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靈光坊即尚書坊址,俗稱項家祠堂。

嘉興中山路拾遺&2|舊時靈光坊即尚書坊址,俗稱項家祠堂。

嘉興中山路西道弄口

賢娼弄蘇小小墓

嘉興中山路工人文化宮馬路以南,從前有一條縣南街,縣南街轉東方向交界處有一條石板路,長180米,寬3米,原名賢娼弄,後改為自由弄。

舊時,嘉興蘇小小墓的位置就座落在這裡(今嘉興市區建國南路商城西側)。

蘇小小才藝出眾,是南齊著名歌妓,史料上記載著她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唐代《吳地誌》載:蘇小小墓在嘉興縣前(縣署前),墓前有碑,刻有“蘇小小墓”字樣。

元代《至元嘉禾志》記載:“蘇小小墓高三丈,墓邊有大井,墓上有兩株桃樹,夜裡常有人看見蘇小小穿著白衣裳在墓邊遊蕩。”

清代學者朱彝尊在《鴛鴦湖棹歌》中也寫到了蘇小小墓: 蘇小墓前秋草平, 蘇小墓上秋瓜生。同心綰結不知處, 日暮野塘空水聲。朱彝尊在文中還認為:嘉興的蘇小小墓是蘇小小真墓 。

民國初,嘉興陶元鏞出資重修蘇小小墓,墓地臨水,近子城,與前人記載位置相符。據考,江南著名笛王許鴻賓的舊居,原在蘇小小墓斜對面。

蘇小小墓在20世紀70年代初,因年久失修等原因而消失。

嘉興太平天國衙館舊址

一九八四年八月,一位70多歲的姚雲珍老太向嘉興市博物館反映,她住宅內(市區中山路101號)被石灰覆蓋的牆身上有幾幅以戲劇、花卉為題材的壁畫。

她在一份書面回憶中寫道:“我出生於1912年,中山路101號是我的出生地。這裡的房子是我曾祖父建造。我父親聽我祖父說,長毛(太平軍)到嘉興時,他們全家避難外出,等安定回家,就見到牆上畫了許多彩色圖畫,尤以最後一幢房子最多。”

經文物部門調查,這所房子原有三進五開間,是座北朝南的平房。前廳的北照壁上有太平天國滴水瓦,下有四塊方磚,寫著“相唐貽澤”四個字(現藏嘉興市博物館)。

這次發現的八幅壁畫繪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和花卉,有“長坂坡救阿斗”、“水淹七軍”、“三顧茅廬”、“登臺點將”、“草船借箭”和“雲紋盤龍”、“香案花卉”、“梅花盆景”。

據南京博物院郭存孝教授考證撰文,認為“姚宅系清道光年間即太平天國革命前所造,這首先為此建築系太平天國軍駐過,壁畫為‘長毛’所繪提供了先決條件。

按照太平天國一向有在佔領一地後擇民間大宅新居居住的習慣,姚宅當系太平天國嘉興主持榮王廖發壽麾下屬官的衙館。其壁畫確係太平天國無名畫家所繪的藝術創作歷史遺產。”

此屋在1984年8月中山路拓寬拆除前,曾是街道居委會開辦的三八食堂。

集街

中山路自建國路至禾興路口,舊時稱集街,集即市集。

北宋時此地已人口稠密,系當時嘉興城內繁華的商業街。抗日戰爭勝利後,集街、天官牌樓、薦橋街、縣前街四街合併,寬8米,長1500米,名中山路,以紀念孫中山先生。

據地方誌載,清嘉慶十五年(1810)翻修街面時曾於現在的中山路、少年路口出土磚刻一塊,長一尺九寸,寬九寸,兩面都有文字。一面楷書四行,中二行書有“人豐翕集,市井駢闐”八字。左一行書有“大宋政和三年癸已歲”,右一行書有“南宋嘉泰元年辛酉歲正月十六用石重砌”字樣。

