隘的關口重點佈防,還有為後面的偷襲做準備。敵人空中部隊有多少,我要防空部隊要造多少。一旦雙方相遇,你要迅速判斷打還是不打,逃要往哪逃。怎麼和隊友打個配合圍殲戰,那哪裡堵往敵人的後路。發現敵方大部隊已出去打怪,就可以對空虛的敵方基地進行偷襲,對方部隊一回趕緊撤。你的戰略是什麼,是先打斷對方的經濟來源,等我部隊發展起來後再一舉把它滅掉。還是我操作比較好,剛開始就直接跟他打對攻。對方兩隊集中火力攻打盟友基地,我要不要去救援,是不是還能來得及,如果我過去我盟友都已經被滅完了,兩隊再合起來滅我,必輸無疑,那還不如直接攻打沒人防守的敵方基地,先滅掉一國,還有勝算。每次交戰後都要對雙方的兵力進行評估,玩這種遊戲你就是戰略總司令,每場打法都不一樣,我們要對隨時出現的各種戰況迅速作出自己最明智的判斷,可以說每一仗都是對“孫子兵法”的靈活運用。又比如槍戰,你是和隊友一起配合以多打少,還是自己直接繞到對方背後,來個出奇制勝。如何根據地形來判斷自己的躲藏位置,如何搶佔有利地形。個人的槍法,與隊友的配合,都有可能決定勝負。你的孩子如果腦袋不夠靈活,反應遲鈍,很難在這種遊戲對抗中取勝的。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你一味只管自己發展,連敵人基地在哪,會從哪裡攻來都不知道,你輸的可能性很大。又比如人家是想打你基地,用小部隊去佯攻你的分礦,結果你就把大部隊派去救援,結果就中了別人的聲東擊西。如果你只顧自己發展,不顧隊友死活,那隊友死了,下一個被滅的就是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唇亡齒寒”,中國當年的“抗美援朝”也是這個道理。在槍戰如何與隊友配合,也是成敗的關鍵,培養的也就是團隊合作的精神。生產剋制對手的兵種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遊戲打輸的就要自己思考自己總結經驗,以防止下次再輸。每場遊戲中孩子都要根據隨時出現的不同戰況作出不同的兵力佈置,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在射擊對戰中的操控就是鍛鍊孩子眼疾手快。對方敢不敢衝,還是會防守,衝會衝過來多少,我要不要衝直接硬碰硬,還是用防守應對,就是一種“心理博弈”過程。決定造什麼兵,哪裡佈防,怎麼組織進攻,後方經濟如何保障.......這些綜合問題你都要顧及到,這不就是一種“掌控全局”意識。在遊戲過程中我們要隨時對各種突發狀況快速作出我們的“最佳策略”,對智商的反應要求很高。這些能力其實不就是我們在這社會生存中經常要用到的能力又或是我們特意要培養的能力麼。

所以,適當的遊戲,是非常有利的孩子的智力開發的,遊戲並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樣,就是一無是處,如今的電子競技已經成為中國體育總局承認的正式體育項目。智商的培養不是非得通過功課學習才能提高,玩遊戲一樣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對孩子玩遊戲,做父母的當然要控制,要監督,但不是不讓孩子玩,而是要防止沉迷於玩遊戲。玩個遊戲不只是休閒娛樂,也是帶有很多正面教育意義的。只要你會用教育的目光去看待身邊的每一件事,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教育的機會,就像上面的講的,遊戲也是能培養孩子很多生活能力的,也是會讓孩子學會很多生活道理的,關鍵是孩子還非常有興趣,樂意配合。

“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並不是說要鼓勵大家讓孩子隨著性子玩。在電腦前玩遊戲都玩了一個上午了,就沒停過 ,起碼對眼睛不好吧,父母要管吧;幾個小孩子在河邊玩耍,動不動就可能掉到水裡淹死,父母要管吧;你家孩子拿著火柴在人家木屋邊玩,稍不留意就把人家房子燒了,父母要管吧。

一個孩子連續玩一個遊戲一小時,就覺得很膩很累了,不想玩了。可你在生活中會發現有的孩子可以像個“瘋子”一樣,能三天三夜都玩這個遊戲,都不覺得膩,也不覺得累。你不要以為這是“什麼鬼”,這種玩起遊戲來像“瘋子”的孩子在中國多的是,我現在就告訴你培養這種孩子的秘訣,你不要告訴別人喔!就是孩子喜歡玩的遊戲,你堅決不讓他碰,每天把功課給他安排的滿滿的,每天上不完的培訓課,還有各種永遠做不完的練習題,讓他根本沒機會玩,也根本沒有時間玩。什麼 “軍事化管理”,“魔鬼式訓練”都用上,堅持一年以上,保證效果馬上就出來,而且包你“百試不爽”喔!

有的孩子的畢生夢想就是當一名電玩老闆,有的孩子希望將來自己開間“網吧”,當老闆不錯,為什麼偏要挑“電玩”和“網吧”。你聽過孩子“缺鈣”,“缺愛”,其實這種孩子就是從小“缺玩”給活活“缺”出來的。因為這樣,就不會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來阻止我從小就“夢寐以求”想玩的東西。甚至每天走進自己開的“電玩店”“網吧”的門口,可能都有點莫名的快感,感覺很奇妙。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非常危險,很容易變成“沉迷遊戲'的迷失青年,就像“斷線的風箏”“脫韁的野馬”“失舵的船隻”,任何人想控制都控制不了。

很多中國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生活嚴管,讓孩子從小就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這些其他孩子都喜歡玩的流行遊戲,孩子幾乎把生活的全部時間都花在學校的功課學習上,學習成績非常優秀,這些父母認為自己的教育非常成功,可後面才發現自己只是成功得培養出了一個超級“沉迷遊戲”的失足青年。這些教育現象在很多男孩子身上會體現得非常明顯,尤其是那些天性相對好玩的男生。儘管這種教育現象並不普遍發生,但也並不少見。從教育結果來看,那這算不算是一種“妄為教育”呢?

在孩子的人生主要學習成長期間,適當的“犯傻”、“犯錯”,是一種生活學習過程,是促進孩子更快更好成長的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就是那麼小的孩子懂什麼,我們大人是過來人的,我們知道人生哪些事重要,哪些不重要。如果按孩子的意願走,結果必然是一團糟。但如果孩子的人生由我們父母來規劃,孩子就可以少做不必要的傻事,少犯不必要的錯誤,少走不必要的彎路。這些道理聽起來很正確呀!但如果你看透人的自然生長規律和人的學習成長規律,你可能就會發現,這些看似絕對正確的道理,其實是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的。

以前,樂清市虹橋鎮第一小學五(5)班學生萬奕含寫的一首小詩叫《秘密》,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引發眾多網友共鳴,不少人坦言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你是撿來的”困惑,這首小詩既有童真,又包含對媽媽的愛,讓人讀後忍不住笑了。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秘密》

媽媽說我撿來的 / 我笑了笑 / 我不想說出一個秘密 / ——怕媽媽傷心

我知道 / 爸爸姓萬 / 哥哥姓萬 / 我也姓萬 / 只有媽媽姓姜

誰是撿來的 / 不說你也明白 / 噓! 我會把這個秘密永遠藏在心中

看完這首小詩,我們會不會認為這孩子腦子有問題,很傻很笨又或是很蠢呢?不會,我們反而會覺得這個孩子很童真,很可愛,很討人喜歡。其實只要正常成長起來的孩子,小時候都做過很多傻事的,我也一樣不例外。比如我小時候,有次吃西瓜,西瓜真甜,吃的太急不小心把幾粒瓜籽吞到肚子裡了。晚上忽然想起瓜籽沒煮熟,有生命,會不會直接從肚子里長出來。嚇得我當天一晚上沒睡,手不停在肚子上摸來摸去,只要發現長出小苗立馬拔掉。還有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就是小時候班裡一個同學跟我借了五毛,我又向另一個同學借了兩毛。當我要還錢時,我突然發現了一個我以前從沒想過的問題:就是我先拿出兩毛還給別人,再等別人還給我五毛,還是先等別人還我五毛,我再從中拿出兩毛還給別人。我總覺得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小小不同順序,極有可能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大奧秘。這對我的利益至關重要,我必須搞清楚,所以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以至我到現在都記得非常清楚。

可能有人會說我真傻,這麼膚淺的問題,直接問大人或老師就解決了,哪裡需要自己在那裡傻想,浪費時間。但我卻不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恰恰是這些“傻想”,反而鍛鍊我對事物認知的思考力。你想想,一個幾歲的孩子,不去想這些“傻問題”,你難道讓他去思考“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又或是“如何拯救人類,維護世界和平”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他獲取答案的方式,都是來自課本,老師,父母,自己從小就沒有獨立思考過任何問題。我換句大家更容易聽懂的話,就是我們用“課本,老師,父母”的現成答案去剝奪了孩子從小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在“千變萬化”的社會生存中,做更多讓我們都想不到的傻事來。

說完“犯傻”,我們再來說說“犯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犯了點錯,頓時驚慌失措,甚至大哭起來,不斷向身邊求救,乞求別人告訴他下面他該怎麼做。而另一個同樣大的孩子,同樣犯了點錯,但他很鎮定,自己馬上思考我為什麼會出錯,錯在哪,該怎麼彌補,要怎樣才能更好防範再次犯同樣的錯。這兩種孩子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見過,同樣是孩子,同樣的年紀,在面對犯錯時,處理“犯錯”的能力卻完全不同。要想培養第一種孩子,我有秘訣的,就是讓這個孩子從小到大沒犯過任何錯誤,讓他沒有任何的“犯錯”生活經歷,讓他沒有任何鍛鍊處理“犯錯”能力的生活機會,就這麼簡單。今後只要一“犯錯”,“驚慌”加“不知所措”的症狀馬上就出來了。

