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以“仁德”著稱,那他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

劉備從小就有鴻鵠之志,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劉備叔父劉子敬說:“你不要亂說話,讓我們一家遭滅門之罪。”

劉備一生以“仁德”著稱,那他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

從劉備出去打天下,就以仁政為主。15歲出去求學,受到同宗劉德然的父親資助,然後於公孫瓚結為好友,從一開始劉備就喜愛結交各路朋友,最開始和公孫瓚混的時候結識趙雲也是,剛好趙雲特別想跟著一個仁政之軍,劉備索性就把自己“仁德”的人設表現的再完美一點,讓世人都知。


公元191年,跟著公孫瓚時,劉備外御賊寇,在內則樂善好施,即使不是身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所以劉備當平原相時深得人心,郡民劉平不服從劉備的治理,教唆刺客前去暗殺。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便坦露實情離去。

劉備一生以“仁德”著稱,那他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

公元196年,打不過呂布只能求和,帶著關張趙等人投靠呂布,公元198年,搶了呂布的黃金,反了呂布,但是打不過,只能去找曹操聯合打呂布,後於曹操“煮酒論英雄”。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劉備心驚,筷子掉落,知道曹操難容自己,遂與董承等人同謀。


公元200年,投靠劉表,依舊和曹操打的死去活來,水深火熱。公元207年,三顧茅廬諸葛亮,拜孔明為軍師。公元208年,劉表病逝,其子劉琮投降,沒和劉備說,劉備拋棄妻兒帶著關張趙等人跑路,路過襄陽時,還有數十萬民眾聽聞劉備“仁德”,自願跟著,所以才慢了被曹操追上,當時中途趙雲不見,最後帶著阿斗迴歸,重摔阿斗,氣到:“為了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差點損失我的一員大將”。

劉備一生以“仁德”著稱,那他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

說起趙雲,都說劉備對趙雲不好,太過於自私,讓他當自己保鏢。因劉備絲毫不會懷疑趙雲的忠心,自己的後院會毫無保留的交給趙雲,當初劉備出征打仗,後院誰守?子龍也;當初孫夫人破壞規矩亂來,誰來管?子龍也;當初孫夫人跑路帶走劉禪,誰去救?子龍也。趙子龍當年離開公孫瓚時,對劉備說過,我以後永遠不會做缺德事,我希望你也一樣。劉備知道,趙雲只要忠於自己,就肯定不會拋棄自己。這應該也是劉玄德最開始想把“仁德”之字安在自己頭上吧,畢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收服趙雲。劉備剛成立大業,去蜀地的時候,還想著還沒得民心,先得民心,才得天下,可謂“仁德”,“仁政”,“仁義”已經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劉備一生以“仁德”著稱,那他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

劉備和諸葛亮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經過這樣的“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


劉備一生以“仁德”著稱,那他到底是真“仁”還是假“義”呢?

劉備被不少人稱為“偽君子”,“小人”,“臉皮厚”,但是想想劉備的經歷,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各路英雄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你說劉備哪怕是裝出來的,但是他裝了一輩子啊,哪怕他知道自己必須這樣做才能的天下才這樣做的,但是你就算不是誠心想做一件好事卻一直做好事做一輩子,那你就是一個好人。劉備只是臉皮厚,比起其他諸侯以及主公,的確算得上一個仁政之軍,畢竟這是在亂世,作為亂世之主,想以“仁德”居身且成事,劉玄德,得之昭烈帝之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