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請先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你個子矮小並且身材肥碩,去商場買衣服,你讓銷售人員給你推薦幾件衣服。銷售人員看都沒看你一眼,就拿出來幾件修身的衣服甩給你。當你很疑惑的拿起來他推薦的衣服,問銷售人員推薦這些衣服的原因,他說:”那些模特穿著好看,你應該也可以。“

想必你肯定會質疑他的專業度,明明不同身材的人適合穿不同風格的衣服,而這個銷售人員卻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所有人都是一樣的身材,簡直啼笑皆非。

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存在,而且存在各個領域中,這些人唯經驗論,認為經驗是讓你逐步走向成功的橋樑,然後他們就生搬硬套,把一些經驗非常不適宜的用在一些場景,結果導致失敗。

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比如,移動互聯網還未大熱的時候,很多傳統行業一直信奉渠道為王,結果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導致消費者可以不浪費任何成本,就能直接接觸海量商品,渠道為王也就成了舊時代的專有,在當前社會是行不通的。但是還有很多企業依然信奉渠道為王,把別人成功的經驗當成萬能靈藥,結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我們畢業之後很多人都被老一輩人勸說回家當公務員,原因可能是看到自己的朋友或親人當公務員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而且老一輩人認為公務員是公職,家裡碰到什麼事可以有所照拂。結果隨著社會和國家的不斷髮展,企業如雨後春筍不斷的生長,數量和質量都遠超預期,民企和私企往往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而僅僅著眼於公務員一條路反而是狹隘的表現。

其實這種把經驗生搬硬套的人很多,他們為什麼會失敗,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經驗能成為成功經驗的深層次原因,而這個深層次原因才是真的值得你去學習的“經驗”。

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渠道為王在互聯網未普及的事後為什麼可行?因為消費者能接觸到的商品很少,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是渠道進行購買的,這時掌握了渠道就相當於掌握了消費者的全部路徑。而互聯網時代,成千上萬個APP都可能在賣一件產品,你可以在任何平臺購買。

所以說,經驗只是在特定環境下、特定行業中、特定人群裡才能使用,而非“普天之下皆可用”,我們需要掌握的是這個經驗成功的原因以及思考方式,而不是經驗本身。

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那麼,如何“掌握”某種經驗?筆者認為可以採用下面三個方法。

一、環境調研。在這裡,我們需要調研這個經驗使用的背景,是否具有時代意義?

比如說,改革開放前期,很多企業家投身製造業,成功的秘訣很多都是敢想敢做,那麼互聯網時代可行嗎?想必誰要是聽說哪個人僅憑著敢想敢做就投身互聯網創業,會笑掉大牙。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也在變,不變的永遠是變化本身。

所以說,很多成功人士更多的成功因素只是因為搭上了時代變化的列車,只是謙虛的、聰明的人會承認這點,自負的、愚笨的人不會承認這點罷。當然也包括一些成功人士,這些人的成功秘籍根本就是見不得光,所以只能說一些空話、泛話來面對世人。

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再比如,今日頭條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很多人說是推薦算法。推薦算法就是頭條成功的秘訣了嗎?並不是。如果這個社會沒有那麼多內容,沒有那麼多商品,推薦有意義嗎?所以說,只有在這個內容過剩的時代,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應用價值。

二、深層次原因探究。很多經驗,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要深入瞭解其內在原因才算是掌握了這個經驗。比如你鬧肚子,經驗告訴你吃點鬧肚子藥,但是你應該去了解的是什麼原因讓你鬧肚子,吃壞東西?腸胃不好?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當你掌握的是表面的經驗,你會吃點鬧肚子藥。

當你深入一個層次,你會找到讓你鬧肚子的食物,對症下藥。

當你再深入一個層次,你會去對你的腸胃進行治療。

所以說,當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表面的經驗只能應付某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問題,而很多時候,這個經驗是無效的。

三、經驗使用。學以致用,光去思考和了解只是紙上談兵,實際應用場景有很多我們在思考中考慮不到的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和未知因素也往往能決定著某個經驗使用的正確性。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在不斷的使用中,慢慢的完善這個“經驗”。

你所信奉的“經驗”,往往是你失敗的根源!

當然,經驗也是快速掌握某些技能,快速瞭解某些行業和領域的快速途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用以上三個方法仔細的甄別,這樣才能總結出可以“為我所用”的寶貴“經驗”。

最後,與君共勉!

喜歡本文的話,就動動你的小手,分享給需要的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