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可就是“汗吐下”的“汗”

題目就是結論。

看完《傷寒》,推理不難。

下面資料摘自網路。

不知道哪位大神發明“八法”。今天就說“和法”不合法。

“和法”不溫和,就是“汗法”,就是千金翼方里“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多汗亡陽,不可不信。

《傷寒論》原文有“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為了讓朋友們有比較清晰認識來龍去脈,先說“八法”

摘自百度:中醫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法,見《醫學心悟》。是前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通過八綱辨證,概括出的對多種病證的治療,制訂出來的基本法則。一般說來,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裡,在上屬實用吐法;在裡、在中屬實用下法;病邪半表半里,氣機不調用和法;

4、和法:又稱和解法。是和解少陽、扶正達邪、協調內臟功能的一種治法。其適應證主要有兩種,一是針對外感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裡,而在半表半里之間,不能使用汗、下等法時,可用和解的治法。《傷寒論》的小柴胡湯,治溫疫的達原飲,治溫病似瘧的蒿芩清膽湯等,都是這一法則的例方。對內傷雜病氣機鬱滯,肝脾不和等,也適用和法。如肝氣鬱結而致月經不調用逍遙散;六鬱用越鞠丸,均屬本法範圍。

首先質疑,還有整體觀念嗎?

次,“和法”源頭是小柴胡湯。有“指鹿為馬”之嫌。

下面看看小柴胡湯到底是什麼“東西”。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三兩(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三枚(掰,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復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從小柴胡湯加減沒有看到張仲景透露的信息嗎?這是中醫理論的根本。服藥也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缺失。

原文還有很有理的內容,不佔用篇幅了。

原文就是道理,內容再多也要認真學習。一個獻身中醫事業的人,必背內容。這個做不到,怎麼能“走馬看傷寒”,一旦實戰,勢必“黃瓜菜都涼了”。實用中醫理論就兩部書,你知道西醫在校醫學生一學期需要背誦多少內容,你就知道你是多麼沒意思。背誦我也做不到,可是,當年那麼多中醫熱血青年、中醫(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支持我侃傷寒,還不如我這個非專業畢業,都是葉公好龍,有些偏激,不然為什麼中醫不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