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講讀6.7(九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上一課圍繞皋陶後裔被封在英六,講了“六”的三個含義,祭祀、封土和連九

。這節課講一講“九”。若圍繞一個人物,可選有三:孔子、微子or文王。孔子與文王是傳說中的周易某部分的作者,微子是傳聞中的掌握了《坤乾》之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今選“孔子”。孔子四十三歲,國事不肅,季氏僭國,陽貨亂政,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孔子六十八歲,晚而喜《易》,贊易。這25年裡,孔子對《易》敬愛有加,願向蒼天再借五百年,然後,孔子於《易》彬彬也。意思是說,《易》將作為九學之尊,登上大雅之堂,化天下之《易》道皆歸儒門方士。今人不知孔子如何閱讀易經的,韋編三絕的來歷可見夫子讀的是一個固定的版本。今天我們可讀的版本至少2個半:馬王堆帛書易經1個,今文易經1個和(上博簡易經+阜陽漢簡)半個。若從經文傳抄來講,一部經書在流轉過程中是“群經無首”的,它在腦海裡,在館閣裡,在囊橐裡,最終能否流傳至今,還是沒有定數的。這種“群龍無首”的傳播模式,可看作“九”。這是“九”的第一層含義:物極必反,學極必用。

《周易本義》講讀6.7(九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圖6.7.1 “九”與群龍無首(傳播學)

既然孔子贊易,必追根求源,學變質用。孔子有個小徒弟,與他年齡相差45歲的言偃,一次跟著孔子去吃大席(蠟賓)明著探討道的真諦與禮的源頭,實質是孔子在找周易的源頭,可惜他沒找到。請看《小戴禮記》裡孔子觀點,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初也,始於飲食。”

孔子認為《坤乾》之義與《周易》有關,《夏時》之等也與《周易》有關。《夏時》承敘黃帝禮制,黃帝垂裳而治,故知“夏時”所正的是衣食住行之禮,六道輪迴,是以禮自衣食住行出。孔子所言的“禮義廉恥”,正是為穩定“衣食住行”社會秩序,滿足階級統治的政治需要而倡言的。可以說,孔子明禮以正衣食住行,是很正確的觀點,有點歷史唯物觀的學術境界。這是《夏時》之等的道理。“等”不是平等,而是等第,分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讀是階級的誕生。《辭海》縮印本(1979年版)第837頁“夏”第六條目:

夏 xia⑥即夏后氏。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為啟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傳到桀,為商湯所滅。共傳十三代,十六王。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六世紀。

從黃帝到夏朝,有了“階級”的等第。到了商朝,《坤乾》之義表明,奴隸主階級“禁民為非”制定了《坤乾》,以統治階級意志代表國家意志和國體屬性。到了西周,開創了封建形式下的宗法制,坤乾被扭轉為乾坤,歷史的車輪駛入了西周宗法新天地。易經作者在《周易》64卦第一卦指出,新天地是新的歷史方位。用九強調指出:文王緒業今武成,西周目前主要矛盾是建設美好生活需要與西周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開啟全面建設西周封建化的宗法制國家的新篇章。這是“九”的第二層含義:開國承家,宗法唯祚

《周易本義》講讀6.7(九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圖6.7.2 “九”的宗法制(國家學)

從孔子念念不忘《夏時》之等、《坤乾》之義來看,孔子很重視文化源頭的追溯。在材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硬是把他處處碰壁的理念與易經扯到一起。我們應該從“九”在經典裡出現的情況入手,對“九”的統括性、方向性、歷史性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以便定個研究基調。

先從《尚書》說起,“九”現37次,在26個段落,主要有:①《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載,績用弗成。②《舜典》“九共”九篇。③《大禹謨》九功九敘九歌。④《皋陶謨》敦敘九族,行有九德。⑤《益稷》予決九川,簫韶九成。⑥《禹貢》禹別九州,九河既道,九江孔殷,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⑦《商書》九族乃離,九有之師爰革夏正。⑧《周書》惟九年,大統未集;‘洪範’九疇;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旅獒》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無逸》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立政》知忱恂於九德之行;《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從《尚書》裡我們看到多數“九”用於詩書禮樂和地理軍事方面,少數的如“九仞”之類的生活用辭,這說明《尚書》用九的含義以道德制度為主。

《周易本義》講讀6.7(九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圖6.7.3 黃帝陵(以親九族)

再看《詩經》,“九”現15次,在15個段落。其中《豳風·七月》有6次,皆曰“九月”。其餘有“九十”“九罭”“九皋”“九有”各2次,“九圍”1次。這說明《詩經》用九的含義以生活習慣為主。其餘經典裡的“九”字有何含義,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請自己檢查品題。

以上是“九”的第三層含義:以人為本,凝聚萬民。

當我們想了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九個數同時出現在某篇文獻的次數時,不妨藉助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來細讀。

《周易本義》講讀6.7(九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

圖6.7.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顯示結果(統計包含一至九的篇章)

從“內容概要”上可見,《洪範》的某數某事的歸納模式(五行五福等)在戰國是較為普遍的,在《國語》裡,僅僅《鄭語》和《楚語》有見,且所言之事俱為“衣食教化”,在《淮南子》所言之事無非是天文地理時則精神方面的知識點。由此可見,“九”和“從一到九”的數字一樣,是為生活和教化服務的。以上是

“九”的第四層含義:明以數理,合以規章。順便說一下,《易經·震卦》六二“九陵”一詞,應當是這種“數理”“規章”“祭祀”等方面的內容的綜合反映。此外,《易經》沒有與“九陵”相類似的或相呼應的“六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文化密碼。帝出乎震,震六二以“九陵”。六二當位,“九陵”其陽?其陰?無他,唯芳祀or享祀於帝耳——《益卦》王用芳於帝,吉。那麼,“帝”是對去世的先帝的稱呼。這是後話。不過,我們由此得出,“帝出乎震”是一句正確的話語,它的內涵應放回到經文裡來呈現。

回顧一下,“九”是檢驗真理的一個標準。“九”有多重含義,例如“物極必反”“宗法唯祚”“以人為本”“明數合章”等。而且,用這個標準檢驗了“帝出乎震”的祭祀含義。

下一課,休息。今後每逢“第七章”“第十七章”“第N七章”就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