據考證,為北宋宣和時原刻(初拓片今藏嘉興市圖書館)。

中山路、建國路口宋時稱大市上官街,此地“列肆市中,百物福輳,喧譁雜沓,晝夜不已。”1984年4月中山路街面拓寬時曾在此街(今江南大廈東北側)出土大量銀錠。

嘉興中山路紫陽街

紫陽街原是嘉興市區中山路至城南的南北重要通道,長450,米,寬7米,此街因沿著子城西城牆,舊時小地名稱作子牆腳下。

因為子城旁多種梓樹,也叫梓牆腳下。辛亥革命後以其諧音,取名為紫陽街。紫陽街南首原有一著名的南宮道院,在嘉興道教史上曾有記載,近代毀廢。

另外,位於紫陽街159號的高家洋房,是一幢近代中西結合的私家洋房,佔地1500平方米,院落約600多平方米。

高家洋房主人高如灃,民國初年以田產起家,高如灃曾是當年嘉興縣商會會長。高氏後人高叔荃等輩,他們在高氏祖產基礎上,民國時期在嘉興等地發展經營了醬坊業、紡織業、造紙業(嘉興民豐紙廠大股東)、電廠(嘉興永明電燈廠大股東)、照相業、牛奶場、夜校等工商文教實業。

紫陽街上這幢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高家洋房,至今保存完好,被列為嘉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大營橋

民國二年(1913年),浙江都督朱瑞部隊改建為陸軍二十一團,開始在這裡駐紮軍隊,民國時期此地一直是軍隊營房,故習稱為西大營。

舊時,大營橋位於西大營的後門,今少年路、中山路口,它與嘉興老城區的韭溪橋、萬安橋平行架設在中山路(原集街)前面一條小河上。

西大營橋為南北走向,橋寬約六米。橋身厚實,橋面用水泥鋪設,橋欄用青磚壘就,並用水泥粉刷平整。水泥鋪設的橋面,其實都是用大塊條石築起的單拱石橋,兩面橋墩也是巨石築成。

西大營橋正直貼對西大營的營房,西大營橋南頭的子城遺址,則是嘉興歷代衙署所在地。一九八四年嘉興中山路拓寬,河道被填平,西大營橋也被拆除。

湯家花園

在中山路老街1500米長街上,自宋代以來沿街留下了存世或已消失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數十處之多。

其中,湯家弄內的湯家花園,年長的嘉興人是沒有人不知道的。湯家弄座落在改建前的中山中路,南起中山路,北止混堂弄(現稱中和街),相傳明代湯勤曾居於此,故名。

舊時,湯家花園內花木扶疏,古井深幽,是嘉興城內一座有名的私家園林。到了抗日戰爭前後,湯家花園的主人移為陳氏,因逃難避亂離開家宅,從此陳某和家人一去不歸,下落不明。

新中國成立時,湯家花園早已荒蕪無主,部分地塊被改建為少年路蔬菜市場。

20世紀80年代,嘉興市博物館曾在此發現一口尚在使用的單口古代水井,石井圈上刻有“元代開鑿”的字樣。據考查,它是當年湯家花園內取水所用的一口古井。

嘉興中山路拾遺&2|舊時靈光坊即尚書坊址,俗稱項家祠堂。

嘉興中山路 靈光坊水井

靈光坊水井

舊時,中山路老街上有許多水井,它們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方便。

靈光坊水井,是中山路上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口。1984年中山路拓寬以後,市文物部門在此築亭樹碑,靈光坊水井卻成了一口只可觀賞不能汲用的枯井了。

現井邊碑文由地方張秋池先生書寫,碑文如下:“靈光井為明代靈光坊水口,位於瓶山南麓,明朝兵部尚書項忠所建的項家祠堂石坊殘柱之東側。此井水質清冽,汲用已數百年,大旱不竭,因汲用者眾,井圈繩痕很深,百姓稱此井水有一飲百痾輕,因位於靈光坊,故稱靈光井。

1981年嘉興市人民政府公佈靈光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嘉興市人民政府新建石亭,立此碑記。”

嘉興中山路拾遺&2|舊時靈光坊即尚書坊址,俗稱項家祠堂。

嘉興中山路 瓶山

瓶 山

據地方誌載,舊時嘉興瓶山面積10畝,高15米。

瓶山位於中山路北側(舊稱集街),南臨韭溪河。

當時韭溪河上停泊著各地運酒來的酒船,酒市十分興旺。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宋時立酒務於州治之後,罌壘之屬,陶以給用,所退破甓,隱起成崗,所謂瓶山也。”