我再舉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兩個年紀等各方面條件都幾乎一樣的學徒。我們讓大師級廚師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來教這兩個學徒學做菜。第一種教育方法就是大廚操作炒菜過程,學徒在旁邊看一遍,大廚師傅就走了,然後讓學徒自己來學著操作。第一個學徒一旦自己操作,馬上就“犯錯”不斷,一會“把菜炒糊了”,一會“沒炒均勻,生的生,熟的熟”,一會“鹽放多了,太鹹”,一會“鹽又放少了,太淡”,一會火候太大,一會火候太小,一會水放太多,一會水放少,趕緊補,一會找不到調料在哪,一會發現倒菜時機不對,一會倒菜順序搞反了,炒著炒著,突然找不著要倒的菜了,一拍腦袋才想起,菜忘了提前切好.......基本連續操作了五六次,一個像樣,能吃的菜品都做不出來。第二個學徒則採用另一種教法,就是大廚一直在學徒旁邊進行詳細指導。這個菜品操作的每一步,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注意什麼,時機點在哪,都制定詳細的操作流程。第二個學徒在第一遍操作就可以直接把基本合格的菜品做出來,而且更神奇的是他幾乎不用犯任何錯誤。

在大多數人看來,第二種教育方法顯然要比第一種優秀的多,因為第二種教育方法能讓學徒“更快更好”地做出合格的菜品,最關鍵的是還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錯誤。如果我們把目光僅僅停留在這道菜的學習考核上,顯然第二種教育方法是優秀的,我也得承認,因為事實擺在那。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用第二種教育方法卻永遠培養不出一個優秀的“大廚”出來,為什麼?因為他連“把菜炒糊”這樣最基本的炒菜錯誤都沒經歷過,光這一條理由就足夠。

第一種教育方法教育出來的學徒,看似在前面的學習中浪費了更多的時間,犯了很多不必要的錯誤,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第一個學徒對炒菜過程中可能會犯的錯誤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還有自己對各種錯誤的預防總結,這樣反而更好的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這些“犯錯”的學習經歷,會讓第一個學徒在以後的學習成長中佔盡優勢。同樣類型的菜品,無論是幾百道,甚至上千道,對第一個學徒來說,只要學會前面幾道,後面剩下的大部分就不用人教了,自己就能輕鬆搞定。你就是大廚想教他,他都覺得你礙手礙腳的。因為這類型的菜品操作中可能會犯的錯誤,他在最開始的學習中早就都經歷過,他知道什麼情況下哪些問題會容易出來,他也知道怎麼控制,怎麼克服。而反觀用第二種教育方法培養出的學徒,在後面的學習成長中可謂是“寸步難行”。同個類型的所有菜品,他得要大廚一道一道,一遍一遍,一步一步詳細地教,他才能全部學會。同種類型菜品,幾百道你就得教幾百次,幾千道你就得教幾千次,而且只要菜品稍有修改,原料稍有變動,馬上什麼“把菜炒糊了”“沒炒均勻,生的生,熟的熟”“鹽放多放少”“火候太大或太小”......各種炒菜的低級錯誤全跑出來了。試問,如果你是一位酒店總廚,你更願意招聘用哪種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廚師。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頭看看,你就不會再膚淺地認為,第一種教育方法是在浪費不必要的時間,犯完全沒有必要犯的錯了。

我們射擊一個靶心,很難做到第一次就射中,要經過反覆練習。第一次射擊,發現往左下偏了,我們就往右上移;第二次射擊,發現還是往左下偏點,那我們就再往右上移點;第三射擊,發現移過頭了,往右上偏了,咱再稍微往左下移點;第四射擊,非常接近靶心,只是稍往左偏一點;第五次射擊,咱把握好移動的尺度,再往右稍移一點點,終於成功擊中靶心。正是由於前面的幾次“不射中”經歷,通過不斷地矯,才導致我們最終能“射中”靶心的。

我們不可能為了達到第一次就成功的效果,我們就一直在那算,今天風向對射擊的影響是多少,重力對子彈的影響又是多少,這把槍的準確度怎樣,射擊距離長短影響有多大......花再多時間進行再精密的計算,最後發現還不如就直接拿槍去“試錯”幾次,馬上就能精準射中靶心了。

我們做一個化學實驗,一樣也是很難做到第一次就成功的。第一次實驗不行,我們總結原因,第二次實驗不好,我們再總結原因,第三次實驗不理想,我們再再總結原因,重新來,第四次實驗,效果達不到,我們再再再總結原因,第五次實驗,還是失敗......就是這樣不斷地犯錯,不斷地總結原因,才換來最後的成功。

我們不可能為了達到第一次實驗就成功,避免不必要的錯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必須要把影響實驗的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全部精準無誤地全部“算”出來,這很不現實的。這樣“算”,算到猴年馬月你都永遠算不出來的。最後發現還是要從“失敗”中去總結,再“失敗”再總結......最後才能更快地獲得實驗成功。

我們社會講的“失敗乃成功之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可從來沒聽過有人說“成功才是成功親媽”。有前面的失敗才會有後面的成功,前面的“失敗”並不是浪費的,沒有必要的,一個人的學習生長規律也是如此,一個人在成年以前的人生主要學習生長期間,很多“犯傻”“犯錯”行為,實際上是促進孩子更好更快的生長的,並不是“浪費”的“不必要”的,這點我們一定要理性去看待。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作為父母,真正要特別專注的是那些無法彌補或會造成重大損失的“犯錯”,比如吃糖過多導致蛀牙,玩太危險的東西弄傷眼睛,在柴房邊玩火等等。這裡再多廢話點,就是一個小孩子智力發育不完善,看事物往往過於“單純”,這也導致孩子隨時都可能有很嚴重後果的“危險”發生,比如一個小男孩手裡拿個玻璃球,突然玻璃球滑落掉到迴旋門的縫隙裡,小男孩只是“單純”的想到要用手指去把玻璃球從門縫裡摳起來,但他沒想到迴旋門在轉動,會把手指“掐”住;一個小女孩走在街上,風一下把帽子吹到路中央,小女孩只是“單純”的想到要趕緊去把帽子撿回來,不然越吹越遠,但她可能沒注意到有輛車正往這邊快速馳來。家長只要一個小小“疏忽”,都可能造成孩子“不可挽回”的重大傷害。

幼小就是“犯傻”的年紀,青春就是“犯錯”的年齡,到功成名就年事已高時又有誰沒走過無數彎路的。就是因為小時候做過很多“小傻事”,長大後才更好地避免做“大傻事”;就是因為以前犯過許多“小錯誤”,將來才不會犯什麼“大錯誤”,正因為前面走過不少彎路,後面的路才越走越順。這就是人生的學習成長規律。我希望作為父母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要試圖去想改變這種人生軌跡,你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我們總想做個“教育能人”,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更優秀。但你也要注意我上面的提醒:做個“能人”太累太危險,可能你離“愚夫”僅一步之遙。

在孩子的人生主要學習成長期間,父母的過多幹涉會讓孩子提前變得很優秀,但同時也是在阻礙孩子自身能力的生活鍛鍊培養。

一個學習優秀的高材生來到一個公司上班,老闆給他佈置一個“小項目”工作任務,讓他負責。結果發現,項目被搞的一團糟,毫無進展。後來發現,這個孩子的“自我規劃”能力很差,他不知道怎麼來安排工作的每個進程,哪個任務先做,哪個任務要及時完成,哪些事情很關鍵,今天最主要的事要做什麼等等。後來一瞭解,發現這個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不一樣,從小到大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來安排好的,自己就像個機器一樣,按著程序走就行了。就連每天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刷牙,都是被父母規定好時間的。也就是說,你要想讓這個孩子完成這個項目,你得幫他把這個項目的每個任務,什麼時候什麼時間內要完成什麼,都要非常具體地規劃好,他才能完成。

讓他單獨去完成某個項目的工作,顯然很難勝任。那就把他調到產品開發部,做產品開發,剛好有一款青少年學生使用的產品在設計。後來發現他設計的東西根本就不符合“青少年”的使用特點,但是隻要換別的同事來做,根本都能完成。這又是什麼回事?原來,這個孩子是大步跳級提前完成學業的,就是因為這種提前,導致他在青少年時期,在學校與同年級的同學溝通交流出現很大障礙。因為學業可以通過努力來補,但是身體和心理各方面身體素質,成熟度這些都是無法提前彌補的。同班的同學年齡都比他大幾歲,他感興趣的東西,同學早就感興趣過了,現在沒興趣了。同學感興趣的話題,他又沒感覺,根本聊不到一塊去。他的工作同事都是正常上學過來,整天和同齡人打成一片,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想什麼,喜歡什麼,有什麼需求,有什麼共同習慣等等,他的同事不用特意去調查,就基本摸個八九不離十。他的同事一設計個使用功能,很快就引起大量青少年的喜歡,他一來設計,別人一看,這是“什麼鬼”;他的同事為這個產品設計廣告語,很快就引起大量青少年的共鳴。他一來設計,別人一聽,這又是“什麼怪”。部門開會討論如何把這個產品開發成今年流行的產品。他的同事們在成長過程中,社會流行什麼樣的東西,他們和平常人一樣喜歡,也和平常人一樣都用過。他們會去總結這些產品流行的因素是什麼,我們這個產品能不能運用。但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管得太嚴,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碰。社會流行過什麼,為什麼流行,什麼都不知道。你就算把這些流行的因素總結給他聽,他可能都未必聽得懂,那就更別提設計出一款流行的產品來。

