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本文摘自人文十堰公眾號,作者為溫明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一、南巖概說


南巖(又名紫霄巖、獨陽巖,因為朝向南方,所以又叫南巖),道教尊為真武神得道飛昇之聖地。南列天柱諸峰,北瞰五龍頂,東有展旗峰,西有飛昇臺。這裡峰嶺奇峭,林木蒼翠,上接碧霄,下臨絕澗,是“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的勝境,為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最美的一巖。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最美的一巖(資料圖)


南巖宮, 全稱“大聖南巖宮”,始建於元代,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賜額為”大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重建,賜額“大聖南巖宮”;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擴建到460間;清同治初年(1862)大修殿宇,宮貌一新;民國十五年(1926)失火燒燬大殿及周圍道房;民國十六年(1927)重修龍虎殿及配房;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了部分殿堂、亭臺及古神道。

1996年12月,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宏奇的南巖宮(資料圖)


現存建築及遺址佔地面積61187平方米,廟房83間,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整個建築充分利用山頭、埡脖、峭壁、巖洞等險境,建造了一座座宮殿、亭臺、山門等,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交融,相映成趣。


南巖宮是武當山九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宮,宮內不僅建築類型多,形制較高,又是建築與風景、道教與神話反映最集中的地方。其建築初創於唐,宋、元初具規模。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敕建玄帝大殿等460間,明嘉靖年間(1552年)擴至680間,建築面積高達18400平方米,佔地面積達5萬平方米。建築佈局採取依山勢高低,掩映兼用,曲折迂迴地進行總體營造,雖出於人工,卻宛如天成;既樸實優美,又饒於變化。在整體建築的構思、設計佈局等方面,創造出雄奇、峭拔、幽深和迂迴不盡的意境。正如古人所贊“歸旌欲問來時路,洞口深處已不知”。


玄帝殿重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坐南朝北,建在三重高大的石臺基之上,置建築於最高端。殿之平面呈長方形,臺基高0.95m,殿前置月臺,其下營造高大的石崇臺,圍以華欄,雄偉壯觀。殿之面闊、進深均為五間;臺基通長29.85m、通寬22.05m。民國十五年(1926年)九月九日道教徒舉行“玄天上帝聖駕雲天”的祭祀活動,活動結束,道士劉某加燈油引起油箱著火,致使玄帝殿被焚。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南巖宮玄帝殿(資料圖)


現臺基、臺明、石欄保存完整;殿內置坐神、站神須彌座;地墁二尺金磚殘存30%;牆體經火焚已酥鹼40%,大部保存較好。2004年7月1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玄帝殿修復工程正式動工,2007年4月13日正式竣工驗收。入南巖巖內及梳妝、飛身二臺,徑由大殿東西稍間穿過。


張守清,1254年出生,峽州宜都(今湖北宜昌宜都縣)人,是元代武當道教中最著名的道士,被元仁宗封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他31歲入武當山學道,此後20多年時間中,他一方面堅持每天打坐修煉金丹大道,盡得清微雷法之秘傳;另一方面率領道士開鑿南巖,用募化來的錢和香客的功德錢,構築殿宇。如至元二十二年張守清為創建南巖天一真慶宮募捐,“三月三日,相傳真武神始降之辰,士女會者數萬,金帛之施,雲委川赴”。此後每年上巳節均是香客雲集,施捨頗多。歷經27個寒暑,南巖天乙真慶宮終於建成,修成後“規模宏麗,古昔未有”。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南巖多次出現五色祥去和真武在雲中顯聖的景象(資料圖)


在烏鴉嶺停車場頂端有兩條登山古神道:向左下行是登金頂的古神道,向右上行,可達南巖、泰常觀、雷神洞。從南天門沿石級而下,但見一塊平地,隱約可見青石崇臺,這便是圓光殿、方丈、齋堂等遺址。相傳,永樂年間在大建武當山時,南巖多次出現五色祥去和真武在雲中顯聖的景象,永樂皇帝便命工匠修建圓光殿等。後來幾經大火,已廢圮。入小天門,穿過碑亭,便到崇福巖。只見岩石懸空突兀,宛如一隻石虎,齜牙咧嘴,威風凜凜,俗稱老虎巖。巖頂清晰可見巨人足跡。相傳,岩石將要崩塌,真武以足擋止,留下足跡。


沿綠廕庇日的“神道”,進入龍虎殿,兩扇高大厚實的木門啟合有聲,悅耳動聽,宛如“金雞鳳凰鳴”。穿過龍虎殿,是一方石墁地院落。院中沿存一口六角飾欄水進,名曰“甘露井”,深不可測,井水清涼甘洌。


