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義》講讀8.2(太極、伏羲和時空法則)

上節課講了籌算模式和中道的概念,籌算模式用伏羲二圖(八卦次序圖和八卦方位圖)和文王二圖來觀想,二位大人想必是為後世留下兩個“間”度:以次序名時間,以方位名空間。現在不叫“間度”叫“維度”,對於伏羲而言,是要明確“時間維度”。由於“時間”的介質經歷了“圭表”“漏刻”“”以河圖名“時間”以洛書名“空間”。那麼,“河圖”可視為西周的“干支歷表”,類似那塊有名的用於干支紀日的骨版。

《周易本義》講讀8.2(太極、伏羲和時空法則)

圖8.2.1 干支紀日

“洛書”可視為西周的“靈臺辟雍”,類似於《山海經》所言的大人之堂。洛書的畫法不如“清華簡八卦圖”易懂。再來回顧一下“清華簡八卦圖”。

《周易本義》講讀8.2(太極、伏羲和時空法則)

圖8.2.2 目前最早的八卦圖(清華簡)

每次讀到這個可親可敬的“大人卦圖”,心中油然而生一股頂禮膜拜膜拜的觸動。尤其是看到乾卦☰位於大人之首,更是覺得此大人形象至高無上——摩天踏雷電,胸手千焰山。耳畔浪濤濤,踆踞東海邊。抿口不作聲,左右上下看。內層有高下,外層有階線。有時也有空,時空相關聯。君子觀八卦,大人壁上觀。我稱之為“大人八卦圖”,內有大人,姿勢“踆”踞。雙手作“舞”,兩耳如鼓。《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是這個圖的見證。大荒東經,以“計時”為第一要務,與大荒西經配合(《山海經》裡大荒四經,分東南西北,其中東西二經各有七座日月出入之山)。拿《山海經》與《清華簡八卦圖》相對比,可以看出“大人”對“曆法”的卓越貢獻。大人用他聽天之耳,聽到了“天命”,這是劃分天地之初的尾大徵兆。所以今天人們常說“聽天由命”。聽天而不是仰視蒼穹,應起源於“大人”。大人卦圖上的大人聽天,今天看來,果真是一位聽天達人。一不小心造了個新成語:聽天達人。

山海經說十日並出,被射九日剩餘1日。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應該理解為:把一個年度的10個月份排列出來,從中指定一個月份作為正月,有了正月,其餘的月份順著排列,按既定的日期推算即可得到。這就是最早的歷算。據《夏小正》記載,夏時一載10個月,半載五個月。每個月三十六天,沒有置閏。那麼,若是每個月分為三旬,則每旬是十二天。就是說,《山海經》裡的“日”大於“月”,日是月,月是旬。這是知識考古學的關鍵點,請讀者朋友們細細品味,慢慢領會。再說一遍結論:

《山海經》和《夏小正》裡記載的歷算是一樣的,一個年度(載)有十個月,每個月有三十六日,每個月分為三旬,每旬十二日,沒有置閏。每年多出來五六天,用來懷遠祭祖。夏朝“祭祖的節日”在“夏至”。商朝跟著過夏至。但建正不同,所以正月各不一樣(商朝正月在“丁午”位。周朝正月在“癸子”位)。換句話說,三代至遲在商高宗時期,時間與空間是不分開的,高宗時期,才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區分開,干支結合的六十個元素符號只用於計時,不再用於記方位。所以,到了《周易本義·圖目》,“次序圖”“方位圖”是兩兩分開的。

那麼,什麼樣的圖形才是“時間和空間合二為一”的伏羲八卦圖呢?答案是“九數圖”。

《周易本義》講讀8.2(太極、伏羲和時空法則)

圖8.2.3 九數圖(伏羲八卦圖)

這裡的黑白點,可以看做“五”,用“五”來替代,這在前一講“中道”的時候講過了。《洪範》一篇講了好多“五某”的概念,這與其說是古人對“五”的鐘情,不如說是對“五”的深刻把握。有了“五”,可以理解“次序”蘊藏在“方位”之中的道理。作為西周典章制度之首的“宗法制”的核心是“方位”。方位決定次序,而不是次序決定方位。什麼意思?微子與子受相比,微子有“次序”優勢,卻沒有“方位”(嫡嗣制)優勢,這就是方位決定次序,微子居於內層。箕子與微子相比,箕子有“賢德”優勢,卻沒有“次序”優勢,這也是方位決定次序,箕子居於外層。這樣,就能看清“九數圖”裡,宗法制受制於嫡嗣制,典成於血親制。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是封建制度乃至是統治階級的一個“練門”。齊國任人唯賢,被周公旦視為魯將受制於齊的徵兆。站在封建衛道士角色儒生角度看,只能看到腳下的方位,不敢僭越雷池一步,也就無法體會“僭越”的感覺。知識考古學就是要融化這雷池,消融這方位,還古代著作“本思本想”遍照世界的光輝面貌。

以《伏羲八卦xx圖》為例,扼要講一講太極和時空法則。太極不是現代科技意義上的“1”或“0”,是一個整體概念,其大無外,比“視界”的概念還要大到數不清的“視界”;其小無內,比“夸克”的概念還要“夸克”到數不盡的“棰”。但是,空間受制於時間,時間是空間之神。“太極”在空間上不是無限的,是有限的,就好像“一尺之棰”,姑且名之曰“太一”。所以,大家看到“一”不要當成“一”,要當成一個嘴巴,啥都吃得下,但吃飽了又啥都吃不下。好既然可以當“一”,也可以當“五”,當成一家“五”口人,五張嘴巴“一頓飯”,吃飽了啥都吃不下。那麼既然可以當“一”、當“五”,也可以“當六”“當九”。這就是“太極”生“九六”的淺白道理。這種道理,被宋儒很高明地以“黑白”二道表現出來。在一段或一大段時間裡,空間方位圖可以解釋時間的相對穩定性。我把這句話看作是河圖存在的“歷史價值”和“政治價值”。我始終把“九數圖”視為“河圖”,就像夏朝人把“日”視為“月”一樣。

請看“伏羲八卦xx圖”新圖(上一節課所講)。

《周易本義》講讀8.2(太極、伏羲和時空法則)

圖8.1.4 伏羲八卦次序新圖

這個圖右側有幾行小字,“以此類推”,這顯然是一幅沒有畫完的圖。彩色部分既可以填充到黑白圖裡的黑塊之中,也可以填充到白塊之中。伏羲八卦圖分為三層,每層採用二分對等法。所以,伏羲八卦次序圖加方位圖就成了分形結構平衡圖。這是“二進制”的時空法則,是“伏羲”的太極發展模式,是正反數均衡分佈規則。

回顧一下,本課講了三個問題,①次序圖是“時間”圖,方位圖是“空間”圖,最遲到殷高宗時期,表示時間和空間一體化概念的干支體系分化為干支紀日;②伏羲八卦圖的合二為一圖是“九數圖”;③太極發展規則是二分對等法,即“正反數均衡分佈區規則”。

下一課討論一下“伏羲六十四卦圖”合二為一圖的式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