上面這個故事是我用聽到類似的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加工出來的,儘管有虛構成分,但這個故事的因果推理是非常合理的。我們中國有不少父母這樣認為,大人是“過來人”,對孩子來說,絕對是個“名師”,由大人去規劃孩子的生活,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是有利的。所以,不少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總是什麼事都給孩子規劃好,生活,學習,玩耍什麼都管。這種過多管制,導致孩子的自主獨立的生活能力沒有得到絲毫鍛鍊,這種孩子即使到了成年,可一旦離開父母,自己獨立生活或工作起來,還是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在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大多父母對孩子的管制就顯然比中國父母少很多,可恰恰因為他們的不過多管制,讓他們的孩子自主獨立生活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鍊,這些孩子一到成年,基本獨立生活都是沒有問題的。

對比一下,他們沒有花多少精力去管制孩子,人家孩子到了成年,就可以獨立生活和工作。我們父母花那麼精力去管制孩子,我們孩子到了成年,卻還是個孩子。這種例子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很多孩子到了成年,獨立生活能力太差,這跟我們父母對孩子生活的過多管制絕對是有直接關係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進行嚴重干涉,很容易培養出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可也只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卻培養不出一個社會優秀人才。 很多孩子成年以後的“不幸”,就是父母這種“妄為教育”造成的。生活中那些讓人優秀的關鍵生活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獨立規劃能力等等。孩子在人生的學習成長期間,都沒有機會去有效鍛鍊,全是父母代勞,你說這讓孩子怎麼正常健康成長。這些優秀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工作,生活工作就會變得一團糟,讓自己優秀的各種生活能力實在太差。

父母讓孩子在學校進行大步跳級提前學習,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孩子很厲害,父母教育很成功,實際背後是逼孩子去和社會各種固定規範流程進行各種痛苦對抗,孩子最後基本是不可能對抗得過的。

在中國的大學裡,我們經常看到有“小年紀”的學生,這些學生就是大步跳級跳過來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其實已經慢慢形成一條符合大多數人成長的不成文的規範,就是每個年齡段,其實都有最適合做的事。如果人為地提前,就會使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在做不適合孩子做的事。舉個例子,公司招進應屆大學生的培訓課。大學生畢業基本就二十三歲左右了,公司的培訓課程就是為二十三歲左右的大學生準備的,突然來了個十六歲的大學生畢業生,公司就有點為難了。因為年紀不到,有的東西他確實體會不到,要單獨對他進行特殊培訓。對公司來說,培訓這樣的員工很痛苦,什麼都要特殊照顧,對這個孩子來說,去學習這些不適應他這個年齡段的東西,學得累,也很痛苦。就因為提前,導致孩子的成長軌跡與大多數人形成社會大環境出現錯位,每一步都走得比別人更辛苦。社會想培養這個孩子,很痛苦,孩子想融入社會,也很痛苦,最後大家都痛苦。那我們千辛萬苦去追求這種“提前”完成學業的效果,有什麼意義。我想提醒我們中國的父母,不要嘗試讓一個孩子的生長過程去跟這種慢慢形成的社會潛在規範流程去對抗,會害苦你的孩子一生的。

人才培養之道,可以簡單用一個等式來表達,就是“天賦+努力+機會=人才”

在中國,很多人都在痛斥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念。我卻認為這是人之常情,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成功,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有出息,誰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輝祖。這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的培養方法,和對教育觀念的認識。

人才的培養規律,用一個等式就可以表達出來,就是“天賦+努力+機會=人才”,很多機會其實都完全不受我們意志控制,我就不多說了。父母幫助孩子準確找出孩子有天賦的地方,再指導孩子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孩子“成才”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以我個人對“成功”膚淺的認識,影響“成功”最大的兩個因素,一個是運氣,另一個就是往自己有天賦的地方去努力。很多成功的人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歷時,在關鍵的點上都會感慨當時自己有運氣就獲得了這麼一次機會,才會有後面巨大的成功。努力燒香拜佛,做好事積德,會不會增加“運氣”,我確實不知道,但往自己有天賦的地方去努力,一定會大大增加我們孩子“成功”的可能性。越準越早地找到孩子的天賦,再往這方面去培養去努力,你的孩子會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在沒有找到孩子天賦前,就開始提前努力培養,這種努力其實犯的就是“方向性”的致命錯誤,一旦方向選錯,再多的努力,註定是浪費的,甚至有時還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遠。

在中國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成功”的標準就是賺很多的錢。什麼樣的專業最賺錢,就讓自己的孩子去報哪個,導致大量的孩子大學報的專業全是“經濟類”“金融類”“商業類”這些。 那什麼樣的人會容易賺很多的錢,就是企業家。所以很多父母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下一個“馬雲”“王健林”。有不少家長就完全不顧孩子的自身天賦條件,孩子是否願意,就直接往企業家這方面去培養。把各種各類成功企業家的優點集中起來讓孩子去學,孩子學得痛苦不堪不說,難道這樣就真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企業家?這個社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就是理個頭髮,修個指甲,做到國內一流水平也是不得了的“成功”,賺錢也隨後自然而然的事。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介紹偉人的書,我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那樣的人,但我們也要清楚,一萬個人中,可能也培養不出一個那樣的人。所謂“時勢造英雄”,很多偉人都是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造成的。絕大部分的孩子最後都只是會成為社會普通的工作者的,如果每個孩子都按那樣高級人才的標準去培養,可能孩子不但成不了我們想要的高級人才,還要遭受很多不必要“教育”的罪,最後大部分的孩子連做個普通的社會工作者都吃力,這就更得不償失了。

對孩子來說,也很不公平,你想想,為什麼我生來就要為了“父母的想法”去承受過多的教育痛苦,難道一個孩子就是為“父母”而活?孩子也可能會想,為什麼同樣是出生在中國,為什麼別人的父親就是“馬雲”“王健林”,而我的父親就不是。不顧孩子的自身天賦條件,以“父母的意志”想把孩子培養成父母認為的成功的人,就是一種“妄為教育”。

“天賦+努力+機會=人才” 這個等式中,有個“努力”,我想重點說的就是“努力”的動力。父母如果想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干涉”作為孩子努力的動力,最後成為你們想要看到的“成功”的人,註定後面是動力不足的,結果往往大多是失敗的。而真正能為孩子的“努力”提供源源不斷動力,一直支撐到孩子最後成功的是孩子自己的“天賦優勢”“興趣愛好”“理想抱負”等等這些。我希望那些還在以”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都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

賺錢多少,並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也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標準

在老一輩人眼裡,由於他們經歷過很多苦難,可能要顧自己生活,還要養家,在他們的觀念裡,“賺錢”自然比什麼都重要。但在今天這個人類生活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生活的各種必需品都基本滿足。賺再多的錢,跟“幸福感”其實已經沒有了太大的關係。年經一代,他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跟老一輩人肯定不一樣的。一個孩子從小就喜歡拆各種機械裝置,對倒騰這些機械很感興趣,從小就有發明各種機械的夢想。但父母覺得搞機械這些東西沒出息,硬逼著孩子放棄“機械類”專業而去學“金融類”。也許,這個孩子長大後,有獨立自主能力後,變成你像父母眼中的那樣。儘管有著穩定的工作,拿著高額的薪水,但他發現他生活得很抑鬱,不快樂,這不是他內心所向往的生活。每天的工作就是應付各種工作考核,項目任務,上級指令......沒有一件事是他發自內心自己自動願意去做的,自己完全是“生活”的奴隸,“賺錢”的傀儡。經過多年的思想鬥爭後,他還是決定放棄自己現有的生活,把生活重新來一遍,重新學習,這次他決定要為自己而活,去追求去完成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在很多人眼裡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很傻,但真正傻的是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看似生活得比孩子久,好像是過來人,但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他們那個年代已經過去,現代社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早已不同。

我看過這樣的一個寓言故事:

有兩個人躺在沙灘上曬太陽聊天,其中一個人是遠道來旅遊的億萬富翁,另一個人是當地漁夫。

富翁問:“每天需要多少時間打魚?”

漁夫說:“大約2小時。”

富翁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漁夫說:“我呀,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們兒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的充實又忙碌呢!”

富翁幫他出主意說:“我倒是可以幫你!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再買更多的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加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捕撈、加工和行銷的產業鏈。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裡經營你不斷擴大的企業。”

漁夫問:“那要用多少時間呢?”

富翁回答道:“15到20年。”

“然後呢?”

富翁說:“到那時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們兒玩玩吉他。”

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那麼努力刻苦,承受那麼多痛苦,賺再多的“錢”後,最終追求的還不是一個“幸福快樂”又“充實”的生活。我們鼓勵年輕人努力去奮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但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賺得比“別人”更多的“錢”這種“垃圾目標”去努力奮鬥。我們生活在這個人類社會,難免不受“別人”“世俗”眼光的干擾影響,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我們要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而生活,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活意識。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很多社會活動都得用到“錢”,對每個人來說,“賺錢”當然很重要,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獨立且足夠的經濟來源的“年輕奮鬥者”來說,賺錢往往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絕口不提“錢”,說講錢傷感情,我們常常就會認為這個人裝“清高”,太“虛偽”,一個人在生活中動不動就談“錢”,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人很“膚淺”,太“勢利”。一個年輕人剛開始創業奮鬥,很在乎自己能賺到多少錢,我認為很正常,並不是什麼羞辱的想法,也不是什麼低素質的表現。非要把自己的奮鬥說成是要為國家,為人類做出“貢獻”,反倒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

在網上就流行過關於“金錢”的很有名的段子:“金錢能買來食物,卻買不來食慾;金錢能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錢能買來熟人,卻買不來朋友;錢能用來奉承,卻帶不來信賴?”。但在現實中,連“不大”的孩子都清楚這樣的道理:金錢買不來食慾,但用金錢可以買到更可口更美味的食物,讓自己更有“食慾”一些;金錢買不來健康,但用金錢可以買到更昂貴更有效的藥品,讓自己恢復“健康”更快一些;金錢買不來朋友,但如果你擁有更多的金錢,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你交“朋友”,你能找到更稱心更喜歡的朋友的機率就會更大一些......我從來就不否認過“賺錢”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但我希望大家也要很清楚一點,就是當一個人的“物質生活”要求根本得到滿足後,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還可能有很多,比如個人的價值體現、個人能力的釋放、社會成就感、個人存在感、個人夢想實現、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在自己善長的領域去與別人的劇烈競爭對抗、幫助他人獲得的被需要感等等。我們常把一個人的生活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錢”可以大幅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志到,“錢”對我們“精神生活”提高不大。

