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謙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可事後為什麼很快被殺死?

于謙死的冤不冤?千古奇冤,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功高至偉。可就是這個為大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最終卻在皇權爭奪的風暴中,被明英宗下令斬殺。要了解于謙在保衛北平成功後,為何很快便被誅殺,要從兩個“之變”說起。

明朝于謙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可事後為什麼很快被殺死?


1.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典故了。明英宗重用太監王振,對他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瓦剌也先派遣2000人來進貢馬匹,謊稱3000人,這樣便可以讓明朝多賞賜一些禮物。但事情被王振知道後,堅決要按2000人給,賞賜的禮物也只有也先要求的五分之二。這個舉動直接把也先惹怒了,直接發兵侵略邊疆。邊疆守將戰敗,於是王振便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于謙等人力諫不可,於是英宗和王振一起出徵,留英宗弟弟朱祁玉監國。

後來王振想要英宗到他的家鄉去,但後來又怕這麼多人馬踏壞了家鄉的莊稼。這樣來回奔波,被也先追上,直接把英宗擄走。也先攜帶著英宗,在邊關要挾獻財物、要求打開關門。這個要求被于謙堅決地予以拒絕,認為也先一旦開了頭,也先的野心永遠不會滿足。皇太后和皇后湊足了幾大車禮物,讓人給也先送去。英宗被搶走六天後,皇太后立英宗只有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皇弟朱祁玉代理國政。

又約半個月後,大臣認為太子太小,請皇太后立朱祁玉為帝,太后應允。朱祁玉堅辭不受(也是故意做作)。于謙勸道:“我們這些大臣是為了國家,並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辱”。恰好英宗派回來的人此時也到京城,傳達了英宗的旨意,讓皇帝朱祁玉繼皇帝位。於是朱祁玉在“土木堡之變”後,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明朝于謙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可事後為什麼很快被殺死?


2.奪門之變

景泰帝朱祁玉登基後,對於謙非常信任,把保衛北京的重任交給了于謙。也先帶著英宗攻打北京,被于謙打敗。也先見戰鬥不利,便想著英宗奇貨可居,狠狠地敲詐明朝一筆。所以假借議和的名義和明朝談判。這個消息通過邊將傳到朝廷,但于謙認為,認為也先談判的誠意不夠。所以下令責問邊將畏戰,從此邊將沒有敢提議和的事。議和不成,英宗自然是沒法回來,想必英宗知道之後,肯定會對於謙有想法。

後來也先反覆傳達議和的消息,但是已經嚐到坐皇帝好處的朱祁玉,此時已經不想讓自己的哥哥英宗回來了,但是大臣卻是想要接回英宗。朱祁玉認為當初是大臣逼著他登上了皇位,現在又想著把英宗接回來,置自己於何地?此時的景泰帝,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抹布,被眾大臣用完了之後,馬上要丟在一邊,自然是不樂意的。而於謙這次,也沒站在景泰帝這邊。

後來英宗歸國,被囚禁在南宮,不讓他和大臣見面。後來景泰帝更是廢掉原來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只是朱見濟福緣淺薄,幾個月後去世,而景泰帝暫時還沒有其他兒子。於是包括于謙在內的大臣,又請景泰帝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景泰帝不許。


明朝于謙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可事後為什麼很快被殺死?


和于謙有隙的石亨、曹吉祥等人,認為“立太子何如覆上皇”,這些人便決定讓英宗復位。而恰巧景泰帝正好身體不舒服,不接見百官。於是這幾人直接接上英宗,一路闖進皇宮,讓英宗登上寶座而接見群臣,史稱“奪門之變”。事後,景泰帝被廢,于謙因為受景泰帝重用,而且當初擁立景泰帝,被石亨等人安上了想要迎接藩王世子為太子的罪名處死。本來英宗也不想殺于謙,認為他保衛北京有功,但是手下的人直接說了句:“不殺于謙,皇上登基便名不正言不順!”於是于謙被殺,家人發配到邊疆效力。

綜上所述,于謙的功勞,無論是明英宗還是景泰帝,都是承認的。但是因為兩個兄弟為了爭奪皇位,深處權力漩渦的于謙,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所以于謙最後死在皇權的爭鬥之下。

而且於謙雖然有大功,但是性格也太過於剛直,他日常為人處世方式,無形之中得罪了許多人。這些人中很多參與了明英宗的“奪門之變”,所以他們急於借英宗的手處死於謙。于謙過於剛直的性格,也是他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朝于謙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可事後為什麼很快被殺死?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