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彬作品欣賞」有一種境界,叫蝸居

有一種境界,叫蝸居

呂秀彬

原來總覺得,“蝸居”,便是像蝸牛一樣,蟄居方寸,幽暗、猥瑣、卑微,一種封閉著落寞著的生存狀態。因為活得很苟且,充其量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然而,這些天來,蔓延著的疫情,讓自己和大多數國人一樣,成了“蝸居族”。鍾南山院士說:“每個人都不出門,就能拖死耗死這場瘟疫,你出門玩一次,就是拖大家後腿一次。”我們都相信著,響應著。

隨著這樣的日子越來越長,我漸漸地把蝸居從“生存”演變為“生活”,而且,也漸漸地蝸居出一種境界來。

“感動”到“感恩”,社會良心的溫度再提升。

“疫情中見人情,國難中顯國格”。蝸居的日子裡,每時每刻都有感人的事蹟,在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來自全國各地的白衣天使,像一朵朵白色的祥雲,在疫區翔集;人民子弟兵的綠色洪流,在雷神山、火神山,澎湃洶湧;國家領導的殷殷探望,各行各業的捐資捐款,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凝聚成一種國家的力量,匯聚武漢!世界上有哪一種國家制度,能這樣高效地調集全民之力攻疫克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只有社會主義的大協作,大團結,才有這樣“多難興邦”的大手筆。

感恩陽光,就綻放一樹花開,香透乾坤;感恩社會,就多多獻身於公益事業,全身心回報人情的美好,人性的善良。

“寧靜”到“淡泊”,心靈脩為的純度再提煉。

職場上忙忙碌碌,倏然變成斗室的蝸牛,有些無聊,甚至還有些落寞。不妨讓驛動的心沉靜下來,多一些思想的積澱,去咀嚼人生的況味。“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階前幾點飛翠落紅,收撿來,無非詩料”。很喜歡《陋室銘》中的這幾句話:獨處時,“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中,才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雪落雪飄。讓心性如春雪一樣剔透晶瑩。

“充電”到“充實”,知識素養的進度再提速。

蝸居時間長了,辦公群的很多同仁們就嚷嚷著想上班,敬業盡責,當然是滿滿的正能量。但囿於疫情,假期還在延長。於是,這段清閒的日子,也成了很多人知識充電,深厚學養的韶光。欣逢網絡時代,文化信息非常發達,神遊於電子圖書館,用心一點,要學習的內容便紛至沓來。因為要對孩子們空中授課,我自學了小魚易連軟件和希沃雲課堂兩種課堂直播形式,放假而不輟學,師生互動,收穫滿滿。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蝸居如斯,何嘗不是一種境界呢。


作者:呂秀彬,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江蘇作家協會會員。素心向美,以詩為文。近年來,在一些高端平臺發表配樂朗誦美文百餘篇。著有散文集《在水之湄》《古鎮的記憶》《文字,飄香在清淺的流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