在中國,我相信現在還有不少父母,以“賺錢多”為教育成功目標,去規劃孩子的人生髮展方向、奮鬥目標。這些父母的這種干涉行為,先把你指引上一條本就不“適合”你的路,再強制你往這個“錯誤”的方向去努力奮鬥,這算不算是一種妄為教育?在這個世界上,幫助你最“多”的是你身邊的這些親人,但我要提醒你的是,往往害你最“慘”的也一定是他們,因為別人沒有機會。一個好教育,可以讓人將來生活非常充足美好,而一個糟糕的教育,也可能是毀你一生的。

教育是有“機會成本”的,“極端教育”或“片面教育”,往往是顧此失彼,最後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

在經濟學上有個知識點,叫“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了做這個的同時,你也失去做其他方面的機會。教育也是一樣,我們在特意加強某方面教育的同時,其實也可能在同步失去其他教育機會。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成績特別優秀時,我們也要想到他可能除成績外,其他方面都比別的孩子差。“學校課程教育”只是我們教育中的一分部,“學校的學習生活”也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因為這一部分,而忽略掉整體的存在。“一葉遮目,不見森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把一片小小葉子放在你眼前,你看到的僅僅就是這片葉子,眼前就是一座森林,你也看不見。我們千萬不要因為這片“小小的葉子”,就阻礙了我們對“教育”,對“生活”的整體認識。

由於我國教育的發展階段比較落後,教育過程中自然會存在很多問題,這些教育問題亟待我們國家去發展解決。比如中國近代幾十年的高考狀元,他們的社會成就遠遠低於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就足以驗證這一點。目前中國的“學校課程教育”,被尖銳的“教育篩選”這個因素影響,越來越偏離教育的本質。把“學校課程教育”這塊學好,是非常有力於我們在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戰中獲勝的,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教育精力都投入對孩子的“學校課程教育”這塊,而忽略對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培養。一旦這個孩子走出學校步入社會,這種“片面性”的教育帶來的弊端就會暴露無遺,它會給這個孩子的今後生活帶來各種不同的困擾。

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陳佩斯在談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就這樣說過,他說:“我從來不去開家長會,我告訴我的孩子,你考了100分回來我就揍你,60分就夠了”。我並不鼓勵說學校學習成績只要及格就行,我只是希望我國家長明白,孩子教育不光只是學校課程教育,還有生活需要的其他“素質教育”,過度偏向“學校課程教育”可能會導致另一邊嚴重缺失。我相信在我國,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教育好就是學校學習成績好,給孩子一個好教育就是為孩子花費更多的教育經費,就是為孩子報各種學習培訓班,就是讓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培訓課程中學習,這種教育認識是很有問題的。

我舉個這種過度偏向“學校課程教育”而忽視生活需要的其他“素質教育”的具體例子吧。廣州日報曾出過一篇關於“神童魏永康17歲考進中科院後遭退學”報道。報道中的主人公魏永康可謂是學校課程教育中的佼佼者。魏永康兩歲時,已經能夠掌握1000多個漢字,“神童”的稱呼就此傳開。從上中學以後,獲得了各類的獎狀和證書,“奧林匹克競賽化學二等獎、三等獎”、“物理學競賽二等獎”、“(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獲獎等等。1996年,13歲的魏永康以總分602分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地年紀最小的少年大學生。在這些學習成就的背後,最大的功勞是他的母親曾學梅。從魏永康8歲上中學開始,曾學梅就開始了陪讀,為了讓兒子魏永康更加專注地將精力放在學校的課程學習上,家裡任何事情曾學梅都不讓兒子魏永康插手,魏永康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就是學校課程學習。曾學梅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幫兒子魏永康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餵飯。1996年9月,魏永康考上湘潭大學。考慮到魏永康年紀確實太小,生活尚不能自理,學校特地安排曾學梅做勤雜工補貼家用,還劃撥了一套一室一廳的住房供他們母子無償使用。母親陪讀的生活,也一直持續到魏永康大學畢業。2000年5月,17歲的魏永康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成為碩博連讀研究生。曾學梅開始覺得:“兒子那麼聰明,離開母親自己獨立生活,很快也能學會的”。但事與願違,脫離了母親的照顧後,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就往外跑;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襪子髒衣服到處亂扔;他經常一個人窩在寢室裡看書,卻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他有一門功課記零分,而沒寫畢業論文也最終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2003年7月,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魏永康的神蹟也就此終結。

從這篇報道中,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我認為有兩點。一是魏永康13歲就以高分考上湘潭大學,開始了大學生活,而我們正常人大概都要19歲左右,也就是剛到成年或成年不久這個年紀。一個孩子如果小小年紀就考上大學,別人會誇這個孩子的父母好厲害,培養出這麼厲害的孩子。可對這個孩子來說,這麼趕早上大學,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嗎?一個孩子成年以後,會進入社會開始完全獨立生活工作,而孩子在成年之前,都會受到父母的管束,到了成年這個年紀,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已經基本具備,在進入社會完全獨立生活工作之前,經過一段相對獨立的大學生活磨鍊,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的大學生活,大部分都遠離父母,除了經濟,生活和學習都是相對獨立的,這樣孩子後面進入社會開始完全的獨立自主生活工作,就很容易適應。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社會要讓成年時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去上大學,其背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魏永康13歲就開始了大學生活,他年紀不到,獨立生活能力還不具備,這個時候去讀大學,對這個孩子來說,是非常不適應的。按正常道理來說,魏永康在上大學後就應該出問題,可好在有母親曾學梅陪讀,才保證了他這段時間不出現問題。可兒子魏永康將來是一定要進行獨立生活工作的,這就意味著這些問題將來是一定會發生的,只是時間推後多少而已。對我們社會大部分家庭來說,如果孩子從上學到大學,都要家長像曾學梅這樣陪讀,這種教育代價恐怕大部分家長都承受不起。所以,我認為我們家長不應該去學習這種讓孩子過早上大學的教育作法,不僅對孩子後面的成長非常不利,而且我們家長大部分都承受不起這種教育要付出的代價。第二點就是曾學梅對兒子魏永康的教育,就明顯屬於過度偏向“學校課程教育”這塊,而嚴重忽略對孩子生活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魏永康長大後,一旦要進行獨立生活工作,這種“片面”教育的弊端就會暴露無遺。

魏永康本來是學校教育中佼佼者,一旦獨立生活後,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你就發現他簡直是生活的低能兒,他在生活中的遇到的各種困擾,我們正常孩子幾乎都不大有。魏永康雖是生活低能,可學校教育依舊能保持優秀,而後來這些在我們常人看來不起眼的生活素質,嚴重的干擾到魏永康的學業。最終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後面出現這種大家都不願看到的結果,這個主要責任應該怪誰,怪魏永康嗎?父母從小給他創造了那麼好的條件,可他自己太不爭氣嗎?可魏永康只是一個少年而已,他能懂什麼,他只不過是按母親的教育方法一步一步走而已。魏永康就是當下中國不少父母眼中的那種“少年強”,很多父母想追求的孩子教育效果,可最後你發現這種“極端教育”似乎很“畸型”。曾學梅想證明自己的教育是多少成功,可最後卻是成功成為了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

“過度溺愛”還是“過分管制”都屬於我說的“極端教育”,這種都會對孩子的成長成才造成“不利”影響。“過度溺愛”大家都很清楚這種行為很難培養出社會有競爭力的孩子,我就不廢話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過分管制”對孩子的“不利”影響一點不遜於“過度溺愛”,“過分管制”強調孩子什麼事都得聽眾父母的“安排”“規劃”,會嚴重損害到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自律性”等等。一旦將來孩子自主獨立生活,這種“片面”教育的弊端就會暴露無遺。

幾乎人類所有國家的教育都在強調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想一個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很差,對事情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又提不出什麼獨特見解,你叫這孩子拿什麼去“創新”。對人類社會貢獻傑出的人才精英,基本都是社會各種領域的領導者,但你想想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被“人”指揮著幹這幹那,從沒有自己決定過自己要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意識,規劃能力又很差,又沒“主見”......你讓這孩子拿什麼能力去領導別人。

“平常生活”應該作為孩子教育的主體

有一位父親,認為孩子的教育,培養“智商”最重要。忽然有一天,看到一本介紹和總結“情商”的書,頓時教育觀念發生很大轉變,原來“情商”這麼重要。於是,又把“情商”作為孩子的主要培養方向。過一段時間,看到一本介紹和總結“逆商”的書,講的實在太有道理了,又趕緊把“逆商”作為孩子的主體教育。你就把“智商”“情商”“逆商”都作為重點教育培養,我都認為這種教育很“片面”。在現實生活中,“智商”平平卻能取得不小社會成就的人,一抓一大把;喬布斯是世界公認的人才,但他的“情商”卻顯然不高,甚至很低。因為他經常把同事給得罪,自己還完全不知道,最後竟被自己創辦公司的同事給趕出公司。這種“情商”不高,在社會取得不小成就的人並非個例;而沒有經過什麼挫折、困境就很成功的人,也大有人在。要找出“智商”“情商”“逆商”都高的成功人士,反而不好找。