據說,從古至今,無論是人馬雲集,還是天遇大旱都從未乾涸,被道教視為“金津玉液”,奉為“聖水”。相傳,飲之可祛病御疾。從院落登上層層丹墀飾欄崇臺,是元君殿(又稱大聖南巖宮)遺址,36座精雕石柱磴、石雕流雲瓊花圖案的須彌座,殘垣斷碣,歷歷在目,仍可見當年宏偉規模。2004年6月28日,元君殿修復工程正式開工,人們又目睹當年之宏偉。出元君殿後門,豁然寥廓蒼天,只見香風蕩千壡碧波,彩雲繞萬仞危巖,巖上懸松如綠雲輕蕩,巖下深險,翠流波滾,憑欄下望,令人驚心動魄。在這危巖峭壁上,鑲嵌著一排殿堂亭閣,有“樓閣懸空”之勢,這就是南岩石殿,在我國建築中堪稱一絕。在上漫步,真有“振衣身在鬥邊行”之感。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天乙真慶宮(資料圖)


南岩石殿,又名天乙真慶宮,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建,為石砌仿木結構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殿頂鋪著石板瓦,梁、柱、門、窗、斗拱等全部用青石雕鑿而成。整個石殿結構精巧,雕工精細。最重的構件重達上萬斤,如此重的構件是如何由人工安裝到巖壁上去的,一直是個謎。不過其技藝高超,實乃“天下奇觀”,不愧是一座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


殿內正脊桁上楷書陰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內立有四根圓雕石柱,倚巖築神龕,供奉著許多銅鑄飾金神像;殿內樑上及壁間環列五百鐵鑄飾金靈官像,各高尺許,神態各異。


殿旁木製精雕神龕內,盤著一條丈餘長的金龍,張牙舞爪,附著一位粉面星眼,圓龐朱唇的少年和衣而臥,頭枕金龍,神態自若,這就是聞名的“太子臥龍床”。相傳,太子入山修煉時,夜間睡覺忘不了人間雜事,紫氣元君便送給他一根龍頭柺杖,囑咐他睡覺時放在身邊,以定心安神,後來太子成仙,柺杖便成了龍床。


南巖古碑較多,摩崖奪目。皇經堂牆壁上,橫刻“壽”、“福”兩字,相傳為五代末宋初著名道士陳傳親書,字體遒勁。“南巖”碑刻為明代駙馬都尉沐昕書。


在崇福巖的石壁上刻有《第五戰區幹部培訓團武當訓練紀》,記述著抗戰時期,國民黨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在武當山周府庵、遇真宮成立第五戰區幹部培訓團(後更名為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分校)進行訓練的經過。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國民黨曾在武當山周府庵、遇真宮成立第五戰區幹部培訓團(資料圖)


第五戰區幹部訓練團武當訓練記

南陽石匠馬篆幹刻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倭寇襲我平津,繼攻上海,吾國為神聖之民族,自衛計八月十三日展開,全面抗戰迄今已兩易寒暑矣!忠勇軍民前赴後繼,與敵相持於黃河、長江、珠江流域間,土地雖陷,精神益振,一心一德,愈戰愈強,此其故何耶?曰:非訓練之力不及此。昔人以生聚教訓,雪恥復仇,吾國之能抗戰至今者,廬山創其基,峨嵋、珞珈繼其後,均收研精蓄銳之功。本戰區各軍師自徐淮、武漢諸役後,訓練補充極待進行。


今年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團長蔣公介石、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副團長李公德鄰,本建軍教戰之旨,調任民長教育延任各方面才智之士,佐其事,集全戰區各軍師中下級官佐數千人,於武當山下之周府庵,分期訓練,啟其智慧,振其精神,教其學術,練其體力,遂次結業,各回其軍。未幾而隨棗會戰,殲倭寇於大洪桐柏間,同學中之戰死者甚多,惜未能詳其姓氏也,嗚呼!朙恥教戰求殺敵也,四郊多壘恥何如之,幹團成立中又閱數月矣,中央以其尚有所成也,一切規模宜加拓充焉,且為統一全國軍事教育計,決議改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分校”。此後人才薈萃,樂育益宏,名義雖殊,精神不變,行見桓桓多士具為千城,則抗戰建國完成之日,河山無恙,風景依然,豈待吾輩忠忱可告無罪於國人!亦不至遺羞名山,玷辱林壑也。茲以幹團行將改校,爰書其事於壁,並附各主幹官佐姓名,以為他日戰史之校證。空軍中將廣綏靖主任公署參謀長兼第五戰區幹部訓練團教訓長張任民撰並書。陸軍少將教育處長張濤寧、陸軍少將辦公廳主任梁壽笙、同中將政治部主任衛永成、同少將政治部副主任李冠英、陸軍步兵上校總務處長周驄、二等軍需正經理科長楊永昌、二等軍需正醫務主任劉定漢、同中校秘書萬劍民、上校大隊長江餘生、周儀、張敬、講師劉漢川、孟憲章、上校軍事教官郭慕周、邵士恩、殷志誠、王赫然、上校政治教官劉士隨、郝驚濤、許大川、張鴻斬、佟子員等各官佐二百餘人同立。


