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說五種般若智慧,得到般若智慧,天上天下,無所不知

大家好,本文已經分四期錄製了視頻,大家可以關注我,在作品中觀看。

文中內容出自南懷瑾老師述著《金剛經說什麼》一書。

南懷瑾老師說五種般若智慧,得到般若智慧,天上天下,無所不知

第一期(總起):什麼是般若智慧

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是金剛般若。

以上五種般若智慧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第二期:什麼是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侷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這裡說的是不可思議,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這裡的‘不可’是遮法,遮住,不能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如果你去思和想實相道體,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後來中國禪宗發展迅速,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用佛字來表達,又有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

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第三期:什麼是境界般若

提到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說的“雲在青天水在瓶”,又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中間描述的都是一些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

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學佛人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第四期: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

清朝有位歷史學家,叫趙翼,是個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一首詩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意思是說,年輕時學講話,說得不圓滿,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用,三分靠努力,天才要七分。不過這說是普通人,沒有修道智慧的。

據南懷瑾老師講述,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現在話說,就是個文盲,修行開悟以後,詩寫得好、文彩好、樣樣都好,真是不可想像。

南師的老師曾認識一個和尚,原來是一個挑著擔子、串鄉的剃頭匠,可就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什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尚,有人叫他楊剃頭。很多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裡?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大煙,想戒也戒不掉,後來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大煙了。

這些都是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再說方便般若

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自己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什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再說眷屬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般若智慧體現在行為方面的。

大家都聽過六度波羅蜜,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佈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

到現在為止呢,我們分四期視頻,把五種般若智慧分享完了,但是要詳細說般若智慧可不止這麼多哦,開啟智慧,我們得多聽經聞法吧,願大家吉祥。

如果您也想讀《金剛經說什麼》這部書,關注並私信我,我發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