教育的最終都要回歸平常的生活,那就應該把“平常的生活”作為教育的主體。教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任何能夠影響孩子將來生活的行為都是“教育”的過程。教育並不是一定要有學校,一定要有老師,一定要上課,一定要交學費,一定要學到什麼課本知識,那才叫做教育。哪怕我什麼都不做,給你生活自由鍛鍊的機會,你自己去嘗試,去探索,自己去經歷,自己去動手,哪怕是犯錯。最後由你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成長,這也是培養一個人獨立生活各種能力的教育。不作為並不代表不教育,生活中那些看似對孩子教育不關心的父母,恰恰因為他們的“不作為”,他們家的孩子獨自生活各方面能力都很強,反倒那些對孩子教育過度關注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能力極差,事事依靠父母,落下一大堆“不知名”的各種生活毛病。這種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不難找出的。

“自我管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我規劃能力”等等這些生活品質或能力的養成,哪個不重要。在我看來,哪個都比所謂的“智商”“情商”“逆商”全加起來都要重要個10倍、100倍。這些都是孩子完全就可以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鍛鍊培養的。

我對一個人在成長時期的教育做過一個總結,就是一定要以“平常生活”作為主體教育,重點關注孩子兩個核心方面的教育,一個是揚長,另一個是補短。所謂的揚長就是指發揮孩子自己最擅長的地方,補短就是對人格缺陷上作適當的彌補。因為發揮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孩子在社會競爭中佔盡優勢;而人格上的補短,則能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少吃苦頭。我自認為這個教育總結,幾乎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我也希望這個教育總結,能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提供一點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所有不尊重孩子意願,不理會孩子興趣,不偏重孩子天賦的教育,最後時間都會證明,這一定不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

有一位父親平時喜歡讀書,有一天看了一本世界投資大師的自傳介紹,裡面有一段引起這位父親的注意,就是介紹這位世界投資大師在小時候,就開始自己通過賣報自己攢錢,攢錢足夠多後又接著投資更賺錢的生意,最後生意越做越大......最後成為世界著名的投資大師。這位父親頓時深受啟發,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看到這本書。他發現這位投資大師的經商投資頭腦,在小時候就有體現了。於是,他趕緊張羅著讓自己幾歲的孩子去街頭賣報,從小培養孩子的經商意識,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就怕孩子再長大點就遲了。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種做法對培養孩子的“財商”極有幫助。

這裡,我就來給大家進行深層次地分析下,只要我提醒你幾點,你可能就會改變你原有的看法。同樣是賣報這個行為,這位投資大師是自己看到人們有買報的需求,他自己願意用自己的勞動,通過滿足別人需求來獲得自己需要的金錢。那我們現代的這個小孩子呢,有這種想法嗎?有一點這種意識嗎?孩子正在家看“喜羊羊”動畫片正起勁,老爸過來把電視一關,臉色一拉,說“趕緊給我賣報”,孩子說“不去”,老爸說“不去是不是,小心我抽你”。這個孩子就這樣生生被逼著到街頭賣報去了。既然孩子自己沒有這種想法,沒有這種意識,你就是讓他賣一百次,一萬次,也賣不出跟那個投資大師小時候賣報的效果來的。還有現代這個社會,還有人有買不到報的需求要一個孩子來賣報滿足嗎?任何一條大街拐個彎就可能有一個報亭,再走幾十米就可能就一個報攤,小區裡訂報的直接送到門口。還有現代的電腦,手機 ,都能通過網絡看新聞。真正從這個孩子手裡賣報的,幾乎都是出於“可憐這麼小的孩子就出來賣報”這種心態,又或者是作為一種“鼓勵”。可想而知,孩子最後能賣出幾份報紙。孩子要有嘗試的想法,也沒什麼危險的話,父母讓他“賣個報”“擺個灘”也沒什麼,孩子要是實在沒這方面想法和興趣,這種嘗試又有什麼意義可言的。我奉勸大多數孩子的父母,千萬別學用什麼“賣報”來培養孩子的“財商”,這是很膚淺,很愚蠢的教育行為。

所有不尊重孩子意願,不理會孩子興趣,不偏重孩子天賦的教育,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厭學”情緒。而“厭學”情緒是一個孩子學習成長最大的阻礙。一個孩子從小就開始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世上是最糟糕的教育。在我國非常出名的“鷹式教育”,就是一種極端不尊重孩子意願,不理會孩子興趣,不偏重孩子天賦,完全以父母的意志去逼迫孩子進行各種痛苦學習的教育過程。十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就接受“鷹式教育”,有九個半都會從小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這就是我那麼反對“鷹式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最近看到一個網絡熱傳的視頻,一個小男孩用興奮的聲音說:“我們家著火了!太好了!我把書包都甩進去了!”很多網友看了哭笑不得,這種厭惡學習類型的孩子在中國並不少見。你說這種孩子天天想著如何逃避學習,還怎麼通過積極學習最後成長成才呢?

在我國,學生厭學的情緒表現非常明顯。我國每年高考結束後,都會看到各種媒體對“高三學生集體撕書事件”的報道。我相信,如果學校不進行控制,全國各地大部分中學都會上演“高三學生集體撕書”這一幕。書是人類社會積累下的寶貴知識財富,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進步,那為什麼要把它們撕碎,然後再從高樓上灑下來。其實,像我這樣完整經歷過高考的人大概都多多少少能讀懂這種行為,其潛臺詞就是:只要這次考完試,我這輩子就再也不想見到它們(撕的書)了。見都不想見,那就更別提後面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研究了。從“撕”這個字眼中我們就應該體會到這些孩子不只是厭學而已,而是對學習已經到了“憎恨”“憤怒”的地步,所以才會去“撕”。這種對學習的負面態度,會對孩子後面的大學學習很不利,嚴重點甚至會使孩子終身厭學。

一個孩子是發自內心想學習,而另一個孩子是內心對學習反感卻被逼迫著去學習,這兩種學習效果,顯然差著一個很大檔次。誰高誰低,有點教育常識的人都應該能分辨得出來。所以,教育要尊重孩子意願,理會孩子興趣,偏重孩子天賦,去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或興趣,讓孩子從內心熱愛學習,是發展現代化教育的幾個核心內容。

按我個人對教育的理解,教育應該是能影響人的一生的,教育的最終應該是幫助我們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成長成才的。可這種用嚴格管制,嚴重干涉,嚴厲處罰對孩子“逼”出來的教育效果,這種教育理想的影響狀態最久也只能持續到拿到高等院校的“大學文憑”時就基本終止,對人最後在社會成才,有所建樹沒有多大影響幫助。中國有很多父母把好的教育,幾乎直接等同於考試“考高分”,排名“列前茅”,把最後最好的教育等同於大學考上“清華北大”,這種教育的目光是非常短淺的。

孩子教育,提高父母對科學教育的認知水平才是關鍵

在我國很多父母並沒有接受過相對專業的教育指導,自己又沒有相關的學習渠道,有的工作忙沒時間。所以,我國很多父母的教育認知水平,在我看來非常低。對教育完全沒有一個相對科學的主觀認識,這就導致我國社會的教育盲目跟風現象非常明顯。一會社會流行什麼教育,很多中國父母“一窩蜂”上,一會流行什麼教育理論,很多中國父母又“一股腦”學著弄,一會社會流行什麼孩子培訓課程,很多中國父母又“一紮堆”搶著報名。

有的文章就介紹到,75%的孩子是潛在的天才,只有3%的孩子是天生的天才,所以,即使咱們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天才,咱們的孩子也一樣有很大的機會成為天才,只要父母投入很多的精力開發孩子的潛能。確實,真的製造出了大量的“天才神童”,長大後發現好像也成不了一個厲害的人。“神童”是指天賦異稟的兒童,而我國製造的很多“神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神來神去,最後發現也只是“神”在童年而已,簡稱“神童”。兩者主要差別就是一個是“天賦”,另一個是“人造”。什麼背古詩,背字典的記憶“神童”,什麼運算速度堪比計算器的數學“神童”,什麼在學校大步跳級的學習“神童”等等,真是“神童輩出”的神奇國度。 有的什麼“權威機構”發表什麼論文,介紹孩子小時候游泳,有助於提高孩子的什麼能力。還有各種激發孩子潛能的書,什麼各種“科學依據,科學認證”。這裡我不想談這些論文是否具有科學性,因為我也不懂,我現在也不想搞懂。我就當這些文章是完全科學的,我相信父母花上千元培訓教育費用讓孩子小時候接受專業的游泳培訓師的游泳訓練,對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一定是有提高的。可我也知道,哪怕讓孩子自個在家裡玩個拼圖遊戲,對孩子的某方面能力也一定是有提高的,對孩子一定是有益智效果的。

理論本身沒有錯,我最擔心的是某些中國父母由於“無知”,胡亂盲目套用。再正確的理論用錯地方,都會錯誤得令人髮指;而再錯誤的理念用對地方,都會正確得讓人驚訝。我隨便例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有一個很著名的“水桶理論”,也叫“短板理論”或“木桶定律”或“木桶效應”。講述的是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樣的道理。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位父親看到這個理論受到很大啟示。他認為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可以用這個“水桶理論”。現在教育講究“全面發展”,自己的孩子“數理化”方面比較簿弱,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不受到“短板”的制約,他決定加強孩子對“數理化”方面的學習。孩子的這種補短學習是不是就變得很痛苦,這就是我在五大浪費教育裡提到的“事倍功半”的補短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各方面都不差,但因為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補短”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提高自己的長處,導致哪方面都不強。孩子一到社會上去各別的孩子一競爭,發現沒有一樣能競爭過別人,最後發現這個教育是很失敗的。

我們來分析失敗的原因:首先是“水桶理論”本身有錯嗎?沒有。然後是全面發展有錯,好像也沒有。其實就是不會運用的錯。有人這樣運用“水桶理論”就比較合適,比如我們的知識學習面要儘量寬廣點,儘量全面點,因為某方面知識的欠缺,可能會阻礙我們對一個問題或對一個事件的正確全面認識。國家提倡“全面發展”那也沒有錯,因為一個人在社會生活,是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識的。但這種“全面”不是每一樣知識都有必要學那麼多,學那麼深,學習要分主次,要分難度。有的知識因為本職工作需要,自然要列為學習中的重點,要學得深,有些知識只是生活應用,我們就學到生活應用這種難度就夠用了,沒必要花過多的精力去學那麼深。