後來,堆土中曾多次出土陶製酒瓶,高近尺,口徑三寸許,旁有二耳或無耳,人稱“韓瓶”。瓶山另有一傳說,南宋名將韓世忠破金兵後,在此犒賞三軍,把喝剩的空酒瓶堆積成了此山。

清代朱彝尊《鴛鴦湖棹歌》雲:“西埏裡接韭溪流,一簣瓶山古木秋。慣是爭枝烏未宿,夜深啼上月波樓。”

民國11年,嘉興地方人士曾籌資擬建瓶山公園,抗戰期間,瓶山上的“八詠亭”被毀。

1987年,嘉興市人民政府重建瓶山公園,現公園正門面對中山路,右側為仿古建築“瓶山閣酒樓”和“瓶山商場”。路口有明代靈光坊古井亭,立有碑記。

瓶山公園正門拾級而上,矗立著高大的石牌坊,上方正中刻有著名園藝大師陳從周手書的“瓶山”二字,四根石柱上鐫刻著陳從周書寫的清代嘉興知府許瑤光嘉禾八景《瓶山積雪》詩:

“試上瓶山莫畏寒,樓臺白玉倚欄杆。

雪晴海國陽春早,攙入梅花一色看。”

入門向右有石階可登山,新建的瓶山一派鬱鬱蔥蔥,花卉樹木生機勃勃,山上“八詠亭”為八角重簷,十字脊亭,亭頂為古瓶形狀,亭內掛有板刻《嘉禾八景詩》,其南為四方雙連單簷的枕巒亭,坐在亭中可俯瞰中山路街景,鬧中取靜,別有情趣。

西道弄口

西道弄口南起中山路,北止道前街。清初杭嘉湖分巡道公署駐此,後該道臺衙門移地,西道弄地名仍舊留存。

據地方誌載,舊時西道弄往北有宏文館,是嘉興府七縣秀才考試之場所,弄內弄外“百物福輳,喧譁雜沓,晝夜不絕”,實為市城繁華街區。

1928年,著名學者陸仲襄籌款在道前街宏文館舊址新建一座兩層西式樓房,為嘉興縣立圖書館館舍,次年落成。(陸仲襄任館長,先後聘徐旭、沈本千主持館務。)

1936年9月,道前街宏文館(縣立圖書館)舉辦“嘉興縣文獻展覽會”,展出館藏及向社會徵集的地方著述、金石書畫等四、五百件,在嘉興文化史上影響頗大。

中山路擴建後,西道弄、東道弄路名沿用至今。

嘉興中山路拾遺&2|舊時靈光坊即尚書坊址,俗稱項家祠堂。

嘉興中山路 項家祠堂

項家祠堂

中山路瓶山腳下,舊時靈光坊即尚書坊址,有襄毅公祠,俗稱項家祠堂。

項家祠堂前原有渾厚古樸的石牌坊,楣上寫明是為明兵部尚書項忠而建。

項忠系明代名臣,天順年間任陝西按察使。時逢陝西饑荒,項忠開倉放糧賑濟饑民,在治陝期間,曾開龍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解決西安城內水鹹不能飲用的困難;同時還疏浚鄭國渠、白渠灌溉涇陽、臨潼等5縣7萬餘頃田地。當地有感念項忠治水功德而建祠堂。

相傳,明英宗時,項忠被蒙古兵所俘,與一蒙古族姑娘結為夫婦。後蒙女在幫他逃歸中原途中,捨身救夫,跳崖自尋。項忠專門為她建祠祀之。項忠歸裡後,在嘉興城內建項家祠堂和著書堂,還與梅江等人創立檇李耆英會,有《唱和詩》存世。項忠墓在嘉興市區南湖鄉,原墓地廣四十餘畝,松柏參天,多至千株,清代中期尚存舊跡。

祠堂前遺存的幾根石柱是項家祠堂石牌坊的殘柱,20世紀80年代中山路拓寬時被拆掉。

--END

文/龐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