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西醫的“撞擊”

中醫、西醫的“撞擊”

關於中、西醫的爭論,各種說法都有,專家們為此也打了不少口水仗,也沒分出個優劣。

中醫、西醫的“撞擊”

個人認為,西醫有西醫的優勢,中醫有中醫的特點。西醫對中醫的大的影響大概在19世紀中期,到現在也就是150年的時間,雖然西醫傳入中國比較早,大概在十五六世紀,那麼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以中醫為醫療的根本。

中醫、西醫的“撞擊”

中醫是相對西醫的稱謂,中醫在過去叫“岐黃之術”,沒有國醫和漢醫之稱,對中醫大夫的功德稱之為“懸壺濟世”,歷史上中醫還有岐黃、青囊、杏林、懸壺、大夫、郎中等稱謂,從這些稱謂中可以看出中醫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中醫是辯證的養生哲學,《黃帝內經》中通過黃帝和岐伯的對話,向人們闡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人要隨四時而生,必須符合自然的法則,這樣人就不會得病。《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中醫、西醫的“撞擊”

意思是說聖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髮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中醫、西醫的“撞擊”

“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闡明瞭“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變。寓意是要防病於未然,不要等病入膏肓了才四處求醫。現代也引述暗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未雨綢繆。

中醫、西醫的“撞擊”

所以中醫診病不叫“治病”,叫“調病”。就一個“調”的學問就大了,將“陰陽”“五行”應用到中醫理論之中,通過“經絡”調理,調動人體氣血運行,從而調動人體五臟六腑的自我調節,五臟六腑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反映在氣血之中,氣血又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為中醫的藏象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西醫的“撞擊”

人體本是大藥,中醫通過藥物調理體外經絡調理激發人體自我修復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效果。現在好多人不相信中醫了有三個方面的原因:①是調理時間長,起效慢;②是遇不到好的中醫大夫;③中藥的品質不好,所以效果不明顯。

中醫、西醫的“撞擊”

西醫藥物已抗生素為主,比較直接,具有快速見效的特點,是目前比較認可的醫療方法,西醫對急症治療的優勢任何治療方法不可替代的,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但對慢性病治療,卻沒有更好的辦法,抗生素等西藥的應用,給許多人留下了不了逆轉損傷。

中醫、西醫的“撞擊”

總之,西醫解決的是直接問題,中醫辯證的解決的是根本問題,各有所長。沒有必要為中、西醫的問題爭論不休而打口水仗。

中醫、西醫的“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