下面我要講的是我認為我國社會最普度,危害最廣的一種“妄為教育”。美國是世界上現代教育發展最好的國家,美國孩子的學校課程學習負擔是隨著孩子的生長,學習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匹配提高的。孩子小時,學習能力最差,學習難度最低,學習最輕鬆,而分科以後的大學高等教育,孩子已經成年,學習能力達到了最佳高峰,這時的學習難度是最大的,學習也是最不輕鬆的。而在我國,這個教育過程似乎是剛好反過來的。這些年來,一直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基礎不牢難建高樓”“少年強則國強”這種類似的教育口號誤導。我們在孩子幼年時,學習能力最差的時候,就進行高難度的學習,進行高密度的教育,孩子在幼年時期的學習最累,而經過高考上大學分科學習以後,孩子的學習能力達到最佳高峰,我們卻讓我們孩子的學習放鬆下來。我們似乎是把最精髓的教育放在了孩子學習能力最差的幼年、少年這段時期,而美國則是把最精髓的教育放在了孩子學習能力最佳的剛成年不久上大學後這段時期。這種道理很簡單,連養豬的農民都知道,教育對一個人的後面成長很重要,食物對豬後面能否長得膘實很重要,農民是不會在豬還小時,消化能力很差時,去大量餵食的,喂再多小豬也吃不下,消化不了呀!大多都是浪費掉的。只有當豬長大後,消化能力變強時,才會去喂更多的食物。在我們社會,大量的小孩子都屬於超負荷高難度學習,這些孩子大部分從小就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

在我國,由於我國學校學習競爭在孩子很小時候就開始,導致我國很多父母不得不受現實所迫,讓孩子從小就進行超負擔提前學習。但我們也要非常清楚這種教育真相,就是這種教育並不科學,而且弊端很大。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生長規律

有些父母認為,這個社會競爭是很殘酷的,不是你把對手淘汰,就是對手把你幹掉,我們應該從小就要做好準備。在“溫室”裡永遠培養不出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孩子,所以從小就要用“人為製造的殘酷環境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自身的潛能”。“讓孩子光著膀子在雪地裡打滾”,“孩子發高燒幾天不退,仍堅持自愈”,“把孩子丟到河裡,讓孩子拼命掙扎”,“給孩子制定嚴酷的體能訓練,每天長跑,爬高山等,一樣也不少”,“ 酷熱的天氣不允許小孩開空調睡覺”等等,我不瞭解具體情況,也不是說這就一定不對,但我知道這種做法很危險且不明智的。

我們放眼大自然,你會發現,幾乎全部的動物在幼小時都是生命最脆弱的階段,都是要被它們父母精心呵護的。在植物界,如果一顆小樹苗在嚴酷的環境中受到一丁點的損傷,它是很難茁壯生長起來的。如果我們在小樹苗身上輕輕扎一個針眼,這顆小樹苗可能就死了,即使不死,長大後也會留下一個巨大的傷疤。但我們在一顆成年樹上拿小刀用力劃幾下,你未必傷得到它,因為它已經長得皮糙肉厚了。即使你傷到它,它也會很快恢復,不會有什麼大礙。人也是一樣,在幼年時同樣需要精心呵護。因為小孩身體各個機能幾乎都沒發育完善,基本就不具備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這個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而且這時候的傷害帶來的後果是最嚴重的。再加上這個時候孩子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對所有的傷害只能照單全收。

聽過“拆東牆補西牆”這個詞吧,意思是拆倒東邊的牆,以修補西邊的牆,也比喻臨時救急,不是根本辦法。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過早就受到“惡性刺激”,它不是說“拆東牆補西牆”,它可能要把“東牆南牆北牆”全折了,來補這個“西牆”,“西牆”由於得到加強,自然比以前“鞏固”了不少,但“東牆南牆北牆”全都變得“脆弱不堪”了。孩子也是一樣,任何“刺激”都會使孩子自身加強這方面的“抵抗”能力,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就會受到“損傷”,結果可能就是“得不償失”了。一個幼小孩子一旦感覺有不適,就會有“哭鬧”的行為,大人都應該引起高度關注,這就是為什麼“哭鬧”是大自然賦予孩子最早的行為能力,因為他們需要“精心呵護”,才能正常健康成長。

“最容易受到傷害”“傷害後果最嚴重”“對傷害沒有任何反抗能力”這就是任何生物在幼小時都是需要精心呵護的三大原因,人也是一樣的。既然萬物成長皆如此,那便是大自然的規律。很多人很早就學會並很好的運用這種大自然的生長規律,比如把最需要精心呵護的小樹苗放在溫室裡培養,當樹苗長到足夠大,能承受風吹雨打時再移植到戶外,經過風雨的洗禮最後茁壯生長成參天大樹。但在人類社會中,總是時不時就會“蹦”出幾個“白痴”或“傻冒”去挑戰大自然的這種“權威”。幼小時本該精心呵護,卻讓它飽受風雨摧殘,後來發現長勢不對,又趕緊精心呵護起來。你看看,這乾的都是些什麼事。

教育要講究“與時俱進”

教育也要符合社會的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育要“與時俱進”。我們要在社會競爭中拿得第一,非常不容易,但在人類社會科技發達的今天,教育也不應該像中國學生這樣學習得那麼痛苦。在古代,人類把積累下的知識編成竹簡書,搬運起來很困難,所以把知識背誦下來是教育很重要的部分。你只有背下來,才能有知識給你運用,但背誦是一件很苦的學習過程。後來,人類就發明了紙張,印刷術,再後來,電子書,照像機,圖片,視頻,手機,電腦都可以對知識進行輕易地記錄和搬運,背誦對現代的教育來說,其實大部分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在中國的學校,我們經常可以在早上聽到校園傳來陣陣的朗讀聲。為什麼要早上進行朗讀,因為早上記錄力最好。但在人才輩出的西方發達國家,你幾乎看不到這種教育現象。人們在生活過程中,要記帳,要交易等都要用到“運算”,所以學會運算是教育的一項教育內容。但運算又是一項繁雜的過程,使用普遍,又容易出錯,特別是現代增加了大量複雜的計算公式。後來,我們人類就發明了計算機,繁雜的運算變成再簡單不過。對現代教育來說,運算的學習只要你學會如何使用計算機就基本足夠了。以前,我們要學到更多的知識,對世界有足夠的認識,我們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各地到處學習。而現代有了網絡,你只要坐在電腦的一塊屏幕前,世界就在你眼前。各國各地,各門各類的知識,你都可以輕易看到。可以說,單純地去掌握再多的知識,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現代教育真正的核心是讓人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這個能力中,最為核心的是對現有知識進行突破,進行創新。在現代的社會,如果一個人的教育,還要大量背誦,運算還要用手算,腦算,還在不顧現實運用去學更多的知識,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被浪費在這些並不能提升學生將來社會競爭力的學校教育上,這些又算不算是“妄為教育”,大家說呢?

再正確、再科學、再先進的教育理論,一旦在當下中國現實中去實現,就一定是錯的

目前的中國學校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其實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一個學校的教育工作主要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開展的,很多人會批判這樣的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格健全的人才來的,但學校會告訴你,社會,家長,學生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就是看你這個學校培養出了多少高分學生的;學校私設“重點班”“尖子班”,很多人會批判學校的這種做法是違背“義務教育法”的,但學校會告訴你,這種做法對提高學習成績是最有效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量也是最多的;一個老師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很多人指責這種教學方法有誤,但老師會告訴你,這種方式對付“考試”最有用,我不這樣教我就評不上好老師,家長會罵我,學生也不願學;一個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實習班”等,讓孩子超負荷學習,很多人指責這種做法不對,但家長會告訴,不這樣做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比別人落後,上不了好的學校;一個學生過度學習“學校課程”而忽略生活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少人會指責這種學習不行,但學生會告訴你,不這樣學我在周圍人眼中就不是優秀的孩子,在老師眼裡就是差生;幾所國內一流大學在那裡搶“高分考生”,很多人會批判說僅用“高考成績”去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連這麼簡單的教育道理都不懂,還好意思說“一流”。但學校招生負責人會告訴你,我們的“高考”教育體系只給我們提供考生的“考試成績”,我們就是想“全面”想“綜合”考核,我們也辦不到呀。像安徽毛坦廠中學、河北衡水中學的這種“軍事化管理”“魔鬼煉獄式”的學習模式,遭到大量的社會有識之士的批判,反而越批判越擴張。甚至有人指出這種違背教育本質的學習模式,應該被國家相關部門取締。其實,能夠形成這種“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的這種教育現象,是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共同推動的結果,不是“學校”就能引發的。這種社會“不良”的教育現象就像人身體裡的“惡性腫瘤”一樣,你把它切掉,它一樣會從身體另一個地方再長回來。

正是由於中國學校教育存在很多明顯問題,所以教育改革倍受國人關注。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地探索教育改革嘗試,什麼教改,什麼校改,什麼課改等等。有些教育理論研究者,提出很多教育先進理論,再加上本身就是從事學校教育的工作者,天天跟學校教育打交道,自認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比任何人都通透。畢生夢想就是把自己的先進、正確的教育理論運用到現實的學校教育中,來改善中國的學校教育問題,讓孩子在學校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些教育改革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教育理論也是正確的,先進的,可在這裡,我要警告這些主導教育改革的先行實踐者,別去嘗試做教育改革的“能人”。這些正確的,先進的教育理論,一旦在現實中實踐起來,就一定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不匹配,不適用,就好比把波音747先進的引擎裝在拖拉機上,最後出問題是必然的。

在我國批評中國教育的人很多,可真正看透中國教育真相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那些天天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工作者。別忘了古詩中提到的生活智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恰恰因為你天天呆在學校裡從事教育工作,反而會讓你更看不到我國學校教育的真相。你以為學校教育有問題,對學校教育進行改革就能解決嗎?你以為學校教育問題是一個校長,一個教師能改變的嗎?你以為教育就是一個孩子在學校的十幾年課程學習嗎?你以為一個國家的教育問題,只是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出了問題嗎?你以為教育問題僅僅只是一個國家社會的教育這方面出了問題嗎?......