在南巖兩儀殿前,巖壁上嵌著名揚遐邇的龍頭香,又名龍首石,直懸絕巖,矯於雲罅,面對金頂,若朝拜之狀。長2.9米,寬0.3米,採用鏤雕、浮雕、圓雕等手法雕鑿成兩條神龍及祥雲,龍頭置一小香爐,下臨陡峭的絕壁。這種建在懸崖上的石構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從前,許多香客冒險進龍頭香,墜巖殉命者不計其數。清康熙年間,川湖總督蔡毓榮下令立《禁燒龍頭香》碑。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龍首石(資料圖)

其碑文為:

南巖之下,倚崖立殿以祠靈神,不知何時鑿石為龍首,置香爐於前,下臨絕壑,憑高俯瞰,神悚股慄,焚香者一失足則身命隨隕。此世谷庸,妄人所為,非上帝慈惠群生之意也。今徙爐殿內,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臨深之義,立石簷前,永杜小人行險僥倖之路,本宮住持暨諸道眾,隨時勸誡,勿蹈前轍,其遵行無忽。總督川大清康熙十一年六月朔旦。

這段碑文勸誡人們不要雲燒龍頭香,並設欄加鎖。如今扶欄俯視,仍感頭眩足搖,毛骨悚然,是武當聞名險勝之一。


一般情況下,遊人在經過南巖宮石壁時,摩崖石刻“福”、“壽”、“康”、“寧”四字都會讓他們駐足停留。細細端詳,這四個大字運筆剛健雄渾,大有“顏筋柳骨”之風。由於摩崖的風化,這四字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認為王顒所書。其實,如果認真細緻的辨認,便會發現“壽”字與“福康寧”在書法上有不同之處。據專家考證,“壽”字為明嘉靖十六(1537)年七月禮部儒士王顒書;“福康寧”三字為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所書。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福壽康寧”摩崖(資料圖)

如今,“福壽康寧”摩崖為遊客留影的理想之地。“福壽康寧”也成為武當山地區人們對外地來訪客人的美好祝福。然而“福壽康寧”背後有段鮮為人知的神秘故事。


明代中葉,從湖北鍾祥走出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面對一團亂麻的政局,祈求玄天上帝護國佑聖,封武當山為“治世玄嶽”,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武當旋風。當時,夏言還是一個從江西走出來的小吏,由於他生性機敏,於嘉靖七年上書主張“分祀天下”,建議修築大型祭壇,此舉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夏言被提拔為侍讀學士,後升為禮部尚書,成為皇帝的股肱之臣。入閣的夏言,為了表達對皇帝的忠誠,就指派親信弟子王顒上武當山祭祀真武。王顒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將夏言親筆書寫的“天子萬年”四個大字,上供玄天上帝,為當今天子祈福求壽(該字刻在南岩石後)。祭祀完畢後,王顒意猶未盡,揮筆寫下了“壽”字,匆忙之中也未題年號。嘉靖皇帝很快知道了祭祀的全過程,認為夏言忠君愛國,夏言成為明王朝大臣中加封上柱國第一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後來由於嘉靖皇帝遭遇“宮婢之變”,大奸臣嚴嵩聯合同黨構陷,在皇帝面前大進讒言,使夏言在官場連連失利,終於夏言獲罪招貶,等待夏言的或許就是萬劫不復。夏言又想起了巍巍武當,他幻想玄天上帝來解救自己,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神靈能賜給他一個安寧太平的日子,有一副健康的好身板,落個幸福的晚年,就是當前最大的福氣。夏言飽蘸濃墨,虔誠地寫下了“福康寧”三個元氣淋漓的榜書,並派專人再次登臨武當山。也許是夏言的祈禱,喚起了嘉靖皇帝對這位老臣的惻隱之心。其後,嘉靖下旨,宣召夏言“復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仍赴閣辦事”,此時的夏言在朝中的勢力高於嚴嵩,並運用手中的權力斥逐嚴嵩奸黨,包括嚴嵩的兒子嚴世蕃在內,“夏言欲發其罪,嚴嵩父子長跪塌下泣謝”,夏言動了憐憫之心,誰知為他本人釀下了苦果。後來嚴家父子縱橫捭闔,嘉靖皇帝終於經不起挑唆,在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夏言重新獲罪,落得個棄市的悲慘結局。今天當我們在“福壽康寧”摩崖前凝視或者照相時,會不會對晴雨不定的人生心生諸多感慨呢?


