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越來越多現代人需要這本“奇書”,讀懂的人活得輕鬆自在

借用西方學者的說法,今天是個“後現代社會”。明明身處現代,為什麼要用“後現代”一詞來描寫我們所處的環境呢?

大致的原因可以這樣表述:

西方從近代以來,理性扮演主導的角色,認為只要以理性作為建構社會的基礎,則人類必定日益進步。這樣的觀念所形成的是“現代”社會。

但是,上世紀接連兩次世界大戰以後,理性受到嚴重質疑。亦即,理性所建構的一切不但不可靠,並且還隱藏許多盲點。

譬如,知識其實只代表統治階級的意識型態,並無客觀性與普遍性。人們突然發現,我們信以為真的合理知識,其實只是欺人的伎倆而已。

接著,一切所謂的“價值”(如真假、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標準)都必須重新予以估定,並且是由每一個人自己去負責估定。

個人從群體中游離出來,表面看來是身心的大解脫,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型態的生活方式;但是,偏偏這樣的自由也帶來了“無所適從”的苦惱。

過多的選項,有時反而使自由變成折磨,尤其對年輕人與有錢人更是如此。

21世紀的難題之一,就是憂鬱症日漸蔓延,活得快樂的人越來越少,而自殺率卻不斷升高。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藉由莊子的思想,尋找心靈上的幫助。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


1 可有可無的我

首先,後現代社會在消解了理性的建構功能之後,剩下一片空白的領域,足以讓每一個人自行尋找自己所選擇的價值。

但是,演變的結果往往是相對的價值觀,亦即每一個人都是對的,同時也沒有任何人是真正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明天可就不一定了。

如此一來,相對主義趨向於懷疑主義,懷疑主義再趨向於虛無主義。這就難怪,越來越多的人活得一片茫然,甚至受到憂鬱症的困擾。

那麼,莊子思想能夠提供什麼幫助呢?

一方面,莊子看透了萬物的存在與人間的價值都是相對的,因此,他的思想很容易化解成敗得失帶來的情緒干擾;

另一方面,莊子探本求源,覺察這一切短暫的存在與相對的價值並非夢幻,而是奠基於“道”之上的。

譬如,一個人常常覺得生命無常,自己有生有死,因而也是可有可無的,這樣就容易失去生存的意念與樂趣。

倘若他念一念《莊子》,懂得轉念一想:一個可有可無的我,居然得以生存,那不是道的力量在支撐嗎?

進而,道為什麼要讓我這個可有可無的人活在世間呢?我又怎能不珍惜這短暫而可貴的一生呢?

如此應對,內心自然生髮出自我肯定的力量,虛無感也隨之消減。


2 如何安排此生?

一個人接受了上述啟發,接著就要問:

既然須珍惜這短暫一生,那我要如何安排此生,才算是盡了做人的責任?

莊子的建議簡而言之,就是要學習悟道的智慧,再從真實提升到美感,欣賞所見的每一事物,享受生命的每一剎那。

而修煉基本的功夫,就是“心齋”。

亦即,讓自己的心思漸趨單純、安靜、空虛、恬淡,好像對萬物(連自己的生死)皆無所執著。

莊子說:心齋是要練到“虛”的境地,因為只有在“虛”的境地,“道”才會展現出來。

他又說:“精神生於道。”

意即:每一個人與生具有“精神”的潛能,但是要經由心齋的修養,才能使它彰顯。精神在彰顯時,其實正是人心與道冥合的狀態。

人的精神有什麼作用?

它能使人由道(萬物的起源與歸宿)來看待萬物,自然會發現萬物無一不美。

然後,人生要做到樂天知命、隨遇而安,也就毫無困難了。


傅佩榮:越來越多現代人需要這本“奇書”,讀懂的人活得輕鬆自在


3 誰能夠欣賞莊子?

莊子思想對於現代人的幫助,我們已分析了兩點;這兩點聽起來多少有些抽象,並且要實踐也須假以時日。

而第三點助益,卻是可以立即兌現的。

那就是:《莊子》中包含了眾多妙趣橫生的寓言與故事,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除此之外,書中隨處可見警世格言,再加上生動的想象力所造就的文字魅力,更讓人目眩神迷。

清代文學家金聖嘆將《莊子》譽為“天下第一奇書”,想來也有他的道理。

即便是在休閒時,隨意翻翻《莊子》,或三五好友分享閱讀《莊子》的心得,也是一件怡情養性、益智清心的樂事。

以我的觀察,比較能夠欣賞莊子的,多是有過一定生活歷練與苦樂體會的人。

而在今日社會中,這樣的人不是越來越多了嗎?

因此,不妨現在開始,讀《莊子》,感受內心的能量與生命的提升,欣賞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