為什麼我說教育理念再正確,一實踐起來就一定是錯的?第一,教育的開展是由孩子、家長、教師、學校、國家社會多方來協同完成的,不同單從某方面就能改變得了的。第二,學校教育由老師來執行完成,可老師的教育受學校教育制度影響,學校制度受國家教育制度影響,國家的教育制度受國家教育發展階段或國家教育國情影響,而國家教育國情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第三,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教育發展,社會、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等都早已形成應對國家目前教育體制的最佳策略。只要我國教育國情這種教育大環境不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目前的教育大體制也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那底下全國各地區學校的那種“理想的”“有根本性改變的”教育改革,就註定最後都是失敗的。

所以,很多教育先進理論,正確理論,只能停留在理論上進行討論,進行研究,不能立刻運用到當下中國的現實教育中。比如某學校搞教育課改,想擺脫學校當下最為詬病的“填鴨式”灌輸教育,“刷題”應試教育,讓學校孩子接受更科學、更先進的教育。可你知道中國高考有多難嗎?老師不天天講解題技巧,學生不天天“刷題”反覆訓練,怎麼和別的學校的中國學生公平競爭?你在學校搞課改,讓學校學生在幾年的時間內接受到了你認為理想的教育,可這些孩子大多都會在高考中失利,大多都考不上好大學,後面大多都找不到好工作,最後這個學校的學生大多都只能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這些學生,還有學生的家長,最後都在抱怨這個學校,罵這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認為是學校這些人害了他們。你說,這學校課改對不對?有沒有問題呢?這些學生算不算是學校教育改革嘗試的實驗犧牲品呢?

所以,國家的教育大環境不發生根本性改變時,我們在底下學校去進行各種“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不匹配的,不適用的,會出更大教育問題的。教育改革一定要講適應國家教育大環境的,如果不適應,這時採取一種“無為”態度才是最明智的。我上面就講過:做個“能人”太累太危險,因為你離“愚夫”僅一步之遙。在當下的中國,這些主導“教育改革”的教育“能人”,大多最後都會變成“愚夫”而已。

因為不少人的理解能力有限,為了避免誤解,這裡我不得不多說幾句,就是我不是說當前的中國教育就不需要也不能進行教育改革。其實當下的中國教育還是有很多教育改革的空間的,通過一定的教育改革,是能讓我國的教育變得更合理,更科學一些的。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教育改革涉及到很多制約因素影響,複雜性很大,必須要先搞得非常清楚,才能最後讓教育改革成功。

教育要警惕不要陷入不斷加深的“妄為教育”旋渦中

在我國,很多孩子被一些“妄為教育”搞到厭學,而有少數孩子則是被一些“妄為教育”搞到厭生。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或者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他們眼中的“成功者”,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因為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讓孩子將來生活更好,一定要讓孩子接受更早、更多、更好的教育,只要對孩子將來有利的教育,咱就上,反正家裡不差錢。孩子每天一睜開眼就是永遠“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課程”,再加上父母的各種管控,約束,干涉,孩子很多感興趣的事都不能做,想多玩會兒都不行,每天過得就是這種“惡夢般”的生活。這實際上會給孩子從小就對“生活”產生一種錯誤的理解,就是“生活”其實很痛苦,痛苦會導致孩子對生活產生“厭倦”,而“厭倦”發展的最後往往就是“輕生”。還好父母看過一些有關兒童教育,兒童心理的書,及時發現孩子“輕生”的念頭,於是精心挑選國內最好的相關心理輔導班讓孩子去上,精心挑選國內最好的心理醫生給孩子進行心理輔導,自己還得大量翻閱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各種努力但孩子的情況並沒有明顯的好轉,可能國內的心理輔導不行,國外發達國家的心理輔導比較成熟。不僅要請國外的心理醫生,還要請最有名的,反正家裡不差錢。國外有名的你未必知道,你要花不少精力用各種手段去調查吧,托熟人,找關係,向國內相關行業人士打聽等。光是有名的心理醫生還不夠,還要對兒童輕生輔導方面有經驗才行。要讓孩子能看到國外有名的兒童類心理醫生,要麼把孩子帶到國外去,要麼把醫生請到國內到。孩子的功課太多,太急,不能落,反正自己也不差錢,所以寧願花大價錢把該專家請到中國來。各種簽證,各種手續,接待呀什麼的都來了。好不容易讓孩子能看上著名的兒童類心理專家,發現國外專家不懂中文,我們又不懂外語,還得花錢找翻譯。這翻譯也很重要呀,翻譯如果不準,會直接影響心理專家的心理治療效果,那專家不就白請了,所以翻譯要找最好的,還要有相關翻譯經歷的,對心理治療術語相當瞭解的才行。為了孩子,錢多花點值,反正不差錢。於是,又開始各種託關係,找熟人,同行打聽介紹......把這對父母折騰得夠嗆,最後發出一聲感慨:養個孩子真不容易,永遠操不完的心。

儘管這是為了誇張和渲染的需要,添油加醋的虛構表達,但這個故事所表達出的背後形成邏輯,跟我們很多現實教育問題的發生是非常相似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類似不必要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在我看來,很多不必要的孩子教育問題本來都是不應該發生的,是我們自己搞出來的,而且問題是越搞後面事越多。有的學校給學生上一門叫珍愛生命的課程,就是讓孩子珍愛生命,不要輕生。因為現在小孩學習壓力特別大,學習負擔太多,感覺生活枯燥無味,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如果我們社會像人才輩出的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學習生長的環境,讓孩子有適當的時間玩耍,足夠的自由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說句半開玩笑的話,你就是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天天叫孩子去“死”,他就是“死”也不去。因為生活這麼美好,誰願意,不用去上什麼叫“珍愛生命”的課程,這些孩子本來就是應該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

也可以用數學的概念來表達我這種邏輯,就是人一生下來,就是零,隨著成長,就會變成正數並慢慢增加,但由於我們不必要的干涉,弄著弄著把它變成了個負數,一看負數怎麼行,必須努力想方設法把負數扳回來。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是扳回到了零,這時還感覺自己很有能力,特有成就感。其實人一生下來,什麼都不用做,最低也不過就是個零。很多時候這種類似的“妄為教育”就是這麼一個搞笑邏輯。

還有的孩子被父母逼著去上校外各種輔導班,去提前學本就不該是這個年齡孩子學習的課程,結果導致孩子學起來很費勁。父母一看,花了這麼多輔導教育費用,學不到東西不是很虧,為了不虧怎麼辦?再多花點教育經費,去上培養孩子提前學習能力的培訓課程,因為孩子提前學習能力提高了,才能學到東西,才不虧。上這麼多培訓課程,萬一父母上下班時間對不上,接送又成了問題。自己接送不了,可能還要再多花點教育經費專門僱人去接送。而之前如果你讓孩子正常學習,不讓孩子進行提前學習,就沒有後面那麼多事了,也不必花那麼多教育經費了。

本來就不應該有的“事”,都是沒“事”搞成有“事”,為了搞定這些“事”,又一直不斷搞“事”下去,最後被一大堆“事”搞得自己心力交瘁。不少為孩子教育操心過多的中國父母最後都會發出“標配型”一聲感慨:為了孩子的教育,永遠操不完的心。

很多中國家長花太多的時間,太多的精力,甚至太多的金錢去幹涉孩子的生活、學習,我認為大多都是不必要的,因為這會破壞孩子正常且健康的成長軌跡。比如強力去介入孩子的生活,規劃孩子每天的生活步驟,無異於把孩子當成只會服從命令的奴化機器人來養,孩子生活最基本也是最可貴的自主意識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那麼多小孩在極小時就被父母花大量的教育經費逼著去學鋼琴、學舞蹈、學外語……那麼多孩子學,學得那麼辛苦,最後有多少比例是成為這些鋼琴、舞蹈等行業裡的佼佼者的。從人的成長成長角度去看,都是沒有必要的,小孩的學習精力,父母的教育花費,都是被浪費掉的。還有很多被父母過早教育而培養成的學習“神童”,小小年紀就比同齡人多認識幾千個字,可是,這個孩子和同齡長大後的人比,這個過早多識字的優勢是什麼,是不是在識字能力上這個孩子就比同齡人強,或者識字比同齡人多。還是說這個孩子的文字表達或者文字寫作就比別的正常孩子強,就因為幾歲就比別人多識幾千字。顯然不是,任何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都不會有識字困擾,平常生活工作要用到的基本都會,不懂的隨手翻個新華字典,兩三下就搞定。那一個小孩子,在過小的年紀就逼著他去痛苦多學,比同齡人多認識幾千個字有什麼用?這對孩子的成長和將來發展幾乎是沒有任何實質性幫助的,只會給孩子的童年帶來痛苦的學習體驗,這都是些不必要的教育。還有在孩子小時就全面進行對人的成功有影響的一些特質如“智商”“情商”“逆商”等培訓,想從小就把孩子培養“智商高”“情商高”“逆商高”的優秀人才,這種教育理念跟我們時代的發展也是不相符合的。人類社會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主要都是靠“社會分工合作”來實現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是不需要個體做到面面俱到的,只要你把你獨特的優勢發揮出來,別人競爭不過你,你其他的所有不足之處都是可以通過社會資源的配套來彌補的。也就是說,只要你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雖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但你是完全可以成功的,這個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當然,花少量時間去彌補自己明顯的不足之處,我也是非常鼓勵的,因為太過明顯的缺陷,有時很容易會阻礙到你優勢的有效發揮,嚴重時可能會影響你的整個人生前途。