遊太和山四首

其一

倚馬橫瞻太嶽巔,吏情此日倍超然。

桃花封洞長迷路,野叟巢雲不記年。

鶴駕久空緱氏跡,仙台新接大羅天。

小臣感自祈恩澤,敬為明皇獻壽篇。

其二

久傳仙子輕黃屋,何意經身禮白雲。

數點神光齋後見,隔林天樂靜中聞。

御風泠泠探金策,仗劍英英辨鬥文。

自嘆亡羊猶為達,爭如孤鶴解離塵。

其三

何處蕭聲來竹房,玉虛巖畔月蒼蒼。

入龍蜿蜒神君駕,五夜氤氳壽域香。

靜坐幾回探眾妙,夢中漫欲賦靈光。

由來白髮終難變,俯視仙山氣更揚。

其四

手執芙蓉禮上皇,丹梯凌絕思茫茫。

聖泉能解文園渴,石室長封寶枕方。

雲護天門呈瑞色,風吹法從舞霓裳。

今宵幾欲從玄度,猶恨猶時念未忘。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王世貞兄弟將父親留下的詩句,銘刻於石(資料圖)


詩作者吳郡王忬,字民應,太倉人,王世貞之父,嘉靖二十二年進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王忬登上武當山,心情舒暢,詩興大發,趁興揮毫,一口氣寫下四首。王忬一生仕途坎坷,深受嘉靖皇帝信任,但最後遭嚴嵩陷害,斬於西市。直至穆宗即位,隆慶元年八月(1567)王世貞與其弟世懋伏闕訟冤,訴說其父為嚴嵩所害,才得到平反。


王世貞其弟王世懋,字敬美。嘉靖三十八年成進士,恰遇遭父憂。父親昭雪後,始選南京禮部主事。萬曆四年(1576)奉使關中,時為江西布政司布政使司左參議前往陝西任副使,途徑鄖陽與兄同登武當仙山,忽然勾起了二位的回憶,過去父親曾談起過武當之行的經歷和感受,不知怎的儘管美景不勝收, 但父親那種恬靜的過去再也不能去尋覓,因為這種悲痛的陰影仍在心中無法抹去,今天只能將父親曾經留下的詩句,銘刻於石,以揚其名。


沐昕是永樂皇帝南修武當工程時的主要指揮官,是當朝駙馬,侯門華胄,皇家懿戚。他配合永樂皇帝督建武當,宣揚瑞應,本人“秉德謙虛,小心翼翼。資兼文武,志樂書詩”,他為武當山創制了大量詩篇,其中創作有《南巖削壁》:

秀拔中天載巨鰲,瀑聲直下鬼神號。

氣吞泰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

日上群峰明瑣闥,風回萬壑湧秋濤。

紅塵一點飛難到,跨鶴人來醉碧桃。

湖北武當山,鮮為人知的南巖宮故事

南巖刻碑(資料圖)


南巖又名紫霄巖,為道經所稱靜樂太子得道飛昇之“聖境”。巖阿南向,巖壁直立萬仞,如刀削一般,上接碧霄,下臨絕壑,林木蒼翠,雲霞飄蕩,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景緻最美的一處。有“南巖的景緻紫霄的杉,到了老營不想家”, “南巖宏奇紫霄麗,甘泉九成差可當”之說。


沐昕是一個“志樂書詩”的人,據專家研究,明朝永樂年間敕建的武當山各宮觀匾額,諸如“太子坡”、“大聖南巖宮”、“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朝聖門”、 “大嶽太和宮”、“南天門”等都是沐昕親筆書寫。但這些均沒有沐昕的落款,唯有留存在南巖的是兩塊大字題刻碑,巖字的上半部為品,下半部為山,也就是品山的意思,有文化吧。這塊碑現安放在南巖皇經堂兩儀殿左側巖畔,立於長方形石座之上。“南巖”二字分刻兩碑正中,正書,陰刻。南字碑右上側刻朱文篆印“黔寧王世家”,右下側為朱文篆印忠愛存心;巖字左側署名“駙馬都尉沐昕書”,其下刻篆印三方,分別為“公餘清興”、“光風霽月”、 “駙馬都尉圖書”。沐昕所書南巖二字雍容大度、端莊秀麗、方正圓潤、合乎規矩。引得經過的遊人多在此地盤桓很久,細細端詳。


真是說不盡的南巖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