中國的很多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也明白孩子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但教育一定要講個科學方法,符合人的生成規律。我相信,在不少父母的眼中,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時間比別的孩子多,學校課程學習得比別的孩子多,比別的孩子早,在自己孩子的教育經費上花費比別人家的多,如報的課外各種學習項目多等等。在我看來,很多中國家長對幼年孩子的教育,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這些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沒有任何實質幫助。

我認為這種“學得比別人早,學得比別人快”的想法,是中國家長幼兒教育的最大誤區。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我們社會的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的背景下,再運用上我們現代高度發展的科技,專業性的教育會變得系統而有效,會大大縮減人們對某專業教育的學習時間。在我們社會絕大多數的專業,幾乎花上兩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專業針對性學習,一年用於理論學習,一年用於與理論有關的實踐或實習,基本都能達到專業人士的水平。比如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這些傳播工具製作成相關的教學課程,用多位該專業的專家幾十年得出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作為學習內容,學生在學校的各專業學習,既容易學又非常系統化,學習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拋開其他因素不談,一個人18成年,學習各方面能力基本發育完善,是一個人接近最佳的學習時段。18歲以前進行簡單而實用的通識教育,18歲根據自己的自主意識,選擇自己擅長的專業發展方向,通過兩年的時間去進行專業學習,學完後自己再花上10年的時間去進行對該專業領域的自我研究,那時功成名就,你也就是30來歲而已,還非常年輕。如果還是毫無建樹,但你覺得還是有機會,不甘心,還想繼續研究,再花上個10年也無妨。因為世界很多各領域的傑出獲獎者,在40歲以上的年齡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說,我們學習和自我研究的時間是絕對充裕的,能不能成才,關鍵在於你的發展方向對不對,適不適合自己,你自己的能力,還有你的努力程度,跟你幼年就“學得比別人早,學得比別人快”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正常學習,人的時間是完全夠用的,根本就不該去這麼早的趕時間提前學習。其實中國有很多教育機構都是在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幌子,在讓中國家長為孩子的教育多掏腰包而已,實際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沒有什麼實質幫助。

不需要你是什麼權威專家,也不需要你掌握多少教育知識,我們只要用正常人的思維去分析下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就會發現,只要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少操份心,對孩子的學習少干涉點,對孩子的教育少花點錢,對孩子的生活少管點。孩子的很多教育出來的問題都是可以完全避免的。我在前面也講過,孩子在幼年時,他們的身體心理發育都不健全,承受能力極其有限。任何不起眼甚至在我們看來都不算的“傷害”都可能對孩子造成極其嚴重的惡果。重視孩子的教育沒有錯,但合理科學的教育方法才是教育的關鍵。

“無為而教”就是教育要講究“最佳時機”,花最少的教育精力做教育效果最好的事

既然上面提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那我們就來談談這名話。首先,我認為這名話本身完全沒錯,錯就錯在運用。很多中國家長認為,要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要提前教育。學習對孩子的生長很重要,我們就應該先學,努力學,能學多少是多少。現在早學多少,將來就可以少學多少。相比那些晚學的孩子,先學的孩子就有優勢。那我們如何用“無為”的理念來看待這種提前教育行為呢。“無為”就是提示我們做什麼事要講究“最佳時機”。以小到幾乎可以忽略掉的“作為”來達到我們做事想要的最大效果,這就是“無為”的境界。我們在大自然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提示無處不在。比如稻穀的收割,稻穀剛好成熟,這就是收割的“最佳時機”,過早的話,稻穀顆粒飽滿度或普遍飽滿率不足,影響收成。過晚的話,稻穀顆粒開始發黑,質量下降,而且稻稈開始倒垂,影響收割工作效率。一個我們食用的果實剛好成熟,這就是摘下來吃的“最佳時機”,這時味道是最可口的。過早摘食的話,可能它的風味品質、質地品質、甜味等都不是最佳,就不怎麼好吃。過晚的話,果實開始向腐爛發展,無論質量還是口感等都在下降......這種生活例子太多了。孩子的教育也要講“最佳時機”,當一個孩子具備這類知識的學習能力後,我們就趕緊讓孩子去學,這就是“最佳時機”。但往往這個“最佳時機”很難把握,只能憑自己的感覺去判斷,比如孩子學起來比較費勁,理解難度太大,顯然不具備這種學習能力。不用人教,一看就會,思考力一點都得不到鍛鍊和培養,顯然學的有點晚了。一個在“最佳時機”就開始學習的孩子顯然要比晚學的孩子學得多。但早學要比晚學危害大得多,比如過早學習,學習難度過大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反而不利於孩子後面的學習。過早學習容易變成孩子的學習負擔,不利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成長。整天都在學習,導致身體活動不足,長期處在學習壓力中,心理就會受影響。過早學習消耗過多孩子的生活時間,孩子其他生活必需的各方面素質就沒時間來提高,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孩子來。父母如果過早且長期給孩子太多的學習壓力,可能還會要了孩子的“命”。

當然,中國高等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和基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是目前我國的教育國情,這對中國孩子的教育影響很大。但我希望中國父母都能看到我上面提到的這些教育觀點,我們大部分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幼兒的教育,實際上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成才都是沒有太多幫助的。而且未來,靠重點大學的畢業證作為敲門磚,來提高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它的作用效果會越來越差,一定是這樣的。

“妄為教育”有多可怕

現實中的“妄為教育”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麼多,我只是挑了我認為一些比較重要的而已。我們上面就提到“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這種故事。本來想更快地到達目標地,後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快不快暫先不管,能不能到達都是問題;本來想讓小苗成長更快,後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快不快暫先不管,能不能成活都是問題。它不僅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反而往我們最不想看到的結局發展,類似這樣的“笑話悲劇”不要以為只有在虛構的寓言故事裡才有,在中國的教育界同樣會不斷上演。

本來我們想讓孩子少玩,卻不料培養出一個超愛玩的孩子;本來想讓我們的孩子更早學到更多的知識,卻不料讓孩子從小就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後面學都不想學;本來想讓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少犯些不必要的錯,結果是在最不該犯錯的時候犯下更多更低級的錯;本來想讓自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更早成熟,為此可謂嘔心瀝血,果然自家孩子明顯要比同齡孩子成熟的多,可成年一看,別人家孩子是成熟了,我們家的怎麼看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多麼成功,為此可謂費盡心思,最後果然成功了,成功成為了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本來想通過努力教育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很優秀,果然成功培養出了一個異常優秀的孩子,可最後發現也只是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而已,一長大就不行;本來想通過努力教育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學習變得很優秀,果然成功培養出了一位異常優秀的學生,可最後發現也只是培養出一位優秀的在校學生而已,一走出校門就不行;本來想讓我們的孩子樣樣都行,結果去和現實社會各領域人才一比,沒有一樣是行的;本來想讓孩子更快地大學畢業,後面發現,快不快先不管,能不能畢業都是問題;本來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不料讓我們的孩子徹底輸在終點線上;本來想讓孩子少走錯路,卻不料讓孩子每一步都走錯,在該愉快玩耍的年齡卻在痛苦學習奮鬥,而到了該努力學習奮鬥的年紀卻在拼命玩耍;本來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世界級”的人才,結果連個“人格健全”的普通人都不如;本來想讓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比別人早,後面卻不料每一步都得重來,反而被別人遠遠甩在後頭;本來我們想把孩子的某一重要方面培養起來,結果卻不料把孩子更重要的那面給損害掉了;本來想給孩子規劃一個美好的未來,卻不料把孩子的人生搞的一團糟;本來對孩子是“一心為你好”,卻不料結果變成“害你沒商量”;一次童年時期違背孩子意願的街頭賣報體驗,足以讓這個孩子一生對街頭推銷任何東西失去興趣;一段幼兒階段的學習痛苦經歷,足以讓孩子一生都厭惡學習......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妄為教育”現象純屬我個人憑藉想象力在那瞎編濫造,它真的會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不斷真實上演的。

什麼叫“妄為教育”?就是父母在很努力讓自己孩子的將來變得很糟糕,這就叫“妄為教育”,這就是我給出的總結定義。

“無為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何為“無為而教”?就是追求父母操最少的心,卻能讓孩子健康且快速成長成才這樣一種理想的教育狀態。當然,也可以這樣通俗的理解,就是儘量對孩子的教育少一些“人為的不必要的干涉”,家長少操份心,孩子少受份罪,大家都過得好。相比起家長在那裡瞎培訓亂教育,孩子也得跟著活活受罪,搞得大家都過得痛苦不堪,何必呢?我們很多看似“合理”“必要”“科學”的教育行為,實際上都是“顧此失彼”,“拆東牆補西牆”,最後結果往往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各種高收費的幼兒教育課程,實際上還不如讓孩子就在平時的生活瑣事中去學習成長更來的實用些。我認為每個家長有必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一兩個人生“轉折點”上進行適當指引,平時注意讓孩子不要去犯那些“不可挽回”或者“損失過大”的錯誤,孩子其他太多太雜的各種生活細節鎖事,犯的各種小錯誤,你操心就是多給你幾顆心你也操不過來,不如把這些當成一個“人”的“生長軌跡”“生活磨練”,或者當作“人生必修課程”就可以了。

在我國很多普通家庭,要實現我講的“無為而教”,有很多現實中的無奈和被迫。但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讓你知道很多教育真相:比如哪些是“妄為教育”,哪些教育是不夠科學的,後來會產生什麼樣教育弊端,這些教育錯誤行為將來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危害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相對更科學點,合理點。我希望有機會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多多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中國父母都能看到。

(覺得文章寫得好,有價值,別忘了給原創作者我點個贊,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